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古人在动物身上寄托了丰富的情感;这些带有特殊寓意的动物意象融入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保留了下来,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精彩瞬间。 在《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一书中,一共呈现了16种鸟兽,借助历史文献的解读,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物中动物意象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物跨越了神巫时代和礼制社会,历经了太平盛世与乱世更迭,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透过每一件文物上的动物意象,我们得以窥探不同时代古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 本书中所呈现的300余件文物,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有一些或许是你第一次看到,还有一些虽然名声在外,但却隐藏着你从未留意的精彩细节。透过这些文物上的
百年考古,寻脉历史,探源中华。为纪念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考古公开课》栏目特别策划出版《百年考古大发现》节目的独家授权原著作品。 《百年考古大发现》聚焦20世纪以来的国内重大考古发现,以王巍、赵辉、刘庆柱等业界著名考古学家担任点评嘉宾,并由42位考古专家领队和项目负责人担任主讲嘉宾,通过解说三星堆遗址、良渚遗址、秦始皇帝陵、海昏侯墓等32个影响中国文明的考古遗址的发现历程,带领大家走近考古现场,发掘遗址背后的历史真相,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唤起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百年考古大发现》是由专业考古专家团队精心打造的一本历史考古类通识读物。全书以全彩四色呈现,收录了近七百幅文物遗址图片,通过专家学者的亲历视角,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与图文
20世纪初以来,秦汉时期简帛及其他出土文献资料持续大量涌现,源源不断地为秦汉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新材料,刺激形成新课题。本书旨在促使秦汉史研究扭转碎片化的趋势,为未来的研究设立更高的起点和提供更广阔视野,同时也将方便不同领域的学者了解出土文献与秦汉史研究的主要课题、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果。全书分为文字发展、文书行政、律令法系、徭役制度、军事制度、政区地理、时间秩序等九章,分别由九位出土文献与秦汉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新锐学者撰写。梳理该领域的主要出土资料和研究进展,归纳核心问题,阐发自己的最新研究见解,力求揭示利用出土文献资料已在秦汉史研究的各领域中取得何种新认识,可以提出哪些新问题,开辟哪些新领域。
《考古中国》丛书是作家岳南等历时三十年写成的讲述中国11个重大考古与发现的探秘纪实系列作品集。作者通过实地采访当事人、参阅考古报告、查阅大量史料等,以生动的文笔真实再现了包括明定陵、秦始皇陵兵马俑、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长沙马王堆汉墓、山东银雀山兵书竹简、夏商周断代工程、广州南越王墓、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随州曾侯乙墓、清东陵、法门寺地宫在内的11个项目的发起、发掘和研究过程。 通过中国一百年来的田野考古发掘,用出土的遗迹、遗物来推断和验证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来龙去脉,是这套书的最大特色。每一个考古遗址或陵寝陵墓的发掘过程中,都发生过很多不为世人所知的传奇故事。通过阅读本套书,读者宛如进入真实的考古现场,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全书精选俯瞰、全景、细节等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季节750 张高清图片,多维度构筑西安 史话 ,众创西安文物古迹影像志;29条寻访线路,全方位带你 走 西安。是系统全面介绍聚焦文物,兼具美观与实用的文物导览工具类书籍。 本书的主要内容按照文保类型分为五部分,分别对应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五个类别,最后一部分为寻访路线规划,设计了29条线路,通过这些线路,可以串联大部分西安行政区域内的文保。每处文保点的文字内容我们都进行了丰富的编排,包含了文保点的历史沿革、文保结构、规格和组成部分、相关拓展,同时还把文保点的服务信息包括文保点地理位置、开放时间、收费情况等也都编辑进来,方便大家出行前的规划。 本书的亮点和精华是图片部分。除了特邀摄影师们的倾情呈现之外,还
亲历中国考古 丛书(全八册)介绍20世纪中国重要的几大考古发现,包括曾侯乙墓、满城汉墓、西汉南越王墓、马王堆汉墓、秦兵马俑、法门寺地宫、敦煌石窟、楼兰和尼雅。 丛书的作者多数亲临考古发掘现场,主持或参与文物的发掘、保护、研究、展览等工作,取得了令学界瞩目和认可的成就。他们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文明重现天日的惊心动魄的过程,以及出土文物对于文明存续和学术研究的重大意义。
