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介绍: 20世纪初因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流散而兴起的 敦煌学 ,成为 世界学术之新潮流 。浙江的罗振玉与王国维 导夫先路 ,几代浙江学人(包括浙江籍及在浙工作生活者)奋随其后,薪火相传,从赵万里、姜亮夫、夏鼐、张其昀、常书鸿等前辈大家,到王仲荦、潘絜兹、蒋礼鸿、王伯敏、常沙娜、樊锦诗、郭在贻、项楚、黄时鉴、施萍婷、齐陈骏、黄永武、朱雷等著名专家,再到徐文堪、柴剑虹、卢向前、吴丽娱、张涌泉、王勇、黄征、刘进宝、赵丰、王惠民、许建平以及冯培红、余欣、窦怀永等一批更年轻的研究者,既有共同的学术追求,也有各自的学术传承与治学品格,在不同的分支学科园地辛勤耕耘,为国际 显学 敦煌学的发展与丝路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浙江的丝绸之路、敦煌学研究者,成为国际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研究领域举世瞩目
本书为作者数年论文结集,选收作者所写与敦煌学密切相关的人和书的文章,还有几篇与敦煌学学术背景有关联的思考文章,附录的"敦煌书简""台湾讲学日记摘抄",亦可以为研治敦煌学史的学者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材料。相信通过本书的出版,敦煌学研究以及敦煌学史的相关研究能够向前推进一步。
《换个姿势看敦煌:川报观察 敦煌100讲 精选》是从川报观察 敦煌100讲 中精选出四十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带领读者欣赏丝绸之路上的瑰宝 敦煌莫高窟及瓜州县榆林窟的壁画、雕塑等珍贵文物。本书文字通俗易懂,结合中国古代文史哲知识,穿插故事,以流畅的语言讲解两窟壁画和雕塑的寓意、内涵、技法、中西交流、历史价值等,能够使读者在愉悦的阅读过程中充分欣赏到这些丝绸之路上的艺术瑰宝,增加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本课题是北京大学白化文教授在指导我修习硕士研究生期间指定的。在北大求学的七年(1982-1989年)是我永久感怀的美好时光,在白先生和师母李鼎霞老师训导呵护下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尤其难忘。李老师是白先生的大学同班同学,慈爱随和,与白先生一样令我景仰敬爱。回想起来,1988年提交给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第三次年会的《敦煌经卷所附感应记校释》一文即是在白先生悉心指导下写就,并由李老师以隽秀工整的楷书抄写而成,二十年前的温馨犹如昨日。只是我生而不敏,对本课题难度又估计不足,竟在纷然俗务中将此项工作延宕多年,实在有愧于恩师的期待。好在两位老人家一向对后辈宽容体恤,本稿写成后白先生不仅作为评审专家小组的组长进行了认真评阅,还特为写序。师恩难报,鲁钝木讷的我铭感于心。
把优秀的宋诗扼要地介绍给广大读者阅读。这里我们只选了一百多首,自然不能包括宋诗的全部精华,也很难完全体现宋诗的特色;我们只是想使这些入选的诗比较能够反映宋诗的精神面貌,并努力发掘了一些过去被人忽略的作品,以求丰富多采。
本书对巴中石窟的基本材料进行了系统梳理,利用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巴中石窟的窟龛形制和造像组合的变化进行分析,结合纪年龛像,对巴中石窟现有龛像进行分期研究,对各期的时代作出推断。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材料将石窟资料置于中国历史和中国佛教史的背景中,对巴中石窟的来源、产生的历史背景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一些重要题材进行初步研究。
《敦煌文献与中古教育》是《敦煌讲座书系》其中一本,这一套敦煌学各个分支领域的通论性著作,体现百年来外敦煌学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代表中国敦煌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这套数的作者队伍以中青年敦煌学研究者为主,希望新人写新书,把相关领域的敦煌学研究水平系统地呈现出来。《敦煌文献与中古教育》既是作者屈直敏对文献与中古教育领域研究的代表作,又是能够让敦煌学领域外的人阅读、参考的读物,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敦煌学的文献与中古教育领域。
敦煌写本解梦书是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卜师文士为占梦的需要,而对各种传入敦煌的地区的解梦书进行改编修订并吸收敦煌当地民俗民风而成的一种新的解梦书。本书所收集的解梦书主要是分别从英、法、俄等国藏敦煌文献中搜集辑录出来的。唐宋时期解梦书甚多,而能流传至今者却没有,故敦煌写本梦书尤其显得珍贵。 只要了解古代的占梦方法,看似高深莫测的梦书就不再那么神秘了,去掉其神秘外衣,剩下的只有对古代的风俗文化、传统观念的真实反映。
