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是青铜器研究鉴定名家马承源先生撰写的一部综览性的学术著作,既适合作为对青铜器感兴趣的读者的入门读物,也是专业研究者应当备有的基本参考资料。本书部分对商周青铜器进行了整体性的介绍,从青铜的定义、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发展源流,到造型、纹饰、使用情况和内涵,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呈现了古代社会生活背景下青铜器的面貌。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体,对自二里头文化至东汉晚期、涵盖各种器型的近70件有代表性的著名青铜器分别作了介绍,每件器物均有图片和文字说明,特别是对铭文作了充分的解释,使读者对青铜器个体及其反映的历史事实形成具象的认识。后的附录部分是对常见的各类青铜器器型的简述,方便读者查阅和掌握基本器型概况。
针对青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锡器、铅器等金属文物,本书首先简要阐述文化遗产的作用与价值、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动态,接着介绍出土金属文物的考古现场保护,深入分析金属文物的腐蚀破坏原因、腐蚀产物的分析方法,全面介绍金属文物保护方案的制定及保护处理方法、表面封护材料和工艺,详细列举青铜器的修复技法。还对海洋出水金属文物的保护、金属文物的保存和展示环境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环境来延长文物的寿命做了简明介绍。 本书可供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文物保护专业师生、文物爱好者和收藏者参考,也可作为文物保护专业培训教材。
本书收录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的铭文,铭文再现了历史的长河,记录了从百余万年前一直到我们亲历过的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近年来,有一类特别的青铜器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它们的器壁很薄,一般厚约0.5—1.5mm,甚至更薄。对其中一些标本进行的科技考古学研究表明,它们大多采用了热锻打成型工艺。以往零星的个体样本研究,初步揭开了这类器物制作工艺的神秘面纱,却对于其发展历史、技术演变、地域分布等问题缺乏系统认识。这是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对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加工工艺与技术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学、考古学和科技史学价值。 n 本书根据考古发现和科技考古研究数据,对热锻薄壁青铜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在系统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热锻薄壁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器类、时空分布、使用者身份等方面,并论述它们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动因,以期阐明其在中国青铜器及其工艺体系中的历史地位及研究
从造物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壶”形器的使用几乎贯穿了中国造物史的每个时期,它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线性发展轨迹,而先秦时期的青铜“壶”形器又具备上下承和的典型特征。李嘉所著的《抚壶论道(造物史视野中的先秦青铜壶形器)》以先秦青铜“壶”形器为线索,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了先秦造物史的发展历程,青铜“壶”形器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设计智慧,同时也折射出中国早期造物艺术历史的发展脉络,其中所蕴含的自然生态观、伦理观、价值观,以及情感特征、功能特征和造物观念等都可以成为为中国当代设计提供良好借鉴的蓝本。
《闲情偶寄》是清代李渔的名著。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全书8部,前3部是戏曲理论,后5部写丝竹歌舞、房舍园林、家具古玩、饮馔调治等生活情趣,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李渔将戏曲与之合写,不作专著,足见他认为艺术附丽于生活中。作者常年携家庭戏班辗转各地演戏,舞台实践使他体会到连金圣叹评的《西厢记》,也只是文人的案头游戏。他立足于“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提出“结构 ”、曲文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宾白求肖似。题材贵创新,以脱窠臼为 使命的一系列主张,还建立了一套“立头脑”、“减头绪”、“密针线”的具体创作方法。 李渔的理论成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 之作,在中国文学 享有独特的地位。 ,只要我们认真研读,仍可汲取到丰富的营养。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系统介绍中国殷商晚期青铜文明成就的通俗考古读物。作者来自国内权威的考古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商代晚期都邑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处在中国青铜时代的峰,这个时代,青铜被广泛用来制造生活用具,祭祀用具,工具,装饰品和武器,其青铜器种类之多,数量之大,造型之奇、纹饰之美空前。殷墟出土的高133厘米,重875千克的国宝司母戊大方鼎,就是目前世界上所见*的青铜器。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以商代晚期为代表的商代青铜器的研究成为热点,对商代晚期青铜器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有助于彰显青铜文明在世界四大文明中的独特地位。 让我们一同跟随作者进入中国青铜时代,走近殷墟青铜器,感受一下殷墟寿铜器的那份厚重,那份瑰丽,还有那份神秘。 该书系著名甲骨学者王宇信研究员主编的“世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