本书为一部大型中国考古学史主题图书。作者朱乃诚为《中国考古学年鉴》原执行主编,长期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该书以编年体形式记述1899 2021年中国考古学领域的重要考古发现、学术活动、研究成果等。全书270万字,纪事首尾完整,资料翔实权威,对中国百年来的考古学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书后附有考古学会名录、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录等8个附录,以及考古学报告专刊、遗址地名等9个索引,便于读者检索。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支持项目。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是中国古代壁画存量最多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内涵,其中壁画图像描绘的世俗场景体现出纷繁多样的古代物质文化遗产史,同时也是山西地域科技文化与社会潜流的内在表征,是发掘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一座天然宝库。本书选取山西明代寺观壁画中的农业、医学、天学等方面内容对壁画图像进行展开研究。包括六大方面,从六个方面对山西明代寺观壁画中的科技与文化的内涵、意义和利用进行了提炼,同时对科技史研究甚至现代艺术创作如何借鉴壁画包括其中大量的 宗教 图像进行了独立的思考。最后从社会民俗意蕴方面,充实了寺观壁画在社会生活中历史沿革存在的必然性。
穿梭百万年,遍访6大洲。跟随专家团队发现你不曾了解的奇迹之地,一本书尽览100座不同时期、神秘且对人类历史意义重大的传奇遗址,目睹未曾想象过的震撼与壮丽。 14位世界知名一线考古学家严选,收录近400幅高清全彩实景照片,包括遗址全景图、建筑细部图、文物特写图等,均为各位专家实地考察一手资料。优质超感纸四色印刷,直观展现古文明之绚烂、古建筑之宏伟、古代人类智慧之精妙。 从亡者之城塞加拉,到秘鲁沙漠的纳斯卡线条;从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到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下景观;从非洲人类摇篮,到小巨角河战役遗址 既有万里长城、巨石阵、吉萨金字塔等为人熟知的著名遗址,也有博因河谷仪式景观、迈锡尼要塞、代尔麦地那工人村等不为人知的遗址,入选遗址必须有重要意义,且必须对游客开放。因此,这绝对是一部兼具知识性、实用性
坐具作为 家具中的原点 ,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曾长时间主导着古人的生活,让古人习惯以低视角观察社会,品味生活。在历史推进过程中,古人慢慢由席地而坐转为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演进,带来了一场古典家具的变革,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古代传统家具体系。 本书臻选明清时期坐具80件,材质名贵,包括黄花梨、紫檀、红木、鸡翅木等;类型丰富,包括圈椅、官帽椅、禅椅、玫瑰椅、方凳、鼓凳等。以充满智慧的笔触,解读坐具的制作工艺与审美特质,再现传统家具黄金时期的幽幽古意。重新回顾古人的起居方式,令读者在感受古今文明差异的同时,触摸到时代的情怀与历史的温度。
追根溯源,从400万年前的个人类祖先开始,走进时光的隧道,游览每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古现场。从史前的拉斯科岩洞壁画,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再到壮观的中国兵马俑和尘埃下的庞贝古城 本书收录了全球范围内240多处标志性的遗址和考古发现,并深入挖掘了一些不为人知、但意义非凡的开创性考古成就,比如刚发现不久的古老人类遗迹,发现于普通停车场的英国国王遗骸,还有位于土耳其的已知古老的神庙建筑。 《考古通史》以全景式阅读、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世界上重要的考古遗址的历史价值与文化风貌。
帝王陵墓通过严谨细腻的文字、引人入胜的内容配合精美配图,向读者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成长与发展轨迹。无论从建筑和装饰技艺上看,还是从数量、规模来看,各代王朝的陵墓座座都值得后人探索和研究。因为陵墓里除了有价值不菲的陪葬品外,其中所蕴藏的关于中国文化源流的珍贵线索,都可以大大满足今人们对自己祖先生存状态的强烈好奇。要知道,无论哪个人,当他看到那些精妙绝伦、超乎想像的古文化的时候,心中肯定会油然升起一股对自己祖先的崇敬和自豪之情。这些帝陵好像是一座座中华文明的博物馆,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 历代悬案收录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有研究价值和*被广泛关注的历史悬案,内容涉及历史奇案、帝王身世、战争悬案、宫廷政变等。作者从文献资料、考古发现、民间传说、学术论证等多种角度,全面详细地探讨悬
