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器,青铜器的简称,也泛称各种铜器。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史学上所称的 青铜时代 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作为世界上蕞早掌握黄铜冶炼技术的国家,研究铜器的发展史无疑具有极为独特的意义。 《古玩图鉴:铜器篇》共包含10个章节,包括铜器的起源、历代各制式铜器的种类以及鉴定方法等内容。图文结合,内容丰富,精巧实用。 古玩图鉴 系列图书一共8册,包括《家具篇》《铜器篇》《玉器石器篇》《陶瓷篇》《书画与碑帖篇》《玺印古钱篇》《文房清供篇》《杂项篇》,根据民国收藏家赵汝珍的《古玩指南》一书改编而成。
《读金日札》为陈直先生研究金文的专著,内容分为文字通义、传世铜器、发掘铜器、玺陶简石四类,时限上自殷商,下迄嬴秦。所论不仅对古铜器铭文的字义、句意多有创见,而且还阐发了其中有关国家、政治、官制、生产、科技、医学等方面的内涵。《读子日札》是陈直先生研读《墨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五种子书的札记,他利用自己在古文字及秦汉典章制度方面的深厚功力,对前人旧说多所纠谬,发人所未发。今将两书汇为一册,收入《摹庐丛著》出版。
该书系南强史学丛书系列之一。《汉代青铜器的考古学研究》利用考古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目前已知的汉代青铜器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梳理。作者先将汉代青铜器按地域分为三个系别,即中原、西南、岭南、三个区系,然后对每个区系下的青铜器的形制、文饰、铭文、分期和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基本排列出了每类器物的发展谱系。除此之外,作者还从汉代青铜容器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统治政策对青铜器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探索。这些探索都是颇具启发性的。作者在书后所附“汉代青铜容器出土情况”、“古代文献著录汉代青铜容器情况”和“六朝青铜容器出土情况”三个目录,极便于学者翻查检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工作,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金沙之光(往古来今的太阳故事)》由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四川成都金沙发现的太阳神鸟,追溯了古往今来的太阳崇拜、太阳故事、太阳历法,更收录中外咏日诗歌数十首,配有数十幅精美图片。作者以生动的文字、饱满的热情抒发了人类对太阳的崇拜之情。 一领古老的金箔,引领我们找回一个失落的文明,追寻一串遥远的故事。那是金沙人心中的太阳,是古蜀人的爱恋,是人类的爱恋,是生命的爱恋。 本书由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四川成都金沙发现的太阳神鸟,追溯了古往今来的太阳崇拜、太阳故事、太阳历法,更收录中外咏日诗歌数十首,配有数十幅精美图片。作者以生动的文字、饱满的热情抒发了人类对太阳的崇拜之情。 观不够的太阳美景,说不完的太阳故事,道不尽的太阳情丝,唱不绝的太阳颂歌……
“收藏起步丛书”是以初涉收藏领域的读者为对象的启蒙书系。丛书汇聚古玩、艺术品各门类收藏鉴赏家、文博专家,涉及古玩、现玩百余种,融历史文化知识、工艺材质知识、鉴赏知识、淘宝知识、藏品保养知识于一体。丛书总体风格统一,具体门类突显个性特色,内容扎实,传授真经验真本领,是初涉收藏者起步的准工具书。
任会斌编著的《80件有意思的中国青铜器》以中国青铜器为主线,紧紧围绕其引人入胜之处,不断勾连相关背景知识,以文化解读文物,以求更广泛、更深刻地了解其中的历史意蕴。《80件有意思的中国青铜器》知识深入浅出,文笔轻松自然。
人文者,人类社会之各种文化现象也。 中华者,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总称也。 人文中华,时间绵延,昔日辉煌,今朝灿烂,明天锦绣;空间广袤,民族众多,异彩纷呈,独殊东方。哲学、经济、军事、科技、法律、伦理、教育、民族、宗教、文艺、考古、文物、民俗……在历史的长河中嬗变,积淀无比丰富。 穿越时空隧道,漫游文化之旅,整合散落在神州大地上的文明碎片,抚今追昔,继往开来。沿着先进文化的方向,我们推出“人文中华”丛书,俾以让广大读者从通俗有趣的图文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古今各种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激励爱我中华的热情。 希冀专家学者们在学术研究之余,能为“人文中华”丛书添砖加瓦,倘若惠赐符合本丛书体例的大作,我们将不胜感谢。
此书溢价商品 非全新塑封 介意的小主请勿拍 1990年秋,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在山东蓬莱召开会议。会议期间,讨论了培养鉴定人才、普及文物鉴赏知识等一系列问题。经启功、史树青、刘巨成、耿宝昌等先生倡议,编辑出版了这套《文物鉴赏丛录》。在选编过程中,又得到了启功、史树青二位先生的指导。 这套丛录,按文物类别编辑,所录文章,大体按发表时间先后排目。有的文章在此次收录时,作了修改和补充。今后除继续分类选录外,还将特约一些专稿刊出。 因编者水平有限,肯定会有很多不当之处,恳切希望读者和专家予以匡教。 (溢价商品)
