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 五山 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基本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99年,因 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水平 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书精选大足石刻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像179幅,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让读者对大足石刻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汉画像石是我国汉代特有的艺术形式,被鲁迅先生誉为 气魄深沉雄大 ,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本书是著名汉画像石研究学者张从军最新力作,书中从服饰、饮食、住宅房屋及车马出行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各地出土的画像石进行了分类展示与解析,涵盖了山东、江苏、四川、河南及陕西等地的画像石代表性作品,图片多达四百余幅。作者对汉画像石及古代物质文化有较深的研究与积累,在流畅述写的同时,对汉画像石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让读者能透过汉画像石而对汉代及整个古代的文化有更为清晰的体认,是一部难得的汉画像石及传统文化普及佳作。
本著作为国家 十三五 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作者将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古代文献的特殊形态 石刻文献的研究中,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视角,立足于文化史的宏观鸟瞰,对古代石刻文献和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展示了古代石刻文献的丰赡和魅力,丰富、完善了古代文献的广阔内涵,揭示了石刻文化和石刻文献独特的文化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主要章节包括:从物质文化角度看中国古代石刻;宋前及宋代刻工和刻石文化;元明清刻石工、刻石业及文化交游;拓本生产与流通;秦始皇东巡刻石的传统、礼仪与文本文化;汉碑、社会网络与礼物;汉末三国石刻;石刻的空间与文本景观;永州摩崖石刻的产生与演绎;朱熹对石刻文化的作用;晚清笺纸与石刻文献;晚清士风和碑拓流通;附录还
本书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大量第一手的调查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东魏?北齐石窟造像进行类型分析,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纪年材料(文献记载、造像题记)对石窟造像进行了年代学研究。通过东魏?北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石窟造像的比较研究,采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它们各类特征的来源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东魏?北齐石窟造像样式特征所反映的“西方”“南方”以及“中原传统”因素,以及传统历史研究中的“胡化”与“汉化”问题。利用全面搜集的石窟、造像的题材,佛教刻经经目材料,讨论东魏?北齐的佛教信仰,结合供养人的身份,探讨不同身份等级供养人佛教信仰取向的不同,以及背后反映的深层次动因。
《秦汉碑刻校勘图鉴》真实写照了碑帖上的文字图像,用文字来记录图像,给众多人们提供一些研究价值。研究金石碑版本的学者,商估史来不乏其人,著作自多。《秦汉碑刻校勘图鉴》作者是李志贤。
《金石录》是宋代赵明诚所著的一部采用录目与跋尾体例写成的金石学专著,由于收录北宋以前传世钟鼎碑版铭文宏富与考证精当,以致与欧阳修所著的《集古录》齐名,世称“欧赵之学”。清代初年,杭州藏书家冯文昌意外获得一部宋刻本,虽残存十卷,但可算 无仅有的幸运,特意镌刻了“金石录十卷人家”印章一方,钤盖在所藏各种书帖之上,引以自豪,一时传为佳话。自是以后,该本经大藏书家鲍廷博、江立、赵魏、阮元、韩泰华、潘祖荫等递相收藏,书上印章累累,斑斓绚丽; 学者江藩、顾千里、翁方纲、姚元之、洪颐煊、沈涛等先后赏鉴,或题咏,或写跋,金薤琳琅,殊可宝爱。