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青铜时代,即是指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以青铜冠名,可见青铜器是贯穿三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从青铜器的产生到大量制造与使用,再到逐渐消失,构成了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青铜时代。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本书由张光直先生两卷名著《中国青铜时代》和《中国青铜时代二集》合编而成,对青铜时代文化与社会的若干主要特征作整体性的讨论,不仅是技术史角度的研究,还详尽论述了从政治、经济到战争、祭祀,从礼仪、艺术到巫术、饮食等等重要专题。以期回答,为什么青铜器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大的重要性?为何独在中国考古学上,青铜时代仍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中心概念?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青铜器研究鉴定名家马承源先生撰写的一部综览性的学术著作,既适合作为对青铜器感兴趣的读者的入门读物,也是专业研究者应当备有的基本参考资料。本书部分对商周青铜器进行了整体性的介绍,从青铜的定义、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发展源流,到造型、纹饰、使用情况和内涵,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呈现了古代社会生活背景下青铜器的面貌。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体,对自二里头文化至东汉晚期、涵盖各种器型的近70件有代表性的著名青铜器分别作了介绍,每件器物均有图片和文字说明,特别是对铭文作了充分的解释,使读者对青铜器个体及其反映的历史事实形成具象的认识。后的附录部分是对常见的各类青铜器器型的简述,方便读者查阅和掌握基本器型概况。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青铜文物修复的理念与原则、修复的设备与工具、认知与理解、青铜器的病害、修复方案、病害图与档案记录、基本修复流程、加固方法与应用、鎏金青铜器与镶嵌青铜器的表面处理与复原以及案例分析,从这10个方面来分章进行阐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保护与修复问题。通过著者悉心整理,使得本书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篇章结构完整、内容资料全面、丰富,学术价值高,对修复青铜器文物具有指导意义,且对于研究中国文物修复的学者来说意义深远。
本书是作者于1947年与《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同时完成的一部关联著作。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收藏的V一英文稿本,由王睿等四人译成中文,译稿经张长寿、王世民二先生审阅。全书共分十五章,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对中国青铜器研究的诸多方面,如研究方法与研究简史、地域分布与文化背景、铜器术语和器形分类、形制与纹饰、作伪与铸造、铭文、断代等,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其中某些章节颇为精彩。这是中国青铜器研究史上,由于历史原因湮没甚久的一部著作,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二五 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按年代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 类 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本书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之铁器卷,讲述的是铁制品以及冶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图文并茂,为读者了解中国铁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
20世纪以来,贫瘠的黄土丘陵地区陆续出土了几百件晚商时期精美的青铜器。本书从这一问题入手,以手资料深入剖析了黄土丘陵的本地社会;研究了青铜器的产地;分析了黄土丘陵与华北平原、关中盆地、蒙古草原的跨地区互动关系。黄土丘陵与发达的中原文明相比是较简单的边地社会,但是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它充当了跨地区联系的枢纽。 本书从社会 经济和古代贸易的角度观察社会变迁,为理解中原文明的成长、黄土丘陵等北方边地社会的发展,以及青铜时代中国与蒙古的远距离交流提出了系统解释。
这部著作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青铜器专家王文昶先生的遗著,是先生几十年摩挲鉴定青铜器实践的总结,当然,其中也包括了五十年至八十年代故宫博物院内外其他青铜器专家在鉴真辨伪品第吉金的共同认识,和先生耳闻目睹亲身经历部分青铜器传世过程中的人物活动与旧事。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本书以夏商至两汉时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生态环境、气候演变状况、经济模式乃至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为现实 背景 ,分别研究了兵器与工具、 装饰品 、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艺术造型的构成规律,纹饰、图像的审美特质与文化内涵,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置于原生环境与文化 场域 之中,对其造型做出了更加客观、深入的解读。
