一座千年汉墓,三千件珍贵文物,一代文博人的艰难探索。《马王堆考古手记》真实还原当年轰动世界的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历程,以一手资料破除了流传甚广的谣言,以引人入胜的叙述回顾50年前发掘历程中的一波三折。 本书作者之一侯良,是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工作的亲历者和领导者之一。侯良先生一生致力于马王堆的研究和普及推广工作,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老一辈考古文博人 择一事,终一生 的信念感。本书梳理了侯良先生留下的大量手稿、书稿和内部资料,并收录当年发掘现场的珍贵影像资料。 马王堆汉墓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全国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马王堆出土的大量文物都堪称稀世珍宝,可以衍生出独立的学问,如帛书、帛画、简牍、漆器等。本书由湖南博物院提供高清文物图片,带来仿佛亲临现场的观赏体验,更从博物馆学的
吐鲁番,作为古代丝绸之路要冲,历经沧桑变化。火洲沃土,遍地古迹,是极为丰富的 露天考古博物馆 。有 新中国新疆考古拓荒人 之称的王炳华教授,以深厚的历史学养与考古经验,将古代遗址、出土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道来,勾勒出吐鲁番大地上曾展开过的生活图景、历史风云与文化精神。
《敦煌发现(斯坦因西域考古探险记)》是斯坦因根据他第二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察敦煌部分而写成的通俗纪实作品,也是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手稿素材之一。书中有玉门关长城遗迹、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宝藏等内容,是我们了解敦煌历史文化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可多得的佳作。
本書收?h作者?W?g論文三十六篇,依據研究内容,大?w可分爲文字考釋、文句解?x、竹簡編聯、古書校?x、古史校考和古器物研究等六個類型。研究材料上至甲從骨文、金文、戰國簡帛和古?t印,下至秦?h簡帛,大?w涵?w了作者二十?N年來所從事研究工作的基本?I域。研究方法上,各篇論文嚴格遵守將地下出土新材料?c傳世文?I相互印?C的“二重?C據法”。在出土先秦文?I?I域,文字考釋是相?P研究的重要基石,因此文字考釋也是本書多數論文的研究重?c。
《宋代墓志辑释》文字使用规范的汉字(繁体字)。在释文时,凡墓志中出现的碑别字、俗体字、异体字、讳字则依正字录之。 《宋代墓志辑释》编排依志主葬期先后为序,葬期早者在前,晚者在后。无葬期可考者,依卒年为序排列。有年无月者列于该年之末。 志石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和出土过程中形成的刮痕、石花等,字迹无法辨识者,录文中均用 口 标出。 为了便于检索,志主名讳均标注在志文首行 () 内。 例如:宋故恒农杨公(光赞)墓志铭。 《宋代墓志辑释》收录之墓志,为保持原貌,目录、释文、图版说明均用原首题。无首题者,由作者自拟标题。如《杨日休墓志铭》,为作者自拟。 《宋代墓志辑释》主索引依四角号码顺序排列。索引中志主后的数码为图版和释文的序号。
本书是对1972年发掘的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资料的系统整理。该墓是帝陵级别的东晋墓,由蒋赞初先生主持发掘,并于1973年4月在《文物》上刊发整理简报,公布了出土的主要器物等70余件(组)。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挖掘条件和设备,大多数当时公布的照片和资料已不能满足科研需要,基于此,本书编者团队在简报的基础上,对收藏于南京大学博物馆的北园东晋墓出土器物进行了整理、拍照、线图绘制,并重新绘制墓葬平剖面图、出土器物分布图,按陶器、青瓷器、金属器和其他的分类编排,以文字和图版的形式呈现,便于读者获取信息。并且,本书还收录了整理札记、蒋赞初先生有关发掘经历的回忆口述以及王志高、吴桂兵两位学者对于墓主身份的讨论,将与墓葬有关的相关材料收集、整理齐全,是两晋考古和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庞贝三日》为读者展现的是被火山喷发彻底毁灭前的古城庞贝的 貌似真实的 恢复:地貌,建筑,城市规模,人们的生活习惯、交通方式以及快速有效地互通信息的办法。它将让读者逐一认识从那场*惨重的灾难中死里逃生的七个幸存者:他们的性别、名字、年龄、职业。它将为读者提供一条探察庞贝及其周边地区的真实、准确的路线:从城市的大街小巷到贵族的庭院别墅、再到山坡上的农场 除此,它还将推翻人所共知的 庞贝因维苏威火山的喷发而被湮没 的定论并修正喷发的日期。该书是作者阿尔贝托?安杰拉通过对考古地的每一个*细微的发现加以精密的、科学的观察,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融合了火山学家、历史学家、植物学家、人类学家和法医学专家的研究和意见,献给世人的一部辉煌著作。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早就有学者珍视和研究古代遗迹和遗物。在北宋时期, 形成了专门的学问 金石学。而现代考古学的出现,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中国考古学正在经历黄金时代,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科体系,不断取得闪耀的成就。 本书系统梳理中国考古学一百年来的发展与成就,兼及现代考古学诞生前的金石学概况,将中国考古学分为前身金石学时期、孕育时期、诞生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继续发展时期、新的发展时期七个阶段,对灿若星斗的中国考古学发现与研究史实进行编年,资料详实,叙述严谨,检索方便。以百年成就,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以硕果累累,见证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研究的阶段性发掘和研究成果,由主持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主要人员参与编撰。主要内容涉及海昏侯国遗址与海昏侯墓的考古背景、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研究,以及出土文物的科学技术检测与分析等,是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及相关研究的最集中展现,其中漆木器、玉器文物发布了大量最新材料,图文并茂,丰富了阶段性研究的内容。
书稿以陶瓷文化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按照历史时期的顺序依次展开。按照历史时期的断代和瓷器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分为27个篇章,历史时代涵盖先秦原始瓷、夏商周、秦汉、隋唐五代、宋金、元、明。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截至隋唐,是中国原始瓷起源、初步初步成熟发展的时期;下卷为宋金、元、明时期,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大发展和全面辉煌时期并在宋代陶瓷全面辉煌之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具体内容上,一是介绍了陶瓷的起源及各个历史时期陶瓷发展的情况,包括原始瓷的发现,瓷器的种类、特点、生产、各种用途、地域特征、不同形制等,以及其所反映的精神文化内涵。二是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瓷器发展的特征、成就和影响,这在内容的安排上也有很好的体现。如夏商周时期主要是陶器的起源和发展;两汉以后瓷器