“敦煌与丝路文化讲座”是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等单位主办,国家图书馆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承办的旨在弘扬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系列讲座,本书即为这些讲稿的结集。这些讲座的主讲人均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讲座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学术性,是读者了解敦煌学和丝路文化知识的窗口,也是广大学者进行研究工作的资料。
感謝中華書局的諸位先生,能够给我這個機會來向讀者介紹這套著作集的作者王仲犖先生。這套著作集裹的大部分書的版是在二十七年前,一九八。年的十二月。這些書初的寫作是始於二十世紀的三十年代,後幾經修改加工,終于在文革以後的那個燦爛的春天裹得以出版。全集裹的遣部《西崑酬唱集注》對於王仲犖先生而言,確有着特殊的意義:這是他的部專著,也是他惟——部闆於文學方面的專著,而從這以後,他便開始將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到歷史方面去了。從王仲犖先生眾多的專著,如《北周六典》火北周地理志》火魏晉南北朝史》火隋唐五代史》火蜡華山館叢稿》、《金泥玉屑叢考》火敦煌石室地志殘卷考釋》火蜡華山館叢稿續編》等等,我們可以看見王仲犖像每一個史翠家做的那樣,做他認為該做的事情:歷史就是這個樣子的,它既無所謂對,也無所
童明教授所著《美国文学史》尤其深广的时空跨度,如此规模的英文版美国文学史论著是首次在出版。熟知美国学界的研究动态,又有亚洲学者的独特视角,同时兼顾史学研究和重点作品的赏析。见解独到,文笔优雅,是学人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印度佛教艺术随丝绸之路东传中原,外来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出现了崭新的艺术面貌。作为中原文化在陇西的堡垒——敦煌,受到了深远影响。敦煌壁画中菩萨、飞天、乐舞伎的形象,在唐代逐渐趋于女性化,富含美感,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欣赏趣味,其造型、装扮深深打上了中西融合的烙印。阮立编著的《唐敦煌壁画女性形象研究》对画史中唐人“以丰肥为美”的惯性思维提出质疑,并通过大量的文史和图像资料进行分析论述。敦煌莫高窟唐代艺术,是当时佛教艺术兴盛和繁荣的里程碑,同时又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遗产,是由无数的民间艺术家呕心沥血的结晶,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意识,也高度体现了民间艺术家充满智慧的创造性和丰富生动的表现力。在敦煌壁画中塑造了美神形象的典型代表,其中菩
本书是作者35年研究成果的精选集,主要研究领域为天文学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在已出版的三种学术作品《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敦煌吐鲁番出土历书》、《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和数十篇学术论文中,作者曾经揭示出《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年)历日》有两次准确的月食预报,也曾从俄藏敦煌文献中考出公元834年的印本历日小残片,进而将从我国发现的雕版印刷品实物的*年代提前了34年(原为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此外从敦煌、吐鲁番、黑城等地发现的10余件残历的年代亦经他考证而明晰。本书的另外一项内容是关于敦煌禅宗南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重点对《敦煌本“邈真赞”校诠》一书进行研究,并正确地解决了《坛经》中的方音替代字问题。除上述几项内容之外,隋唐史、归义军历史、均田制、谱牒、语言文学、简牍学等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从敦煌吐鲁番的历史与文化入手,对20世纪敦煌吐鲁番文献从发现到研究的经过及其重要成果进行了综述,对敦煌吐鲁番文献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价值进行了评介。配有彩图6幅,插图32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