本书是一本关于青铜鼎类别里的特殊类别,比如青铜分裆鼎、青铜方鼎、青铜扁足鼎的书。运用综合研究的方法,从定名、类型学分析、起源与消亡的原因、地域特点、纹饰、铭文、组合关系等方向,梳理分析出土与传世的特殊鼎类资料,得出器物发展的脉络,以供研究者参考。
针对青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锡器、铅器等金属文物,本书首先简要阐述文化遗产的作用与价值、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动态,接着介绍出土金属文物的考古现场保护,深入分析金属文物的腐蚀破坏原因、腐蚀产物的分析方法,全面介绍金属文物保护方案的制定及保护处理方法、表面封护材料和工艺,详细列举青铜器的修复技法。还对海洋出水金属文物的保护、金属文物的保存和展示环境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环境来延长文物的寿命做了简明介绍。 本书可供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文物保护专业师生、文物爱好者和收藏者参考,也可作为文物保护专业培训教材。
本书收录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的铭文,铭文再现了历史的长河,记录了从百余万年前一直到我们亲历过的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明代金银首饰的类型与样式,以全盛的面貌刷新了金银首饰领域的历史,用金银珠宝经营出来的奢华之色,因它的纹样之丰富与制作之精巧而成为书写于盈寸之间的一叶艺术史。本卷以文献、图像、实物互证的方式为首饰定名,以此揭示一器一物在社会生活史中自身的演变史以及蕴含其中的设计意匠,蔚为“奢华”的种种之“色”,因此而可触可感,其中所包含的种种故事,也因此有着构成历史细节的实证意义。附论《造型与纹样的发生、传播和演变》则是以个案分析来讨论中国古代造型设计的问题。
宣德炉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明代宣德炉的铸造是一个转折点,在继承了宋代文化的精髓下,宣德铜炉再一次成为与文人雅士交辉相映之佳器。作者宣德炉收藏家刘锡荣先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三十余年,尤其是对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收藏、研究方面,卓有成效。《钟鼎茗香(3荣斋清供珍赏)》在全面阐述宣德炉的历史、源流、相关典籍的基础上,选取数十座典型宣炉,剖析其形制、皮色、款识以及收藏要旨,兼及与之相关的书画、文案用具陈设、茶事文玩等等,力图较全面地复原古代宣炉的设置环境及文人雅士的社会生活。此书的出版可以较全面提升宣炉文化,有助于民间收藏良性发展。
唐兰教授于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一日仓猝去世,公子复年同志遵从故宫博物院之决定整理遗稿,分门别类,以便出版。现选择四十五篇,编为一册,名曰《唐兰先生金文论集》,以飨读者,非唐兰先生金文著述之全集也。 先生忙于中国古代文化史迹的论述,闻所撰论文甚富,惜余多未见,不久即永别矣。余颇欲撰先生年谱,许多材料找不到,大约皆先生二十五岁至三十岁事,故迟未着笔,当俟遗书或全集出版之时为之。 本集凡收文四十五篇,乃选集,亦有非专论金文者,社会既有此需要亦可过而存之,以应时需,诚胜事也。先生开始考释金文在三十年代,初极认真,曾自谓以孙诒让为榜样,检查成绩,实过之而无不及。晚年涉猎既广,注目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诸问题,各有撰述,遂不专心于金文,所论不免有随文敷衍之嫌者。然先生毕生精心之作,则非他人所
《中国青铜器辞典》是我国著名青铜器专家、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陈佩芬编撰的大型工具书。本书共收录词条三千余条,图片两千余张,文字量将近八十万字,共分为"青铜器论述"、"青铜器分类"、"青铜器器名"、"青铜器纹饰"、"青铜器铭文及释文"、"重要青铜器"、"青铜技术"、"出土青铜器主要遗址、墓葬、窖藏"、"金石学家"、"青铜器著作"、"青铜器辨伪"十一个部分,是目前收录*为完备的一部大型青铜器研究的工具书,填补了中国青铜器辞典领域的空白,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尤其是本书的"重要青铜器"部分,收录了两千多件藏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家收藏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基本做到了一个词条配一幅插图,个别比较重要或特别精美的青铜器,还有局部放大图。本书为16开全彩印,内容博赡,图文并茂,这在辞典方面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5至6世纪由印度释迦牟尼立。他把人的现实生活判断为“无我”、“苦”、“悟”、“空”等意识活动。以“惑”、“业”为因,转成生死不息的回轮之果。根据善恶的行为,轮回报应,通过修经、律、论三藏佛学,使人彻底摆脱现实的欲望和认识,超出现实的自我而达到“涅”而解脱人世的苦海。 佛教由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当初的佛教文化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而与之形成古今的偶像,备加受信徒们的崇拜。除其用石、木等材质雕塑,古代先民还以铜或青铜来铸造表面鎏金的造像。总之,其物质本身有多种,其内容多样。有“佛”即佛陀,是佛教修行果位的修行者,通常指的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阿弥陀佛”是佛教净土宗,以他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以及深受民众喜欢的袒胸露腹,笑容满面的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