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遗址》是考古工作者写给大众的介绍我国著名史前文化遗址 良渚遗址的读本。作者综合了多年考古发掘的资料,生动地介绍了良渚遗址的城墙、宫殿、水坝、祭坛、王陵等遗迹,玉器、陶器、漆器、竹木器等遗物,展示出良渚遗址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易晴编著的《登封黑山沟宋墓图像研究》通过对中原北方地区北宋砖雕壁画墓成熟形态的墓例——河南登封黑山沟北宋砖雕壁画墓的图像及其图像构成方式的释读,以图像在墓室空间中所处位置的意义为问题的切入点,考察图像形成的历史脉络,注重观察唐宋丧葬仪式中方位观念的运用以及北宋民间“礼从宜,事从俗”的丧葬观念在墓室图像中的具体显现,从而探求墓室图像的深层结构关系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研究结论简述如下:河南登封黑山沟北宋砖雕壁画墓中的图像以“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而闭物于戌”的图像方位设置,依据的是北宋邵雍的先天图式,反映了北宋仁宗朝以后宋易象数学派的复兴对登封地区民俗生活的直接影响。 《登封黑山沟宋墓图像研究》对美术史论、考古、文物保护等专业领域的师生及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参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的出版项目之一“世界遗产丛书”首辑八册由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为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战略工程添砖加瓦。让世界了解中国——正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要宗旨。各分册科学而直观地展现中国所拥有的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仅有助于国内的读者,更有助于外国读者全面而具体地认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价值和地位。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世界遗产丛书主要介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景观和外国景观。本册以大量精美图片展现云冈石窟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风貌,并以通俗的文字说明其他地理概况、历史变迁、自然特征、人文特点等,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sg nnh将在对壁画墓进行分区分期研究后,对照墙进行了分区和分期的专题研究,从微观的角度以探讨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把握其时代特征,以期能够更深入准确地把握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的特点。
两汉既是中华民族融合与巩固时期,又是中国古代社会向上发展的时期,因此说,两汉的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汉代正处于中华文明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了解它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本书以墓葬研究为出发点,对位于陕西咸阳附近的西汉11座帝陵及位于河南洛阳及焦作的东汉12座帝陵进行了全面真实的文献及考古研究,从而提示了两汉帝陵的营建规制及汉代社会风貌。本书力求解惑、补缺、填充空白,使人们对两汉帝陵方方面面的情况尽可能地接近于问题的解决,使人们通过对两汉时期的历史,两汉帝陵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两汉时期的丧葬制度,进而提示两汉帝陵神秘的内涵,本书即可为纯粹的学术研究服务,也可为日益发展的旅游事业提供知识性的参考资料。
历代帝王,是中国人物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古代没有照片,千古一帝的仪容,全仗绘画来保存。早的帝王画,可以追溯到种种遥远而缺乏实证的文字记载,如《孔子家语·观周》中,记载孔子参观周朝的明堂,见四周的墙壁上画有圣主尧、舜和暴君夏桀、商纣的肖像。他认为这些帝王图『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孔子的这番评价, 一语道明了古代帝王画的功能,乃是出于礼教的宣传目的。 当孔子把『兴废之诫』作为绘画艺术的基本任务时,他或许没想到,这样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竟主宰了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功能,甚至建国后盛行一时的伟人像、英雄像,与这一见解其实也异曲同工。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引用了三国时曹植与孔子相类似的见解:『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