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为精美。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谣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本书在编选过程中,集
中国青铜器拍卖集成一书,对青铜器古玩爱好者,收藏、交易具有指导意义。尤其对初接触青铜器者,了解青铜器及其拍卖价格的波动,更具有参考价值。 当今中外古玩市场,青铜器拍卖价格风云变幻,其价格必能跟随年代变化而波动,编者根据多年来经验,参考、收集大量文献资料及图片资料,经过潜心比较、研究、整理,按朝代顺序,不同时期的种类及年代拍卖价格对比,编写而成此书——中国青铜器拍卖集成。 在编写过程中,所选用的资料、图片均得到多位专家审定,其科学性、权威性非常可靠。在此感谢给予我们帮助的专家和朋友。本书欠缺之处望得到大家的不吝赐教和指正。
桑 之于古人具有通天的神圣性,当桑林这一特殊空间场域以图像形式出现在青铜礼器上、且作为已知男女同在的画像母题时, 超越图像本身的主题意蕴值得进一步探究。图像中男女角色互动频繁、动作亲密,多被释为仲春社祭时 会男女 或高禖祭祀等情爱主题。然而,若比较青铜器空间形体制约下各阴、阳模件的异同便可发现:那些貌似 牵手 、 拉扯 、 赠送枝柯 、 举弓 等图像细节,实为男女以农具为媒介分工合作的各式采桑动作。采桑图像再现的也非共时性的集体劳作,而是历时性的 角色动图 :采桑男女借助桑林空间依次完成 爬树-采桑-伐桑-递桑-共携桑筐 等仪式搬演。此外,躬桑仪式画面在方圆之壶钫、曲直之器壁上的位置、图式、风格等所蕴含的哲学意涵也值得深入挖掘。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伟大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 “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
段勇博士的这部《商周青铜器幻想动物纹研究》在章简要回顾国内外学者对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的主要历程之后,集中就这一时期常见的三种纹饰——兽面纹(即饕餮纹)、夔龙纹和鸟纹逐一作类型学的分析,并且指出各纹饰的时代变迁与地域差异。各章后,又都附有该种纹饰的“标本图”和“断代表”,甚便于读者使用。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伟大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 “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
吴小平、蒋璐、黄厚明编写的《汉代刻纹铜器考古研究》系统地收集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汉代刻纹铜器资料,从考古学的角度对汉代刻纹铜器进行多视野的研究,首先是各区域刻纹铜器的个案研究,内容涉及各器类的造型、纹饰、年代、出土地域,之后宏观构建了汉代刻纹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其源流。分析了东周刻纹铜器对其的影响,后从图像学的角度,探讨了图案、图像在铜器上的变化过程,并分析了刻纹铜器的用途。适合于从事考古、历史、工艺等研究的学者及相关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古钱币上的廉与贪》以古钱币为载体,以倡廉反贪为主线,按照历史的顺序,从“廉”与“贪”这一独特视角,透析了中国悠久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货币,从中不仅可以折射出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盛衰,还留下了广大劳动人民拥廉恶贪的历史记载。作者以小故事的形式,对各具特色的古钱币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名人轶事、市井风俗娓娓道来。诸如书中“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反映的“廉”,和坤“受贿不收足色纹银‘粗货’”映射的“贪”,如此鲜明的对比,使人们多了一份思索,多了一个警醒,同时在廉政文化建设上多了一条途径。 本书不仅是反腐倡廉的好读物,也适合古泉爱好者、历史爱好者、书法爱好者及相关人士阅读。
我国古代青铜文化辉煌灿烂,铜镜铸行源远流长,本书搜集了从上古到清代流行的900多面铜镜资料,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分七个大的时段,对从齐家文化到晚清4000多年间铸行的主要镜类进行科学的、全面的介绍。本书大胆引进考古学界常用的类型学原理,根据铜镜主纹的发展变化,对所引铜镜进行了类、型、式的排比划分,从而探寻铜镜发展、演进的科学规律,并对铜镜的制作工艺、时代特点、社会影响等进行了探索。本书综合了前人的成果,有了更高的起点。 本书作者研究铜镜近40年,相关著作曾在国外出版,在国际上引起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