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近年来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苏荣誉教授一直致力于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研究,在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该文集收录了他关于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的*成果,既有像《妇好墓青铜器与南方影响 殷墟青铜艺术与技术南方来源与技术选择新探》这样的文章对传统热点问题进行再次深度阐发,也有像《枣庄徐楼出土铸镶红铜青铜器探讨 兼及红铜铸镶纹饰青铜器的时代与产地问题》这样的文章结合新材料进行新研究,该书的出版将会推动学界对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进一步研究。
本书从文献学角度对中国东汉至元代石刻书人身份特点和历史变迁进行了详细考察,对汉魏六朝石刻书人身份及石刻文献的伪托、附会、错讹和阙疑等加以考释甄别,探讨了隋部分石刻书人、石刻断代和五代以前的书学问题,并由石刻书人对北宋御书院的祗候官详加考辨,梳理了辽金元石刻书人及其身份,对元代奎章阁书家与鉴书博士进行了个案研究。《BR》 本书在研究古代社会书写状态和石刻艺术文献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古代石刻史、书法史、美术史、刻工史等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魏六朝隋碑志索引(套装1-6 共六册)》主要對漢至隋代的碑誌(包括墓碑、墓碣、墓幢、墓闕、塔銘、紀德碑、紀功碑以及墓誌、墓表、墓記)作索引。每一方碑誌索引條目,除簡介外,原則上按照圖版著錄、錄文著錄、碑目题跋著錄、相關研究論文和備考五個部分编撰,以期盡量提供每方碑誌的詳細著錄情況和學術研究前沿。徵引文獻以《石刻史料新编》為大宗,并盡量含括未收入該書的其它古代和近現代金石著作、以及總集、別集和方志中收錄的碑誌。偽刻(含疑偽)碑誌也按照同樣的體例編撰索引,并將 偽刻 疑偽 觀點標註在具體的文獻條目下,以使各家觀點更加醒目。
《殷周青銅器綜覽(第二卷) 殷周時代青銅器紋飾之研究》承續*卷《殷周時代青銅器之研究》,*卷討論青銅器的名稱,青銅器在祭祀、饗宴等禮儀中的使用方法,也詳細論述商代至春秋早期的器形演變,就青銅器紋飾而言,該書僅選取了可以作爲年代判斷標準的紋飾中比較好解釋的幾種,列舉這些紋飾的圖像,對它們加以簡單的說明而已。第二卷則專門討論商代至春秋早期的青銅器紋飾,對它們進行分類,整理對每一種紋飾的研究成果,並搜集相關的拓片和照片,研究青銅器上所見的各種圖像具有什麼特性、青銅器上施加這些紋飾是什麼意思,本書爲後來的青銅器紋飾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书收录了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相对完整的石刻碑志八十三件,分为 整理篇 研究篇 两部分。 整理篇 首先对收录各篇石刻碑志断句标点,并依据现有研究做了相应的校注;其次,每篇石刻碑志都附有解题,阐述碑刻撰书情况、发现经纬、内容、收藏状况等,对一些重要的碑刻,此前研究者所写题跋文字亦在收录之列;后,罗列各碑志相关收录情况与研究论著,完整地展示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石刻碑志的研究动态。 研究篇 探讨朝鲜半岛石刻碑志涉及问题。书后还附有本书未收录的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残缺石刻碑志目录与七世纪之前朝鲜半岛主要石刻碑志简目等。
五代时期武人有着怎样的社会地位?为何会出现忠而复叛的现象?是否真的像宋太祖所说的武人是社会动乱的乱源?五代是否真的 重武轻文 ?宋初是否真的 重文抑武 ? 揭秘藏在墓志碑文里的五代武人的宦海浮沉。 本书通过解读五代武人的墓志和碑铭,为五代阶层流动、文武交流研究提供新材料。书中从文人如何书写武人、武人之文事与武功、武人之后代和转型三个方面,分析解读五代武人的家庭结构、仕宦经历、上升通道、观念信仰等,探讨并重新评估了武人在五代至宋初的历史角色和地位。另外,作者还提出了一系列颇富启发性的议题,如:武人是否对 致治 有一定的贡献,而不只是宋太祖所说的 致乱 ;武人品德和信仰是否符合儒家的严苛标准;等等。可以说,本书是从五代之 武 追溯宋代士大夫官僚制度的源流,并透过石碑和石刻这类 文 的表现
《石刻墓志与唐代东亚交流研究》运用中、韩、日学界现存文献、考古史料, 特别是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安、洛阳及其周边地区新发现的唐人墓志右刻为素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墓志石刻所见入唐朝鲜半岛移民涉及问题,杜嗣先、井真成基志及日本国号的出现,新罗、日本使臣争长诸问题。其中对入唐高丽移民墓志的史料价值,百济移民林氏家族入唐过程及在唐生活状况,定居唐朝的新罗侨民金日晨在唐为官经纬,宗藩体制下唐代宾礼的规定和具体实施,以及对西安周边新罗人金仁问遗迹、乾陵61蕃臣石像中的新罗使者、唐罗战争、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等问题均有独到的见解。另外,《石刻墓志与唐代东亚交流研究》还对百济移民柏:塞进的墓志、万年营碑阴题名、宦官吴怀实的墓志进行了镇密诠释与论述。
