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先生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和权威,《中国石窟寺研究》这部书正是他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的典范性研究。本书一共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主要是宿白先生从50年代起陆续写就发表的,内容包括对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的造像形象、窟龛形制、艺术风格进行的比较分析,进而确定各窟的开凿年代、发展变化、阶段特征等,用语科学谨慎。宿白先生的石窟寺研究不仅长于考古方法充分、科学利用,更善于把考古事实与文献材料、历史宗教结合在一起,这种研究方式不仅开创了历史考古学的研究道路,也充分体现出人文性和综合性。也正因如此,《中国石窟寺研究》虽然是以石窟寺为主要研究主体的,却能也在各个方面渗透出历史、文献、宗教、版本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石窟寺研究》曾于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次三联的再版是作为 宿
墓志,是置于墓圹范围内的祔葬品,其上书镌逝者姓名、生卒、乡贯、家世、婚宦、德行等相关信息。因其材质、形制与书镌文字体例、内容反映了葬俗变迁,蕴含重要社会历史信 息,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南京出土东晋南朝墓志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与恒久的艺术魅力,是六朝古都南京出土的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文物。南京市博物总馆编著《贞珉流徽》一 书,旨在对东晋南朝时期墓志及其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正文图版和释文收录南京多家文博机构所藏东晋南朝墓志共计53方。因体例及其它原因图版未予收录的墓志,在绪言附 图与所附表格中也有所统计,几乎囊括了目前已发现的所有东晋南朝墓志的资料。书中同时收录了学界关于东晋南朝墓志重要的专题研究。
《白沙宋墓》是新中国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的成名之作。全面报道了1951年河南禹县白沙镇三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抢救性发掘过程,详细介绍了这三座墓葬的墓室结构、墓中遗物及墓室装饰(壁画、建筑)情况。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利用大量历史文献、传世绘画以及其他地区的出土文物等材料,在书中做了大量说明性注释,澄清历史背景,比对同类器物,从建筑、绘画、服饰、器用、民情、风俗等方面,多角度再现了宋代的日常生活图景。虽为一部考古报告,实可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书来阅读。 宿白在《白沙宋墓》中严格区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确立了历史时期考古学报告的典范。自195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整六十年,仍为学界所重。但由于之前印量有限,在市面上已断档很长时间,本次三联再版,作为 宿白集 之一种推出,旨在向世人整
《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选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以定县简为代表的极端性状竹书的整理及其方法研究 、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 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简牍高质量整理出版工程项目 2021 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成果。 本书以1973年出土的已经炭化残碎的定县八角廊汉墓竹书为整理对象,利用最新的广域图像采集和竹简保护技术,从定县汉简中选取已经缀合且保存状况相对较好的竹简175支整理发表,收录竹简的广域图像、2.5倍放大图像及定县简初次整理时的释文卡片。内容包括《论语》《儒家者言》《太公》《文子》《保傅》《哀公问五义》《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以及数术类文献等共八种。通过广域图像,首次向学界展示定县简的原始面貌、简文书写等内容。
《中兴遗史》六十卷,南宋初赵甡之撰,为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3)间约三十七年史事。本 书在宋末元初亡佚,但宋元文献多见引用,如《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旧闻证误》、《鄂国金佗稡编》、《朱子语类》、《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宋宰辅编年录》、《宋史全文》等。本次整理,将《中兴遗史》现存佚文从各家著述中辑出,加以校勘,以便学者使用,也使学界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中兴遗史》。
大遗址保护规划是系统统筹大遗址保护的综合性管理手段和政策纲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对象是大遗址系统及其保护、利用、管理与发展等使用方式;基本理路是以物为基础、以人为中心,以保证大遗址安全为底线,以重塑大遗址空间保护格局、优化大遗址使用方式、推动大遗址保值增值为使命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遗址资源配置和空间优化,实现大遗址与人、自然环境等的共融共生,大遗址保护利益与区域发展利益的和谐统一。本书内容包括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基础理论、专项规划内容与方法、保护规划实施管理等,较全面、系统地构建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对于当前我国大遗址保护规划实践及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商代都邑(商代史·卷五)》全面搜汇、整理商代考古学材料,进行典型遗址分析和区系文化模拟,结合甲骨文、金文与文献史料,分析商朝城邑的空间关系及城邑体系的分层结构形态与都邑文明,进行理论上的阐述。
《等待复活 早期欧洲墓葬概观》对西方独具特色的墓葬文化进行了精彩介绍,通过鲜活的史料分析与透彻的哲学思考,带领读者体会早期基督徒的对生死问题的理解。因此,某时某地的人如何建造坟墓,如何对待死者,也是理解其看待死亡、生命和生活的钥匙。 《等待复活 早期欧洲墓葬概观》由两部学术小品组成,两位在意大利求学的年轻学者从两处基督徒墓葬的历史、构造和相关习俗入手,揭示出基督教精神在墓葬中的根本体现,并反映出基督徒从古代晚期到近代的生活处境与思想观念变迁。读者由此可窥见西方墓葬习俗和信仰传统。