“因山为陵”的唐代陵墓,埋藏了唐代的19位皇帝和二百多位皇亲贵族以及勋臣。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渭河以北的乾县、礼泉、泾阳等6个县境内,东西相距150公里,以唐长安为基点,形成一个102度的扇面,蔚为壮观,堪称世界陵墓史上的奇迹。 本书作者历史性地考察了唐代18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对陵寝制度的形成过程和陵址陵名的选择与界定,以及与陵寝制度相关的礼俗制作和人物事迹都作了专题研究和综述。是迄今为止,对唐陵史迹考证全面、系统的论著。
这是一部探索人类神秘历史的记录。书中充满真实的冒险故事,令读者感到自己和书中那些人物一起出生入死,向早已湮没的远古世界索取财富:不顾众人嘲笑寻找荷马笔下的神秘城市特洛伊,打开亘古未曾开启的吐坦卡蒙墓,寻觅圣经中洪水的原始记载——美索不达米亚的古泥牌……书中重现了古巴比仑城和它的悬空花园的异彩,被死神保存了多少世纪的庞培城原貌,玛雅人弃置不顾的金字塔,以及米诺韬尔的传奇式的迷宫……作为一体具有世界影响的考古学经典之作,它将带领读者跨越时代的隔阂,去寻觅那业已湮没的人类的过去。
对中先生是一位知名学者,他对日中文化的渊源关系有深入的研究。接触他的人无不被他那种对中国文化的炽热情怀所感动!先生发起并领导了“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对流寓到日本的中国文物非常关注,《至宝·千年之旅》一书就是他研究中国瓷器的重要成果。这是以雨过天青觚为标本研究柴窑的一本专著,也许会给人以石破惊天的感觉! 柴窑,相传为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御窑,其器皿“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由于窑址没有发现,所以世人对于柴窑及其制品的存在便产生了疑问,其命运就像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出土以前一样,成了一个历史之谜。谜总是需要破解的,“金百有声,不动不鸣;管萧有音,不吹无声。”对中先生便是破解这历史之谜的学者。
卢兆荫所著的《发现满城汉墓》记录的是二十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满城汉墓,这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两具金缕玉衣和长信宫灯等万余件文物。本书作者负责并亲历这一发掘,再现了西汉帝国灿烂风华。《发现满城汉墓》中所述的满城汉墓出土的珍贵文物,正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达的真实反映。
马王堆下一个被挖掘的洞穴内,突然窜出蛇状的蓝色火焰,院务处长被烧伤,工兵部队紧急出动,探测炸弹未果。闹剧过后,意外发现千年古墓……
该书作者多年以来一直密切注意有关古代失落的海盗宝藏的情况,进行过详细的探寻,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精炼的文笔把您带入欧洲和美洲海盗发展史的真实地理看台,您可以凭此清楚地俯瞰许多和古老神秘宝藏有关的历史事件,并终在这些事件中发现人性的微光。
这是一本内容充实、资料丰富、结构严谨、科学系统、论点精辟、文笔生动流畅的,集科学性、知识性、资料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考古手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风俗民情等,知识面广阔无垠。正如作者在《后记》里所说的:“它简直是一部用实物写成的西汉百科全书”。
志文书法乃北朝墓志中罕觏之隶体,名以“魏隶”或无大谬兹“魏隶”较之汉隶,雄茂朴肆远逊,而别具一种紧窄峻健风度较之魏晋隶书,古质不如,圆劲生动过之;较之唐隶,不特无有重板滞之失,更以清奇倔实全胜甜俗虚怯。“魏隶”之说,向所未闻,今窃自《元长文墓志》始。
1972年初夏,一家部队医院在长沙东郊五里牌外挖掘地下防空洞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喷气、冒火的洞穴,经考古人员发掘,其中埋藏着数千件珍贵文物及一具完好的女尸,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 本书以纪实的笔法,展现了马王堆三座汉墓考古发掘的时代背景和详细经过,探索了2000多多年前的墓葬主人西汉畎侯家族的生活秘密,提示了在特殊的背景和政治生活条件下,墓葬的发掘者、支持者、参与者们所付出的艰辛与痛苦,读来令人怦然心动,嗟叹不已。
热河,即承德,是清朝诸皇帝所建造的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所在地,堪称东亚文化*伟大的纪念物。1929年,已经64岁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又一次前往热河承德考察。到承德以后,葱郁的环境,凉爽的气候使赫定先生心旷神怡,特别是中国清朝皇帝留下的避暑山庄、外八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这位高龄的考古学家惊叹不已。 赫定先生在路上即奋笔疾书,很快一本描写承德历史和清朝帝后在承德生活的书籍就在斯德哥尔摩出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斯文·赫定*特色的作品之一,描写了他考察帝都热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记载了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在19世纪30年代的真实情况,通过图片和照片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原貌,并以其独特的视角,叙述了与热河有关的历史背景,是一部质朴诚实、饶有兴味、扣人心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