五代时期的女性,有着怎样的家庭地位?本书立足32帧女性墓志碑文,结合史书等百种以上的史料,通过探讨墓志笔法与史学方法、社会流动和文武交流、世变下的妇女角色,藉以观察五代至北宋社会家庭史的连续和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五代女性 男尊女卑 无所作为 的固有认识。书中穷尽挖掘墓志碑文里的信息将成为研究家庭史和社会史不可或缺的史料,也为五代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从文人武人的妻妾、官宦女子、英雄子女、寡妇到后宫嫔妃,书中探讨的女性身份多元,呈现了一幅五代女性图像,借此我们得以窥探当时五代女性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五代女性扮演的世变中的贤妻良母,除了具备传统的美德,还要帮助夫家的社会流动和文武交流。 五代在碑志 五代在碑志 系列包括《世变下的五代女性》《五代武人之文》《五代
碑刻艺术是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镌刻于碑石上的纹样千变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碑刻纹样研究》从碑刻纹样的起源、发展和审美价值入手,从艺术设计学的角度对碑刻纹样进行研究。一方面从纵向上以朝代为序,对古代碑刻纹样进行整理,研究、分析古代碑刻纹样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总体特征;另一方面从横向上进行比较,将同朝代碑刻纹样与其他器物上的纹样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并对每种纹样的形态进行分类分析,梳理碑刻纹样的历史流变规律,分析中国传统纹样在碑刻上的传承、创新与运用,以期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提供基础性的助益。
北大图书馆是国内高校重要的古文献典藏基地,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和支持古文献的收集工作,近十余年,先后拨巨资购集了一万余份石刻拓片新资料,其收集力度,在国内外都是极罕见的,大大弥补了北大藏拓在多方面的不足。这批资料主要部分是解放以来各地出土和发现的碑志新资料,还有百余种书法丛帖。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许多藏品还是风格各异的古代书法佳作。因此,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资料、艺术价值较高的拓本菁华出版十分必要,有利于学界对北大新馆藏的了解利用、便于读者对古代书法精品的欣赏,还可作为我校一种既有北大特色又有文化内涵的馈赠礼品。
人们喜欢碑刻的理由是多方面的。对一般读者而言,碑刻背后的故事也许是其感兴趣的。有故事的碑刻也许并无华丽的辞藻,亦无龙飞凤舞的书艺,但由于其背后隐含着动人的故事,同样会引起碑刻爱好者极大的兴趣。 《石刻华夏(共4册)》就是从历代有名的碑刻的解读入手,叙述了碑刻背后的历史故事。
摩崖石刻是指镌刻于天然岩石或崖壁上的一类石刻。本书是迄今对北京地区摩崖石刻全面和翔实的一次考察和记录,勾勒出了北京地区摩崖石刻的全貌。北京石刻博文馆组织馆内专业人员在大量翻阅了他人零星编辑的摩崖石刻资料基础上,又用一年多时间实地踏勘了北京地区11区县的深山和浅山区,摸清了北京地区摩崖石刻的数量和现存状况。全书按区县收录了北京地区1949年及其以前的摩崖石刻70余处410余则,发现一些以往文献未见著录的新材料。书中不仅记录了石刻的地点、环境、尺寸、字径、存字状况,还使用GPS进行了定位,记录了其相对高程。综述部分对历代著录摩崖石刻的文献做了详细梳理,厘清了许多重要问题。书后总结出了北京地区摩崖石刻之,并编制了按年代排列的索引。
南京城墙砖文中的实名制,不仅针对各级政府的官吏们,还对具体烧制城砖的窑匠、人夫以及基层组织者,也提出了用实名的要求。如该项劳役基层组织中的“总甲、甲首、小甲”,均是以实名见诸砖文。府、州、县的官员、吏员、总甲、甲首、小甲、窑匠、人夫,多的不同责任层面竞达十一级,构成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实名制的管理责任体系。而参役基层组织中的总甲、甲首、小甲则具有双重的身份,他们既是基层管理者,也是直接造砖的人夫。当年文献中并没有记载的这些史实,主要来源于对南京城墙砖文的解读和研究。 南京城墙作为存世*的都城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已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作为南京“山、水、城、林”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各种专著相继面世。从城墙砖文人手进行研究,提供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