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林庚先生于1936-1937年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讲授新文学课程的授课讲义,原是学者罗根泽教授的旧藏,近年才被发现整理而为世人所知。讲义是对当时刚刚逝去的新文学的“现场”总结,记录并梳理了抗战之前新文学简约而完整的发展样貌,堪称中国新文学二十年的即时反思录。这部完成于八十年前的讲义,也凸显了林庚先生作为一位文学研究者和现代诗人的双重视角,提供了一系列原生态的文学图景,洋溢着弥足珍贵的新鲜气息和元气淋漓的现场感。
《百年来敦煌文学研究之考察》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以来,已经历了百年的历程。就中国敦煌学研究发展而言,敦煌文学研究是较早开始的,相较于其他国家或其他敦煌学的领域,敦煌文学研究的成就为突出,成果也为丰硕。一方面,早期留心敦煌文献的学者多数为中国文学研究者,后期,尤其在台湾,极力倡导敦煌学的则以中国文学系(所)为主力;另一方面,由于文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它和民族的心理关系为密切,中国学者在这一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在理解敦煌文学方面,相较其他国家的学者,有其独特的条件。所以,敦煌文学的研究不管是文人的文学、通俗文学,在质与量上都有卓著的成果。
在中国历来鄙视小说的氛围中,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率先把小说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加以系统的研究,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中国小说史的独立体系,为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先生为撰写《中国小说史略》作了大量的史料勾稽、考证工作,并据此作了许多精当、言简意赅的评论。然而以往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更多了解的是作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而对一个学者鲁迅知之不多。此番重刊《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史研究专家郭豫适先生的前言则着重介绍了鲁迅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以利读者更好地阅读《中国小说史略》,更全面地了解鲁迅,从而更进一步领略民国时期的学术风貌。
词学家龙榆生教授的《中国韵文史》在1934年问世。此书最早作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丛书》出版,是词人在上海国立音专的讲义。因其简明扼要,又富史识,遂被视为讨论韵文的著作。 《中国韵文史》附录二收入词人的三篇论文。《我对韵文之见解》发表在1934-年郑振铎、傅惜华所编《我与文学》一书中,可以说是《中国韵文史》的补充说明。《女性与诗歌》及《我们应该怎样继承传统来创作民族形式的新体诗》二文,分别发表于1944年和1956年,可见词人在不同时期对韵文的一些理解。 此外,《苜蓿生涯过廿年》是词人中年时所写的回忆录,或许可以有助于我们知人论世。
这部《中国文学史》是一九六一年四月高等院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上确定编写的一部史文系的教材,它参考了当时参加编写的部分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的成就,于一九六三年七月出版。这部书出版十多年来,我们在教学、科研中陆续发现一些问题,部兄弟院校的同志化也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现在,我们根据这部新的情况进行了修改和订正,并改写了个别章节……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作为20世纪古文献四大发现之一在国际上引起巨大的轰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敦煌文献主要部分流散到国外,分别收藏在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家,劫余部分收藏在原北京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单位。由于敦煌文献收藏的国际性,敦煌学研究一出现就成为一门国际显学,一直领导着学术潮流。敦煌文献博大精深,敦煌石窟艺术内容丰富,作为敦煌学研究对象一直引起中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本书介绍了隋唐五代文学这一内容,详细内容有:隋及初唐诗歌;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盛唐边塞诗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唐前期诗人;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古文运动和韩愈的散文;中唐其他诗人;晚唐文学;唐代传奇……
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集中体现了有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精义迭出。书中提出了具有完整的理论结构和丰富内容的“境界”说,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徐调孚先生的校注本被认为是很为完备的《人间词话》版本,至今仍不失为一本很好的普及性读物。书后收录了叶嘉莹先生《 人间词话 的基本理论——境界说》一文,供读者参考。
文学活动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整个生存活动而发展,人类对文学活动的认识与研究也在不断地展开、深入和丰富。古代文学传统的研究路径,主要着眼于作家和作品研究以及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的研究,后者实质上也是作家和作品研究的扩展和延伸。随着文学社会学、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等学科理论的深入发展和被广泛接受,人们逐渐对文学创作过程和文学价值的实现过程有了新的认识。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的“四因素论”,即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因素及其关系构成;文学研究应该是文学整体活动的研究的理念正在被广泛接受。文学作品不再被认为是静态的物化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观念化的存在。文学作品从产生到其价值的终实现,逐渐被看成是一个经过创作——传播——接受三个阶段的过程。由此,文学史的研究,也应由作家
相术是世界古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源于古代人民为了了解人生奥妙,把握命运的梦想与实践。中国相术起源很早,春秋时期,通过观察人的身体、形貌、声间、气色来判定未来命运的“相人”之术已流行于世。战国以后开始有相书问世,汉代的相士许负为许多著劬人物看相,留下了不少传说。后代相士仰其名望,著书多健托他的名字,以便流行。由于许多流行于民间的相书没有被史志所著录,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几乎全部散佚了。所幸的是,在敦煌的文献中,我们发现了十多种唐代及唐前后相书的写本残卷,为今人提供了了解唐宋以前中国古代相书原貌的资料根据,弥足珍贵。从目前公布的情况看,敦煌文献中共保存有12个卷号的相书写,分别收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等处。本书对这些写本相书作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并在中外名家研究成果的
文物出版社编著的《敦煌莫高窟99窟菩萨(中唐)》是敦煌莫高窟99窟西壁龛外北侧的大势至菩萨。图为大势至菩萨作为阿弥陀佛胁侍,乃“西方三圣”之一。菩萨面相丰圆,神情潇洒,右手托盆花,足踏莲台,土红线条劲挺流畅,赋彩淡雅,表现出中唐的新风格。99窟系盛唐所建,此图是中唐补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