古人究竟使用何种木材建房?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长期以来却只有模糊的答案。借助古建筑修缮机会,结合树种显微检测,本书对山西南部地区唐宋金元木构建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材料分析,发现伴随着松木的大量使用,这一地区森林资源逐渐消失,在金元时期,时人逐渐采用乡间常见的杨、榆、槐等树种建房。在人们印象中不堪大用的杨木,却广泛应用于金元时期的木构建筑中,并充用主体结构材料。这些建筑一直保存至今,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为适应杨木等乡土杂材,古人也发展出了特定的加工方式,尽量使用原木制作大额、大梁、大柱,随形就势,适度增加、简化或变更节点构件,形成了金元时期独具特色的 大额建筑 ,并深刻影响到了明清建筑体系。由材料视角,可见建筑营造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也能管窥建筑发展的内外动力。良材难觅,杂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 沙畹(1865 1918),是近代以来*有成就的 汉学 大师之一,公认的 欧洲汉学泰斗 。1907年,沙畹从巴黎来到中国,开始第二次在华考古活动,《华北考古记》就是这次实地考察的学术成果。 沙畹是运用现代考古技术对中国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与测量的学者,通过大量拓印、抄录遗址文物中的碑文题记,收集整理了一千七百余张图片,并对遗址文物进行了艺术、政治、宗教、社会等多角度的阐释。这些遗迹在后来的战乱过程中或损毁或流失,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图片及资料对于后世的研究就更显弥足珍贵。 《华北考古记》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文献,同时也是中西学术交流的历史见证。1909年本书法文版面世,中国的登封三阙、孝堂山、武梁祠、龙门石窟等遗址由此进入西方学术视野,成为世界汉学及东方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
这是一部写给大众读者的以文物中的动物视角讲述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书。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古人在动物身上寄托了丰富的情感;这些带有特殊寓意的动物融入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保留了下来,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精彩瞬间。在《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一书中,以每一种动物主题来安排章节,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物中动物意象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物跨越了神巫时代和礼制社会,历经了太平盛世与乱世 迭,见证了中西方世界的交流与融合;透过每一件文物上的动物意象,我们得以窥探不同时代古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这本书所呈现的500余件文物,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在这些文物中,有一些或许是你 次看到,还有一些
云梦睡虎地77号西汉墓简牍于2006年11月出土,共有2000多枚。简牍出土时置于竹笥内,大部分较为完整,并保持着原始的位置关系,字迹清晰,入葬年代约在文景之交。睡虎地汉简是近年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其资料价值和学术意义,可与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相比肩,将对秦汉史,特别是西汉早期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睡虎地西汉简牍》以多卷本形式,收录云梦睡虎地77号西汉墓出土的以简牍为主的全部资料。首卷《质日》著录从文帝前元十年(前170)至后元七年(前157)越人记写的14个年份的《质日》,包括竹简原大和放大两倍的彩色图版、释文注释等。质日是秦汉时期流行、但后世失传的一种文献形式。通常以年历为基础,简要记录公私事务,类似后世的日志、日记。通过这批《质日》的解读,可以复原当时的历法、时令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收录中国古代精美盒具200件。上册为瓷盒,集古代烧瓷名窑之大成,以瓷盒为媒介,展现了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陶瓷史。下册为石质、漆质、木质等材质盒具,以争奇斗妍的态势,聚各类工艺之珍品。 本书旨在通过盒具这些小小的容器,使读者体会古人历经千辛万苦的发明,品味盒具表面的华丽与内在的深意。每一次的开启,犹如推开旧日轩窗,望不尽的是满眼的风情与古老的文明。我们也由此得以触摸到那段逝去的历史,感受到文明的魅力。
这是一套关于成都的历史文化精品丛书,分为上下册。上册引进环境史学,在 历史还原 的方法论上,跨界研究古蜀文化与巴渝文化的 一方之情 ,首次系统再现3000多年前,成都平原上演绎的三星堆 首都 、金沙城 副都 的 双城记 故事。本册讲述三星堆、金沙城,并存交错超过200年的历史,它们既是世界青铜文明的朝圣中心,也是 大国工匠 的发源地,更是四川向世界贡献的物质、精神双向财富。比如青铜神树、太阳神鸟等,就是代表中国青铜文明独具特色的巅峰之作。出土的珍贵的国宝,唤起人们对古老文明的神往与好奇,记录着人类族群、民族国家的过往。 古成都人 辉煌的 证物 ,诉说着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文化根脉;开放、包容的特性,给 成渝双城 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力支撑。 下册讲述荆楚文化、中原文化 顺着江流河谷、岭壑栈道,先后汇入四川盆地,与
