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古人在动物身上寄托了丰富的情感;这些带有特殊寓意的动物意象融入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保留了下来,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精彩瞬间。 在《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一书中,一共呈现了16种鸟兽,借助历史文献的解读,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物中动物意象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物跨越了神巫时代和礼制社会,历经了太平盛世与乱世更迭,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透过每一件文物上的动物意象,我们得以窥探不同时代古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 本书中所呈现的300余件文物,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有一些或许是你第一次看到,还有一些虽然名声在外,但却隐藏着你从未留意的精彩细节。透过这些文物上的
从1921年发现仰韶村遗址开始,中国考古走过了百年历程。 为此,《荒野上的大师》的作者前后历十年,广阅资料,潜入档案,广泛阅读各种回忆录、论文和专著,以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中国营造学社的演变为主线,重温了以陈寅恪、丁文江、李济、赵元任、傅斯年、贾兰坡、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为代表的一代学人,如何披荆斩棘,于荒野上踏出新路,以科学方法探索和重建中国古史,从而使无数遗址得以重见天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历史轨迹也因此逐渐清晰、分明,进而改变世界对中国的认知的历程。 《荒野上的大师》还细致描绘了当时的诸多重大发现,深入发掘学人的精神、思想与人生,勾勒学人的群像,重温先行者的精神和品德,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回望一代大师走过的路。旧日的足音或已远去,他们留在文化史上的
引起广泛关注并造成巨大影响力的系列丛书──《被禁止的历史:史前科技、外星人干预和被隐瞒的文明起源真相》、《被禁止的科学:从远古高科技到自由能源的神奇之旅》、《被禁止的宗教:破解西方世界遭受压制的神学异端谜局》──是从著名期刊《崛起的亚特兰蒂斯》杂志中萃取出的优异人士的杰出文汇。而本书,则由这个星球上特立独行的考古学家──他被世人称为 被禁止的考古学家 ──迈克尔?A.克莱默在该刊开设的同名专栏《被禁止的考古学家》中的精品构成。此前,克莱默出版了全球畅销书《考古学禁区》和《退化论:达尔文为什么错了?》。其中,《考古学禁区》以接近1000页的篇幅,提供了大量主流考古学界不敢正视的那些 不该存在的 确凿证据;《退化论》则用500多页的文字提供了一套关于人类起源的惊世骇俗的新理论。 而在这部新
《发现武王墩》是一本武王墩墓考古的通俗普及读物。安徽淮南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是2024 考古中国 重大项目,入选2024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武王墩墓主人究竟是谁?超级青铜大鼎是否会超过铸客大鼎?新发掘出土了哪些器物?这些器物又传递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线索?文物在发掘、提取过程需要注意什么?本书汇聚多位武王墩墓的一线考古专家,通过易懂的文字、120余帧高清彩图,带领读者走进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从历史、出土文物、文化等多个角度,注解 何为雄楚 ,读懂武王墩墓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用一手资料再现遥远而灿烂的楚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在位近50年,却有20多年不上朝,导致祖宗200多年的基业,一步步滑向深渊,这就是明朝的万历皇帝。万历为何荒怠朝政?他在位期间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这种种问题的答案,随着1956年明定陵的石门洞开,平添了许多文物的明证。 本书是一部全景展现明定陵发掘过程的纪实文学,作者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考古人员打开定陵地下玄宫的曲折经过、墓中棺椁和尸骨情况、随葬文物的各种细节。同时还穿插讲述了万历皇帝在位期间,他与朝野上下、后宫诸妃之间的诸多纷争。随着历史故事与考古发掘场景的切换,我们得以见证大明王朝的跌宕历史和新中国考古的艰难探索。
一书直击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尖端考古学不再遥不可及。 zhu名考古学家王巍,用大师级笔法再现隐于地层中的五千年古老文明,亲自讲述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的重大发现: 浙江余杭良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山西襄汾陶寺,地层记忆中的尧舜时代; 陕西神木石峁,早期国家形态的城市; 河南偃师二里头,城邦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 二十余个塑造地方文化根基的区域性中心遗址。 400余位知名考古学家,20多年的田野探寻,珍贵的di一手考古资料,庞大豪华的科研阵容,从地层中见证中华文明的兴起、勃发与繁盛。