平静的月亮湾突现玉器坑,燕氏家人深夜挖宝。成都街头天机泄露,灿烂珍宝在滚滚红尘中升降沉浮,一扇锈迹斑斑、充满了诱惑与希望的神秘之门即将开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广汉县发现器物埋葬坑,挖出大量玉石器,从而揭开了三星堆神秘面纱的一角。三星堆遗址真正大规模发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内涵丰富的器物埋葬坑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向人们展示着一个独特的古蜀国文化的遗存。2001年金沙遗址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解读三星堆文化提供了可能。《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天赐王国(修订版)》叙述了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发现、发掘始末以及近年来与三星堆文化密切相关的金沙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过程。
本书是一部作者关于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的论文集。原收录21篇论文,此次增订时又加了4篇。内容分两部分,*部分为新疆地区,共15篇论文,主要探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的新疆早期文化的类型、分布、渊源和总体发展格局,特别是对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对骑马民族的东进过程、塞人文化的确认、塔里木盆地文化与境外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做了专题研究,对中外文明比较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和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第二部分为甘青地区,共10篇论文,主要分析了该地区青铜时代九种文化遗存的时空分布、结构体系和经济形态等问题,特别着重考察了青铜时代文化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提出了由于环境变化而导致文化和经济形态发生一系列相应变化的认识。本书许多观点对于推动中国西部考古学文化研究、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环
本书是作者从事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的论文自选集。全书以综合研究为前导,以考古学文化的年代早晚为序,讨论了该区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白泥窑文化 庙子沟文化 阿善文化 永兴店文化 朱开沟文化连续发展的系列文化面貌和特征,并对各阶段考古学文化的聚落规模、社会组织和生业形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同时对岱海地区存在的石虎山类型和老虎山文化的源流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还对北方地区发现的岩画,以及农牧交融和畜牧业起源的理论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
本书是黄强关于古代服饰与时尚方面的著作。全书分为26篇文章,主要为古代各种服装与装饰的介绍,如汉代的官服、深衣,宋代的女裙、内衣,元代的姑姑冠,明代的官服、飞鱼服,清代黄马褂等,以及新娘嫁衣、厨师帽、时尚发髻等。此外还有古代婚姻媒妁、拔步床、征婚、元宵节约会、云锦等与服饰时尚相关的内容。内容丰富精彩,叙述平实流畅,深入浅出,佐以图片资料,更是引人入胜。
无
玺印的制作与使用,是中国社会无处不在的文化现象,寥寥数字,携带者种种的历史痕迹。宋代至清代,金石学长足发展,尤其是近代考古学兴起以后,古玺印成为考古学、古文字学的重要门类,同时也为认识中国古代印章提供了 显微镜 ,为研究古玺印开启了新的大门。 《考古印史》从考古学分析切入,对古代玺印的基本分类、材质、制法、印面、用法及其鉴定、辨伪等作了全面的阐述介绍,并对古玺印从商代至清末的考古学分期及其演变发展,作了系统梳理,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同时对古玺印的鉴定与辨伪,以及篆刻的学习,具有实用性的指导。 本书展示了685个图例,绝大部分为原大尺寸,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印章,以及典型的印面布局、印钮的形制、泥封拓本、印陶等,均为收录。双色印刷,函套精装,版式舒朗。
中国碑刻文化丰富,蕴含了大量信息。其中寺庙碑刻又是出的地方,尤其是关林、白马寺等历史名胜,历代修缮不绝,这些修整、捐助过程被以碑刻形式详细加以记录,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经济生活状况,有很强的史料价值。洛阳卷即汇集了洛阳各地的寺庙碑刻,以拓片、释文形式,全面而详尽,拓片清晰,释文质量较高,有很强的出版价值。本书为洛阳卷二,有碑刻两百余块儿拓片释文对开,核查方便,有助于使用,是推动地方文化研究发展的重要成果,对地域文化研究普及化有更大帮助。开印刷,精装,可作为资料长期保存。
本书是关于太湖西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邱承墩的考古发掘报告。书中记录了2003—2005年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所发掘的邱承墩遗址,该遗址为良渚文化、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三个时期叠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对其中出土的众多玉器,以及石器、陶器等进行了客观描述,并配以线图和照片进行说明。 本书适合于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特别是太湖流域考古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岩画中,人面岩画的数量不足万分之一,然而,人面岩画却广泛分布在环绕太平洋的几个大洲内,变化多样的构成形式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宗教特色更是不同凡响。《环太平洋视域下的中国北方人面岩画》在环太平洋视域下对人面岩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统计分析,以中国北方的人面岩画为参照,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并进一步融合考古学、民族学、艺术史学等研究成果,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面岩画这一专题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