本书对山西高平府底玉皇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记录,并取得了两方面初步认识:宏观上,府底玉皇庙创建于金元时期,在村落附近高冈营建,属于周边乡村的中心祠庙;微观上,该庙山门、大殿存早期建筑遗构,其斗栱、梁架原构反映出金末至蒙古统治时期的时代特征。上述调查与研究工作可作为建筑后续保护修缮和价值提升的重要参考。
《长安史迹研究》一书是日本学者足立喜六研究长安旧迹的一部专著。1906年至1910年,著者利用自己在陕西的高等学堂任教之闲暇,对西安附近的历史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对汉唐尺度里程、汉唐帝陵、汉唐长安城及长安附近的名胜古迹、道观、寺院、古代碑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之后撰成此书,还原了20世纪初西安所存的长安史迹原貌。书中有著者实地拍摄的照片170张、亲手绘制的插图38幅,其中不乏今已散佚的文物,不仅使图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也使本书成为研究长安历史文化仅存的清末史料,对于普通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足立喜六开创性地使用近代优选仪器且以科学方法、准确数据及计量史学去研究长安古迹,也对当代学者研究古代长安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文字编》是配合清华简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出版的一套系列文字编。本书是在《清华简》第柒、捌、玖辑《字形表》的基础上,经过重新编辑修订合成的,共收录11490个字形。全部字形直接从竹简图版中提取,运用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出土简帛字形图像的提取方法 进行处理,力求准确、清晰。本书对原《字形表》进行了增益、检讨和修订,对异体字加注 重见 ,对讹字增设标注,同时择善吸纳成果,对相关文字的释读、隶定和归部进行了调整,亦同步更新了释文。书后另附拼音、笔画检索表,便于查阅。
本书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历时14年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正史”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 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氲纫话俣嗳耍本书汇集整理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资料,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系统地了解清代史事。同时书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献价值。 本书点校由启功、王钟翰等学者完成,点校质量较高。本次在繁体竖排点校本《清史稿》基础上,转为简体横排,便于普通读者阅读。
古埃及文明是地球上古老的文明之一,它神秘而浩瀚,伟大却又多元。它起源于尼罗河畔,却又将尼罗河驯顺,掌握于自己手中;它崇敬神明,却将神明与尘世联系起来,使人神共存同一片大陆之上;它重视死亡,但高耸入云的金字塔和千年不腐的木乃伊,都显示着对再生与永恒的渴望。 本书遴选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提供的珍贵图片,从法老的宫殿到众神的庙宇,再到亡者的金字塔,展现了古埃及这一充满了非凡色彩的传奇之地。本书作者,埃及知名考古学家、埃及学家,埃及文物委员会秘书长扎西 哈瓦斯(Zahi Hawass)与读者分享了他辉煌事业中的种种精彩体验:古埃及的神话体系、法老与王后令人惊叹的奢侈生活、托勒密王朝的发展进程、金字塔的建造方法与意义 这些历史与人物跃然纸上,呈现出丰富而鲜活的面貌。 尽管
《透过器物看历史 1 古代》涉及古代(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的器物。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器物可能如何塑造文化,以及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期望如何影响到他们制造的器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也探究了器物是如何被思考的,即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理解,以及器物在人类构建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时所扮演的角色。 《透过器物看历史 2 中世纪》涵盖的时间范围为公元500年至1400年,集中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本卷从多方面深入地研究了人们在家庭、家族、社区和农田中的日常生活,探讨了器物本身所产生的影响,进出口贸易的逐渐扩大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器物的影响,以及宗教信仰(如基督教教义)对新器物的影响,并评估了这些事件如何塑造了中世纪欧洲人的身份及贵族精英,普通民众、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宗教人士和世俗商人是如何利用器物来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