山西万荣稷王庙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年代金代),庙内仅存大殿、戏台,其中,大殿为早期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自2007年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对万荣稷王庙进行了持续的考察、测绘和建筑考古研究。今其主要成果著作成书,呈研究、测绘和附录三部分。 研究部分包括: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建筑用材树种分析研究、碳十四测年研究、大木作尺度研究、庙宇历史格局研究等;测绘部分含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点云成果示意图,万荣稷王庙大殿整体测绘图、斗拱、石作瓦作及木质构件详图;附录部分有相关文献史料汇编、访谈记录、考古探勘报告、稷王庙大殿2011年修缮替换构件表、实测数据统计表。 万荣稷王庙大殿建筑考古研究的主要学术意义如下: 1.凸显了建筑考古学研究在文物保护中的必要性与迫切
《陶寺物华: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类全概览》是“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2013~2015)”之“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三大都邑性聚落综合研究”的课题成果。《陶寺物华: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类全概览》以陶寺遗址出土可移动文物数据库资料为资源,按照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再按照陶器、玉石(铜器)、骨角蚌漆木器三大类,对精选的293件/组标本进行编排,力图反映陶寺遗址早、中、晚三期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对重要的器物,力求在附加的说明中,展示的研究成果与新认识。《陶寺物华: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类全概览》将为有兴趣进行陶寺遗址和陶寺文化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学者,提供有用的重要资料。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5世纪初开始营造佛教石窟寺,后北魏至隋代为兴盛期,盛唐大地震致中辍,宋元明进行了重修,现存窟龛200余个,雕塑、壁画俱佳,早期造像代表着北朝雕塑的水平。1961年经国务院颁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写的这本《天水麦积山》为上世纪80年代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的《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中文版,收录麦积山石窟自北魏迄明代具有代表性的计83个窟龛的雕塑、壁画和内景、外景,以及有关的论文等,因广大读者需求,今予再版。
本报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哈密市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共同编著,是对1988年、1989年、1992年、1993年和199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掘的天山北路墓地资料的全面公布。天山北路墓地是迄今为止哈密绿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青铜时代墓地,共发掘墓葬706座,出土彩陶、铜器、玉器、石器等各类人工制品万余件,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发展、技术传播、文化交流等问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本书是对2011~2016年期间开展的“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课题成果的集中展现。其内容不仅包涵了截至目前对该区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全的调查、勘探及发掘资料,而且在立足于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累积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比较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本区域诸史前文化时期遗址分布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了对该区域史前文化面貌、人地关系及年代序列等重要问题的认识。此外,本书还为福建史前海洋文化、闽台交流以及南岛语族起源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研究线索。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大学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于2022年3月12日至13日在郑州举办了 根与魂:考古学视野下不断裂中华文明 学术研讨会,会议研讨主题旨在长时段、深层次、多角度审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特质与内涵。《根与魂:考古学视野下不断裂中华文明研究》即与会学者提交论文的结集,共包含34篇论文,分为 考古理论研究 、 文化变迁研究 和 物质文明研究 三个部分,涵盖了聚落、城市、墓葬、手工业、简牍、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研究内容均贯穿 不断裂中华文明 的主线,其中既有对个案研究的深入探讨,也有对古代文明长时段、跨区域的宏观研究,还有对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广泛讨论,这些研究都是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模式问题的有益探索。
1999年,曾侯乙墓西侧发现南北成列的5个陪葬坑,其中K2~K4等3个陪葬坑发现装满食物的瓮、罐等陶容器,K1出土467件构件、工具类青铜器。青铜构件用于连接木质杆件,通过构件之间的相互搭接,由此可组成一座可拆装的帷帐。出土时,帷帐的木质杆件、框架之外的有机质部分已经锈蚀,经多年努力,并结合多学科手段,本报告成功复原了帷帐。复原帷帐结构基本完整,其平面为长方形,为类似房屋的五开间四面坡式结构,面阔约10米,进深超过4米,顶高约3米,规模宏大。帷帐搭建部件结构复杂,但拆装简单,体现了极高的设计水平。曾侯乙墓陪葬坑及帷帐的发现是研究曾国及东周社会、生产的重要材料。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国第55处世界遗产,良渚考古和研究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家文物局 考古中国 之 从崧泽到良渚: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 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长江流域文明进程研究 也先后立项和启动。 良渚文化持续近千年,经历了何种变化?良渚文明的源头在哪里?良渚王国是如何形成和扩张的?近年来,北村、官井头、玉架山等遗址的发现,为我们破解这一谜题提供了新的线索。 早期良渚:良渚遗址考古特展 便是解答这些疑问的一次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