根据学界普遍认可的关于 酋邦 古国 王国 帝国 人类文明进程划分原则和中国上古史发展实际情况,作者将公元前4000年至前1046年即 中国 孕育、诞生和初步发展这段特殊时期,分别定义为分为前中国时代、元中国时代和早中国时代三个阶段。 本书叙述的早中国时代范围,大致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讲,这段时间正是史前中国由古国时代跨入王国时代的早中期。从传统的中国古史体系讲,这段时间是晚夏至商末时期。 作者主要运用考古学成果和众多专家学者对甲骨文、金文释读所取得的成就,对照文献记载,修正了文献中一些不实之词和模棱两可的说法,厘定了晚夏和商代早中晚三期都邑城址的具体所在,系统地还原、展现了早中国时代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为什么被华夏正统视为文化落后的 戎狄蛮夷 都自认是 三皇五帝 的后裔?为什么几千年以来, 戎狄蛮夷 要不断逐鹿中原?本书通过考古学系统梳理发现,中原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先人心目中的 天下之中 ,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在距今9000~5300年的裴李岗、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先民不断向外扩张、迁徙,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上层交流,促成了祭祖祀天等观念的认同,才有了边缘族群在此后不断逐鹿中原又不断向外扩张景观的出现。中原族群在经过6000年的摩擦、冲突和融合,至西周时期,通过周公实施 封建 制度,从混沌的自在阶段过渡到主动的自为阶段,民族意识被唤醒, 华夏 诸夏 中国 等概念得以确立,华夏民族正式形成。其实质在于超越了前朝仅局限于部族范围的政治视角,而抟铸了一个具有 天下 意识的文化共
20世纪初以来,秦汉时期简帛及其他出土文献资料持续大量涌现,源源不断地为秦汉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新材料,刺激形成新课题。本书旨在促使秦汉史研究扭转碎片化的趋势,为未来的研究设立更高的起点和提供更广阔视野,同时也将方便不同领域的学者了解出土文献与秦汉史研究的主要课题、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果。全书分为文字发展、文书行政、律令法系、徭役制度、军事制度、政区地理、时间秩序等九章,分别由九位出土文献与秦汉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新锐学者撰写。梳理该领域的主要出土资料和研究进展,归纳核心问题,阐发自己的最新研究见解,力求揭示利用出土文献资料已在秦汉史研究的各领域中取得何种新认识,可以提出哪些新问题,开辟哪些新领域。
《考古中国》丛书是作家岳南等历时三十年写成的讲述中国11个重大考古与发现的探秘纪实系列作品集。作者通过实地采访当事人、参阅考古报告、查阅大量史料等,以生动的文笔真实再现了包括明定陵、秦始皇陵兵马俑、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长沙马王堆汉墓、山东银雀山兵书竹简、夏商周断代工程、广州南越王墓、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随州曾侯乙墓、清东陵、法门寺地宫在内的11个项目的发起、发掘和研究过程。 通过中国一百年来的田野考古发掘,用出土的遗迹、遗物来推断和验证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来龙去脉,是这套书的最大特色。每一个考古遗址或陵寝陵墓的发掘过程中,都发生过很多不为世人所知的传奇故事。通过阅读本套书,读者宛如进入真实的考古现场,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荒野上的 ( 考古百年纪)》讲述的是192 代 考古初 的故事。作者以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营造学社 大机构的发展为主线,描绘了 考古的诞生经过。这 大机构走出了诸多考古名家,(李济、赵元任、吴宓、贾兰坡、夏鼐、梁思成、林徽因、梁思 等等),作者以细腻感性的笔法,讲述了他们在考古现场和学术书斋中的工作与贡献,突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开辟新天地的勇气和毅力,表现了他们在内忧外患之际凭热血和 业为国效力的事迹。本书还描绘了当时的诸多重大发现,这些发现让 在世 考古舞台上有了话语权。值此 考古百年,本书意在重温先行者的 和品德,希冀今人再 考古的 黄金时代 。 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 语言研究所、 营造学社,它们是 代 文化目前的 座高峰,也是学人走出书斋、走向田野的先行者。从北洋政府到国
北大校园 燕园,不仅仅是一块圣地,这里的文物、古迹及相关历史,也常常让人震撼。《燕园文物、古迹与历史(便携版)》搜录燕园内几乎所有地上文物,穿插与之相关的园林、古建和景观,钩沉典故、探究历史。作者在北大学习、工作三十载,文、图相映中饱含对燕园的深入认知和深厚感情,使得此书既为读者提供一个多姿多彩、空间分明有序的燕园立体指南,也可作为北大人忆念母校之寄托,为广大校友们进一步了解这座园林乃至这所大学的渊源及历史印痕提供有益参考。
四川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以其神秘的出土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的玉石器、形似外星文明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太阳神鸟金箔 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那么,三星堆和金沙文化分别处于古蜀文明的哪一阶段?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它们的兴起和消失经过是怎样的?出土的文物都有哪些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这些问题,在本书都能一一得到答案。 本书生动呈现了四川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始于20世纪初直至现今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文物保护和归属展开的博弈,以及对出土文物分析、修复、展览的细节。阅读本书,您将进入一场充满地域特色和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考古学是什么》为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 丛书新品种。 全书从考古学是怎么来的、考古学何以可能、考古学在做什么、考古学与你我四个部分讲述考古学学科的简史、内容、实践与应用等方面,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向公众普及了考古学这门学科,既通俗易懂,又能反映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价值,是一部优秀的学科普及读物。为初学者、非专业读者普及考古学的基本原理、关键方法、主要问题、重要事实,全书文笔流畅,学识广博,具有可读性和国际视野。
