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敦煌学开先河之人——陈寅恪眼中的敦煌美,1600年敦煌佛经与诗词美的历程。这里讲述敦煌国宝的前世今身:你知道心经跟敦煌什么关系吗,心经的流传有怎样的故事与曲折历程?流失海外的敦煌国宝们又有怎样的前世今身?《长恨歌》《琵琶行》《秦妇吟》《连昌宫词》原始出处在哪里,原始本与流传本又有什么不同?……这一切都需要你打开这本书,自己去发现。这里有1908年 美敦煌 初的样子,这里也有狩野山雪《长恨歌图》高清版。傅斯年、梁启超、吴宓、朱自清、严耕望、季羡林推崇备至的史学+国学双料大师,心归之处,陈寅恪守望敦煌。
上下两册 一册徐志摩 一册林徽因
收入刘少奇1936-1962年论述党的建设的重要著作47篇。
《亚洲文学史话》是亚洲文学评论集,主要内容为亚洲多国文学史的介绍和文学名著的赏析。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西亚和南亚文学,包括六个国家的文学简史和十三部名著赏析;下篇为东亚和东南亚文学,包括八个国家的文学简史和十四部名著赏析。
《中国文学简史》以“心在创作”为研究出发点,以“文学本位”为思考角度,以揭示文学的创造性奥秘为研究依归,真正为文学史“写心”的力作。因此它的价值,还不仅仅在于其中精彩纷呈的具体论述,更在于总体上所达到的极记境界和从中体现的高明的文学史观。
《敦煌佛典的流通与改造》由林世田、杨学勇、刘波所著,本书在敦煌遗书发现并引起学界重视以来的一百余年间,佛学与佛教史的研究始终是敦煌学的重点领域之一。佛典不仅反映了佛教徒生活的重要方面,而且其生产流布的情况足以折射出中古时期书籍史上的很多问题。对于佛典流传的研究,近年来多有推进,某些其他专题研究中也或多或少地涉及了佛典流传的情况。本书的三位作者,系敦煌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们综合学界对佛典流传的相关论述,加上自己研读敦煌遗书的心得,撰写了本书,以期反映这一问题的研究概貌。
该书是作者多年在敦煌史学方面研究的一本论文集,全书收集了作者的25篇文章,涉及敦煌学中有关魏晋的一些史实问题,吐鲁番所出敦煌案卷对唐代武周时期历史的反映,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新发现的一些唐代社会文书残片所做的缀合、复原和研究,唐五代敦煌乡里、军镇、交通等历史地理问题所做的论证等。
无
《敦煌学导论》是一部较为全面系统阐述敦煌学性质、内容、价值意义、敦煌艺术、敦煌遗书、学科结构、研究简史、各分支学科研究概况、敦煌学工具书及敦煌学研究法等的敦煌学入门读物,也是一部作者多年教学和研究的学术集成。附录之《敦煌遗书选讲》,引导读者怎样去读懂敦煌社会文书,从而把握其价值意义。此书探赜发微,广闻博识,时出新见;既是敦煌学专业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同时也是古代文化研究者和古代文化爱好者的优选读物。
张子强犯罪集团虽被抓获,警方只取 回约一亿元赃款,下落不明的赃款达十亿 元之巨,成为内地及香港警方急欲寻找的 证据。调查发现:张妻罗艳芳是个不寻常 的女人。1998年8月26日,香港警方取得 了法庭“限制资产令”,冻结了张子强与 其妻罗艳芳名下所有物业,拘捕了张子强 及其同党在港亲属共15人。11月4日,香港 高等法院根据警方无法提出足够证据的情 况,撤销资产冻结令。罗艳芳随即将豪宅 低价卖出。狡猾的“大富豪”已通过各种 渠道将“黑钱”清洗转移,这笔赃款何时 能追回,至今仍是一个谜。
清末民初,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本书作者将当时的文学分为二类:一为古文学,以王闿运、章太炎、刘师培、陈衍、王国维、吴梅村等为代表;一为新文学,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张士钊、胡适为代表。断代文学史以这一时期文学作为内容的,本书是的一部名著。作者对于这些代表人物的时代背景、思想根源等有深层次的挖掘。此书《编首》叙述上古、中古、近古、近代,下接现代文学,这正是为了通古今之变。书中所谈的,“起于王闿运,终于胡适之”,主要还是近代文学,及进入二十世纪后的所谓“旧文学”。但此书仍有极可观之处:一是谈近代作家的创作时,十分注重他们与古典文学的传承关系,如谈王闿运,归在“魏晋文”的名目下;二是在艺术分析上,注重一己之感受,多有画龙点睛之笔;三是作者的文言,
本书为意大利最的诗人但丁代表作《神曲》分《地狱》《净界》《天堂》三部分,描写的是但丁以人称的形式描述自己在幽暗的森林中醒来之后,迷失道路后的幻游。本书选取翻译家王维克的译本,并插19世纪最成功的插图画家古斯塔夫?多雷版画《神曲》全套插图,更为名著、名译锦上添花,是同类中多雷插图最全的《神曲》。
《漫话英美文学:英美文学史核心知识精编(第3版)》实际是浓缩版的英美文学史略,也是对主干课教材精华的提炼;它的特点在于突出英美文学的学习重点,即主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比如对于文苑百花齐放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漫话英美文学:英美文学史核心知识精编(第3版)》只介绍这个阶段诸领域内著名的作家以及他们的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供读者赏析。对大学生和研究生来说,《漫话英美文学:英美文学史核心知识精编(第3版)》能够发挥“择要记录”的作用。英美文学作家及作品浩如烟海,分期也纷繁复杂,很难做到一览无余;唯有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方可得其要领。平日学习如此,赴考燃眉时刻尤其重要。《漫话英美文学:英美文学史核心知识精编(第3版)》在这方面可为学生提供“一览众山小”的蓝图和框架,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限度地把握
《私人阅读史1978-2008》中提到阅读在这30年中首先是以改变生活的面目出现,当财富和新的梦想向着每个普通人招手的时候,读书的首要目的就是寻找向新生活靠拢的路径。高考制度的确立更是为功利阅读打开了一扇大门,而学位论文、职称评定等等事关房子与票子的世俗考量,又无不改写着“读书无用”的老话,读书大到使国家振兴,小到使生活富足,这些可爱的目的性,恰恰是阅读改变生活的最初动力。那些生于荒僻乡野的读书人,那些在底层挣扎的穷苦书生,正是在书本的召唤和知识的阳光照耀下走向城市,走向耀眼的人生。其实,讲读书改变人生,还有一层意思在于,通过读书,通过密密麻麻的语词的世界,国人的视野被限度地拓宽了。讲世界是平的,讲世界变小了,大约就源于知识与信息以书刊的形式在全球的空前的流通。通过阅读想象或体验那些遥远
本书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意欲表现一个多世纪以来,一批中国知识分子为敦煌的保护、研究事业而殚精竭虑的动人故事,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凝聚在这些人身上的为民族文化事业勇于牺牲、敢于承担的品质。重点刻画了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席臻贯等一代又一代敦煌学者鲜活的感人形象。并通过新一代敦煌学者的风采,展示了敦煌学后继有人的广阔前景。
本书是作者退休之后写的文章,是他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主要介绍了莫高窟壁画保护的若干问题、榆林窟的病害及保护、莫高窟石窟加固工程的回顾、回忆敦煌石窟保护工作、我经历的敦煌石窟保护工作、甘肃渭源灞凌桥、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敦煌壁画中塔的形象、敦煌建筑画中的古代建筑局部表现、石窟造型的民族形式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