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青铜时代,即是指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以青铜冠名,可见青铜器是贯穿三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从青铜器的产生到大量制造与使用,再到逐渐消失,构成了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青铜时代。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本书由张光直先生两卷名著《中国青铜时代》和《中国青铜时代二集》合编而成,对青铜时代文化与社会的若干主要特征作整体性的讨论,不仅是技术史角度的研究,还详尽论述了从政治、经济到战争、祭祀,从礼仪、艺术到巫术、饮食等等重要专题。以期回答,为什么青铜器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大的重要性?为何独在中国考古学上,青铜时代仍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中心概念?
《中国青铜器研究》分 概论 铭文考释 形制和纹样 实验考古 四大专题,收录了马承源先生40余年中撰写的40余篇论文,其中既有对青铜器的综合研究,也有对诸多个别器物铭文、纹饰的考释,既有利用铭文、图像结合典籍研究古史的鸿文,也有考古探索的成功记录。《中国青铜器研究》图文并茂,既有对中国青铜器发展阶段和艺术特色等的宏观叙述,又有关于铭文、形制等的微观探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关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多个研究面向。《中国青铜器研究》研究平实、内容丰富、论据充分,既可以做青铜器研究入门,也可以作为青铜器的深入研究参考来读,是青铜器研究bi读书。
《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手稿系唐兰先生一部尚未完成的遗稿,撰写于逝世前三年内(1976-1978年)。现存手稿正文五卷、附件一卷,共九册,钢笔书写于四百字稿纸上。中华书局版《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下文简称 书稿 )经唐复年整理编次,于1968年12月出版。本次再整理的基本原则是以唐兰先生手稿为底本,参照唐复年的整理稿,以恢复手稿原貌为务。将手稿与书稿重新核对,凡书稿中唐复年以自己的理解增加的部分,一律去掉。书稿与原手稿细节不合之处,如果原手稿不误,而只是作者个人的用词习惯不同,均改从其旧,以存原稿风格。手稿中明显的讹误,如引文方面的偏差等,则保留书稿的改正。
该书对存世的5454件商代青铜器铭文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花大力气运用考古学方法将零散的数据系统化,以断代分期为先导,确立了明确的时空框架,使立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选题涉及层面多,讨论了相应时间段中铭文的字形字体、语法及商代的族氏、职官、诸妇、诸子的金文称谓所反映的商代社会结构、宗法制度、族氏关系、方国地理等问题,有综述,有辨析,其中不乏独到的新见,如中商器铭的甄别、复合族氏之宗氏与支族的辨识、诸妇称谓中父族与夫族名号的区分,以及商代金文的语言学研究等,都反映出作者良好的研究水平与思辨能力。此书是对商代金文综合研究上做出努力与贡献的成功尝试,是*部全面总结并推进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的高质量学术专著。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青铜文物修复的理念与原则、修复的设备与工具、认知与理解、青铜器的病害、修复方案、病害图与档案记录、基本修复流程、加固方法与应用、鎏金青铜器与镶嵌青铜器的表面处理与复原以及案例分析,从这10个方面来分章进行阐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保护与修复问题。通过著者悉心整理,使得本书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篇章结构完整、内容资料全面、丰富,学术价值高,对修复青铜器文物具有指导意义,且对于研究中国文物修复的学者来说意义深远。
書稿共收錄20篇論文,分爲三大板塊:一、新見青銅器討論,探討夫人昶姬匜、 陳侯因咨造 銅戈等新見器物;二、金文與殷周史,主要爲銘文字詞考釋、涵義辨析等;三、青銅器及相關考古學研究,涉及銅器紋飾、器用制度及銅器群的形成等問題。該書承續《青銅器與金文》第一輯至十二輯,將對商周考古學界和古文字學界產生持續的影響。
东周时期前承西周,后启两汉,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关键环节,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东周青铜器的谱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科学揭示,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研究者将研究目的设定为分期断代而非构建谱系,另一方面也是受传统类型学研究方法的客观局限性所致,少数试图构建东周青铜器谱系的学者未能突破机械类型学的羁绊。为推动东周历史文化研究深入发展,需要深化东周时期青铜器的研究,以补充文献材料的不足。 本书选择东周青铜器中地位*重要、数量较多的青铜容器作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和全局出发,打破地域观念和界限,将各地区出土的东周青铜容器以器类为纲统一进行型式分类,研究每一类青铜容器发展演变的谱系,透物见人,揭示东周青铜容器 铸造 的东周历史的面貌。
夏商周断代工程 是国家第九个五年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在独立起源的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历经五千年沧桑巨变而从未中断的,惟有中华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的杰出贡献。不无遗憾的是,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由兴起走向昌盛的时期,而我国古史的确切纪年,只能上溯到《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的始年 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彼此歧异,或多有阙失,难以考索。自西汉末年的刘歆起,两千多年来,许多中外学者试图解决这一学术悬案。由于三代年代学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需要进行的研究非常繁多,使得任何个人的力量都难以取得突破。 夏商周断代工程 的总目标,是要将夏商周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化,制定夏商周这一历史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代学年表,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
