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提倡天尊地卑,动静有常,方以类聚,物之群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将 天人合一 视为人生的理想。汉画像中的天文图像,向我们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汉代人心目中的天。它是有神性的,充满各路神灵;它是有威力的,充满风雨雷电;它是有活性的,元气在不停地创造;天上是有生命的,神龙、翼虎、天马、飞鱼、羽人、凤鸟都在天界自由自在的生活。汉画像中的天文与人文的理想图画,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生态美学的民族之根。
本书在夏塔图棺板画图像志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彩棺结构复原的尝试,还对它所反映的族群、宗教问题展开探讨,并从物质文化层面对棺板画中人物所着服饰、使用酒具和骑射武器等进行了选择性研究。这些棺板画提供了解读吐蕃时期当地政治、宗教与文化艺术的诸多重要信息。
汉画像石、画像砖是古代艺术的璀璨明珠。作为建筑构件,汉画像石、画像砖完成了构造与装饰的功能,形成建筑、雕刻、绘画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 汉画像石、画像砖因其特殊的石、砖质地,与用于构筑地下墓室的用途得以流传至今。其分布地域之广阔、数量之众多,艺术表现力之丰富,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汉代的帛画、壁画、漆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相提并论。可以说,汉画像石、画像砖是汉代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对汉代以后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汉代是民族文化的奠基期,汉画像石、画像砖凝聚着中华民族本土艺术精神,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汉画像石、画像砖,一方面具有充足的图像资料,另一方面学界对于图像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形成了丰富的文献研究成果,建立了中国艺
本书是对汉代壁画现有研究的全面梳理与系统总结,主要包括地上壁画文献的梳理、地下壁画的类型学研究以及壁画题材的类别、壁画的制作与工艺、壁画的功能等内容,并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汉代壁画深入、系统的艺术考古学研究:从学理上界定汉代壁画概念,科学地划分汉代壁画的类型,有效地解读汉代壁画的题材与类别,以及梳理汉代壁画的制作工艺和图像处理手法在壁画绘制、观念传达方面的影响等,并对研究者相对忽略的汉代地上壁画、墓葬中的浮雕和纹饰以及壁画的修补和改动问题做了探究,后对汉代壁画在墓葬中所具有的深层次功能做了全新的诠释。
故宫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中国古代书画。其中既有晋唐宋元的稀世古本,也有明清各个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 为了感受经典,分享中国书画艺术的美轮美奂,展示中华传统的博大精深,我们将分批展出历史书画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广大观众研究、欣赏。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历时千年兴灭,在中华大地留下了大量的石窟寺、佛寺等遗迹,创造出为数众多的精美造像、壁画等文物,成为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一项专门分支,成果显著。除了敦煌莫高窟、法门寺地宫等的考古发现,云冈、龙门、炳灵寺、麦积山等闻名于世的石窟群,近些年在山东青州,河北曲阳、邺城等地出土的造像窖藏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西藏阿里地区,九十年代以来也陆续清理出多处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遗迹,更新了世人对于佛教传播历史的认识。凡此种种,于普通读者可能缺乏一个清晰系统的认知。本书通过石窟寺、窟前建筑、佛教寺院、地下窖藏、佛塔舍利几项专题,提纲挈领地呈现出我国佛教考古事业的全貌,使读者对于中国佛教美术遗迹的时空分布了然于胸。
《广胜寺壁画》收入三幅美国博物馆藏广胜寺元代壁画的高清图像,分别为:一、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藏《菩萨写经图》(印刷尺寸580mm 406mm),绘一菩萨侧身坐于书案前,右手擎笔,目光落于案上卷纸,旁立一书侍,深目高鼻,皮肤黧红,抱一卷经帙;二、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炽盛光佛佛会图》(印刷尺寸926mm 1978mm),主尊为手持金轮趺坐于须弥座上的炽盛光佛,与两侧日光、月光二菩萨组合成典型的 佛三尊 样式,周围集结天上星界诸神祇及侍从;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药师佛佛会图》(印刷尺寸980mm 1978mm),主尊为药师佛,左右胁侍文殊和观音二菩萨,构成 佛三尊 组合,周围簇拥着日光遍照、月光遍照和药王、药上等八大菩萨,八大菩萨两外侧是药师佛的十二位神将,左右各六位。 其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药师佛佛会图》、辛辛那提艺术
本书为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展览第九期的展览图录,共收录故宫收藏的由东晋至清的书画作品67幅,其中不乏名作。如顾恺之《女史箴图卷》、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唐寅《王蜀宫妓图轴》、徐渭《行书七律诗轴》等。此次出版,选取了较大容量的图片,展示了诸多画面细节,对于鉴定欣赏有很大助益。书画部为这次展览作了精彩的文字说明,涉及作者小传,画家时代,风格特征,历史分期,画面说明,鉴藏历史和传承等等,为欣赏了解画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适合一般读者以及专业人士阅读。
《唐墓壁画全集 陕西卷》系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首次全面、完整地 收录了迄今为止陕西省境内的所有揭取并已经修复完成、可以公开发表的唐墓壁画 600余幅,以墓主的卒年先后为序,以墓葬为单元。图下标注壁画的时代、出土地、存藏地、尺寸、在墓室中的位置、画面内容等信息。不仅收录采用数字化技术取得的唐墓壁画原图的高画质图像,而且首次对每幅壁画都作有对应的线描图,清晰地还原了原图的内容、线条勾勒技巧,生动地呈现画家的艺术风格。不仅为读者形象地认识唐代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提供了鲜活的资料,还为唐墓壁画的修复和复原保留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明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董其昌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洞察画坛时弊,明智地提出画分 南北宗 的画学审美观,并以创作实践充分印证其理论所达到的文化高度,足以与 元四家 及唐宋各大家相媲美,无可争议地被载入中国杰出文人画家的史册,同时也是文人画理论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尤其是董其昌 笔墨论 的提出,翻开了文人画史的新篇章,清四高僧、四王吴恽、金陵画派、新安画派,乃至晚清近三百年的画坛,大都在其理论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文人画创作高潮。 《董其昌和他的江南》以 董其昌和他所处的江南社会 为切入点,邀请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博物馆与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撰文,内容主要涉及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到董其昌的交游、鉴赏、艺术理论与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二五 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共60余卷,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以史前中国、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阶段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 类 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石窟寺、古陵墓、古水利、古天文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铁器、瓷器、金银、玻璃、雕塑、绘画、兵器、货币、纺织品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同时考虑到视觉感知对于形象地认知和理解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非常必要,每卷又配有200幅左右的图片,用四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