帝王陵墓通过严谨细腻的文字、引人入胜的内容配合精美配图,向读者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成长与发展轨迹。无论从建筑和装饰技艺上看,还是从数量、规模来看,各代王朝的陵墓座座都值得后人探索和研究。因为陵墓里除了有价值不菲的陪葬品外,其中所蕴藏的关于中国文化源流的珍贵线索,都可以大大满足今人们对自己祖先生存状态的强烈好奇。要知道,无论哪个人,当他看到那些精妙绝伦、超乎想像的古文化的时候,心中肯定会油然升起一股对自己祖先的崇敬和自豪之情。这些帝陵好像是一座座中华文明的博物馆,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
关中平原,骊山脚下,巍峨的秦始皇陵已沉睡两千多年。直到1974年3月,附近村民在打井时打出一堆 瓦爷 ,几处兵马俑坑重见天日,才拉开了秦始皇陵发掘考古的序幕。 本书全景展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发现、发掘的详细过程,后世对兵马俑的保护情况和国宝出土后各方的恩怨纠葛。此外,作者还通过对兵马俑等文物背景的分析,再现了秦始皇及其臣僚妃嫔的跌宕命运,探讨了大秦帝国的荣辱兴衰和秦始皇一生的是非功过。
瓷器它是人类早发明的材料,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不但没有被新技术新材料取代,反而穿越时间的长河,在人类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引领全世界时尚风潮长达数百年,曾是中西方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本书通过讲述18种瓷器的历史,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每章用一种瓷器引出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和工艺技术,很好地整合了碎片化的知识。作者还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勾勒出中国瓷业的兴衰起落、传承断裂。并深刻分析了发展陶瓷工艺和贸易的社会动力和阻力。
《1909-1910年俄罗斯新疆探险考察初步简报》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丝路考古研究经典译丛 的一种,该丛书收入俄罗斯、德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对 丝绸之路 之考古及研究著作及图录的翻译著作,侧重文物艺术类的研究和图版文献。主题集中,范围广泛,兼有考古图录与史学研究,是 丝路 研究的经典研究与资料集。《1909-1910年俄罗斯新疆探险考察队初步简报》共分 圣彼得堡至锡克沁之路 焉耆地区 吐鲁番地区 库车地区 在吐鲁番地区发现的一些古代物品 图版部分 六章,概要报告了俄罗斯第一次新疆考察队的考古经历、遗址测绘和在各地的主要发现,记录了探险考察队从废弃的寺庙和失落在沙漠中的城市中,从 千佛洞 中获得材料,进而一步步地重现了新疆这一多语言和多民族地区近两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其中公布的大量测绘图及珍贵的壁画及佛像艺术品照
本书基于海量考古学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提出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就已形成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的观点,认为早期中国是有中心有主体的超稳定的多元一体结构,有着以农为本、稳定内敛、整体思维、祖先崇拜等基本特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连续发展过程,是秦汉以后文化中国和政治中国的基础。
《中国文明的起源》是考古巨擘夏鼐对中国文明起源系统性研究的代表作,更是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之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全书分三部分。 中国考古学的回顾和展望 介绍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以及各地所发现的文化遗址及其文化特征。 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 重点介绍了有关汉唐丝织品的考古发现,以及丝绸之路和其时的文化交流。 中国文明的起源 通过种种考古证据,阐释了中国文明的内生性,即全世界关注的中国文明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虽不是完全同外界隔离,但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这就解答了每个中国人关于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的追问和求索,同时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产生重大的学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