张闻玉先生采用 三证合一 的论证方法,将文献记载、青铜器铭文与实际天象三者紧密结合,整理、分析数十件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西周铜器铭文,利用十项 铜器历日研究条例 规则,以 月相定点 为核心理论,一一落实这些铜器记载的纪年。针对自西汉刘歆以来及至 夏商周断代工程 的种种结论,作者指出 二重证据法 的不足及 月相四分 的失误,在强调 月相定点 的基础上,考证出西周的王序和王年,对考古界和历史研究界的断代既有补充,也有纠正。
本书是作者于1947年与《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同时完成的一部关联著作。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收藏的V一英文稿本,由王睿等四人译成中文,译稿经张长寿、王世民二先生审阅。全书共分十五章,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对中国青铜器研究的诸多方面,如研究方法与研究简史、地域分布与文化背景、铜器术语和器形分类、形制与纹饰、作伪与铸造、铭文、断代等,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其中某些章节颇为精彩。这是中国青铜器研究史上,由于历史原因湮没甚久的一部著作,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该书乃《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简称《铭图》)的索引,分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器物出土地索引、器物现藏地索引,还附有本书与《集成》《三代》《总集》《新收》《近出》等书之间的对照表、 首次著录器物 、《铭图》勘误等部分,以方便读者使用《铭图》。
该书收录了长期从事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学者的众多研究成果,该书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结合出土文献对铭文的释读,又有对器物辨伪的考证和通过科技手段对器物的研究,可以让读者了解到青铜器与金文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该书承续《青铜器与金文》*辑,作为一个连续性的辑刊,将对考古界和古文字界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盘龙城青铜器的类别和数量、品质和等级在早商时期都具有代表性。《盘龙城:(1995~2019)(五) 青铜器研究》梳理了盘龙城遗址历年出土的青铜器材料,探讨了盘龙城青铜器类型及其演变、分期与年代。在制作技术层面,讨论了青铜器成形技术、铸接技术、辅助技术 并总结了技术特性。在装饰艺术上,讨论了纹饰的类别与布局、纹饰的制作以 及装饰的演进。在成分与结构上,讨论了冶金遗存、合金工艺、青铜生产和物 料产源。*后总结了盘龙城青铜器所代表的早商青铜器的一般特征,以及所反 映的早商社会礼仪和社会景观。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二五 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按年代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 类 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本书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之铁器卷,讲述的是铁制品以及冶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图文并茂,为读者了解中国铁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
该书为2012年出版《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之 续编 ,收录自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作者所见有铭青铜器约1511件,其中未发表的公私藏品(主要是私家藏品)742件,占到全部内容的一半,现分成四册出版。本书收录的青铜器铭文来源于考古报告、图录、期刊、书报以及作者鉴定文物时所见到的私家收藏器物,其中许多资料对古文字学和相关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本书为吴中博物馆举办的 穆穆曾侯 曾国出土青铜器精品展 配套图录。该展览依托湖北随州等地区近年发掘的历代曾侯墓葬出土的丰富青铜器打造,立足于已发现较为明确的十多位曾侯的世系顺序,逐次呈现曾国自西周早期始封立国至战国中晚期为楚灭亡约700年间的历史发展脉络、物质文化面貌,堪称中国周代青铜文化的标尺。同时,图录将这些精美青铜器的高清照片、细节特征、铭文资料予以公布,既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又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1. 系统理论框架:本书搭建了完整的青铜器修复理论框架和知识结构,为读者揭开了青铜器修复的神秘面纱,是初学者和文物爱好者的入门指南。 2. 实战案例还原:通过丰富的修复案例,生动再现青铜器从残缺到完整的修复过程,仿佛让读者穿越时空,亲临修复现场,感受文物重生的魅力。 3. 跨材质应用拓展:不仅聚焦青铜器修复,还探讨了青铜器修复技艺在其他材质文物修复领域的应用,为跨领域文物修复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思路。 4. 知识科普全面:详尽介绍了青铜器的器型、纹样、装饰技法等知识,是学习和了解青铜器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帮助读者全方位认识青铜器的文化价值。 5. 视觉盛宴呈现:书中收录了大量精美的图片,涵盖修复细节、文物全貌等,为读者带来一场认知与欣赏青铜器的视觉盛宴,让文物之美跃然纸上。 6. 海派技艺精髓:深入剖析海
该书稿收录了本次展览展出的118件(套)青铜器,根据展陈大纲内容,图录分为 既田疾兵 设宴飨客 异彩华章 三个主单元,并选取长江流域代表性的八件国宝级青铜器,另设 物华天宝 单元,涵盖长江流域代表性的青铜农具、兵器、炊器、宴饮器、祭祀用具和乐器,集中展现长江流域青铜文明时代耕种、征战、宴饮、祭祀、乐舞等社会生活,全书器物高清照、细节照和描述性、知识性文字搭配,图文并茂,同时穿插展览现场各单元的情境照片,再现较完整的展览场景,全面记录展览面貌,引导读者领略长江流域青铜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
*卷分为上下两册。该卷上册文字部分,*编属绪论性质,其中 发现、搜集、研究史 一章所述之详,极大地超过此前的同类著作。林先生在对中国、日本和欧美有关著作的恰当评述中,进一步阐明自已的研究方法。而*编的主体, 青铜器种类的命名 、 殷、西周时代礼器的类别与用法 两章,是他精心钻研青铜器的基础性工作。上册第二编,对殷代至春秋早期的青铜器进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林先生考察殷周铜器用途和时代演变时,尤其注重出土墓葬中的器物组合和同铭文的器物组合状况。*卷下册图版部分,根据上册所作殷周铜器类型学的系统研究,将从鼎、鬲、甗到乐器和杂器,共计五十多种3500余件铜器的图像,按照器类、年代和型式编号排列,实际是一部相当齐全的殷周青铜器的集成性图谱。本次翻译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心日籍教授广濑薰雄先生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