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介绍了浦江清先生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近30年,致力于文史考证,主张摒弃人云亦云,发前人所未发。全书根据20世纪50年代先生在北大授课的讲义整理而成,他的讲授追根溯源,善于纵横比较,用“史”的观点对文学现象作整体观照,可以说是一部论述精辟独到的学术著作。
《敦煌边塞文学研究》是关于研究 敦煌边塞文学 的专著,具体包括了:敦煌边塞文学作者群研究、河西节度使统领时期军府文人及其作品、吐蕃占领时期没蕃文人及其作品、归义军统治时期政治文人及其作品、敦煌边塞文学之民间作者群及其作品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所说的敦煌边塞文学是 敦煌文学 的一个子概念,敦煌文学中凡与边塞有关的作品,都可归入敦煌边塞文学。首先,这些作品必须见之于敦煌遗书;其次,就其描写的内容来说,都必须与边塞有关联,或者反映与边塞战争有关的军旅生活(如从军出塞、操戈对敌、送别酬答),或者传达人们的边塞心理(如报国之志、厌战之怨、反战之声),或者描绘异域风光、风土人情、民族关系等等。
《中国文学1949—1989》是洪子诚先生对20世纪文学史研究的典范成果,试图建立新的叙述体系。他从当代文学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出发,来把握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和生存状态: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描述“当代文学”文学体制的建立,文学高度“一体化”的形成和削弱、崩溃的过程。
罗庸从1932年至1950年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教授中国文学史,有20年的历史。他与胡适、傅斯年一起把当时陆侃如、冯沅君研究中国文学思潮变迁的阶段推进到文体发生、演化的研究阶段。进而罗庸又在《中国文学史导论》中,提出从中国文化史研究中国文学史,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预见文学发展的未来,并论述了中国文学史的"宗趣论"、"方法论"、"史料论"等,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系统理论。
《换个姿势看敦煌:川报观察 敦煌100讲 精选》是从川报观察 敦煌100讲 中精选出四十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带领读者欣赏丝绸之路上的瑰宝 敦煌莫高窟及瓜州县榆林窟的壁画、雕塑等珍贵文物。本书文字通俗易懂,结合中国古代文史哲知识,穿插故事,以流畅的语言讲解两窟壁画和雕塑的寓意、内涵、技法、中西交流、历史价值等,能够使读者在愉悦的阅读过程中充分欣赏到这些丝绸之路上的艺术瑰宝,增加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