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内涵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弥合传统文化中宏观概论与微观探究之间的鸿沟上起到了很好的联通(缓解张力)作用,以造物为中介,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争议得到了很好的梳理。 以 器物研究 为关键词,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第 类为器物名物研究,包括名物考证以及对器物的铭文、图案、刻划、功能的研究等。第二类为器物源流研究,包括探讨器物的形制和意义的产生、演变状况,以及特定器物适用的环境、对象以及使用的方式、时间等问题。第三类为器物周边研究。包括器物与特定文化、事件、现象、信仰之间的关联研究等。 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 ,先秦时期器物;第二,秦汉时期器物探讨;第三,秦汉以降器物研究。 第 ,先秦时期器物。 张闻捷(厦门大学历史系)对周代的 行钟 与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服饰大变革的时代,秦汉以来逐渐定型的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开始重构。北朝服饰在承袭汉魏传统的同时,融合了北方民族及西域地区服饰特征,塑造了裤褶服、圆领/翻领袍、踝躞带、长蚴靴等特色服饰,对隋唐乃至后世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北朝服饰在整个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早在宋代,沈括、顾文荐、朱熹等学术大儒便有精彩论断。本书系统梳理了北朝陶俑、壁画、棺椁线刻等所见人物图像资料,结合出土服饰实物及文献记载,对北朝服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古类型学分析及分期、分区研究,力求全面把握北朝服饰的形态演变序列及时空特征,进而探讨服饰演变背后的政治变迁、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及历史地位等问题。
古人打制、插戴和收藏的金银首饰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因为它所具有的展示性而成为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当日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差不多都出现于金银首饰,虽方寸之地,却几乎是时代品样之聚珍。本书意图通过对这些小物件儿的寻根溯源,对组成元素的构造解析,勾画出古代饰品设计者的用心和技艺,与时代风格互动的轨迹,*终体现古代生活礼俗的真实面貌。
该书运用近年来尤为史学界所重视的社会史研究方法,试图在文献、实物、图像,三者的碰合处复原起历史场景中的若干细节,恢复古代日常生活的生命气息。从具体的名物考证入手,每一次历史细节的发现,都引领作者看见一片新景致,发现一片新天地。特别是这种历史的细节,被现代考古发掘和传世的文物,历史文献、古代诗文和绘画图像等三种不同的话语和文本“三证归一”、相证如一的时候,更具有惊人的历史冲击力。 收入书中的二十六题,时代从直到明清,皆是由名物研究入手,广泛而深入地考订叙述古代士人使用的日常生活器物,以及与此相系的生活场景、生活习俗、生活情趣的源流发展史。本书研究的对象广泛,涉及古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共同的特点,均是抉微钩觉,以可以落到实处的深入、细致、精微的历史细节,烛照长久以来
山西博物院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是中国早设立的博物馆之一,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2005年建成开放的山西博物院坐落在龙城太原美丽的汾河西岸,2008年起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山西省zui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院藏的40余万件文物荟萃全省精华,其中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出土文物、商代方国文物、两周时期晋及三晋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历代地方陶瓷、金代戏曲文物等颇具特色。
本书是潘世雄先生广西民族史与民族考古研究工作50年重要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由于学界对于铜鼓的纹饰含义、铜鼓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用法、铜鼓的铸造和族属等诸多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因而目前所得出之结论,不免有片面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书就铜鼓的分类、分期、形制、年代、纹饰意义、历史作用、铸造技术、铸造地点和族属等问题分十二章进行论述,彰显了作者在广西铜鼓研究与民族考古方面的学术造诣,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其对广西铜鼓发展史与民族考古学的基本看法和新观点,对研究和认识广西古代社会发展状况及其特殊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钱币界,古人称钱为 泉 ,时下,仍把钱币称为 泉币 。研究钱币的学问叫 钱币学 ,亦可称之为 泉学 。 《一生钱缘》是我的一本回忆录。我生于钱币世家,一生学习钱币、研究钱币、宣传钱币,为钱币学的建设努力工作。 虽是回忆录,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半个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大时代背景下中国钱币事业的发展与钱币学研究的进步。 因是回忆录,为避免平铺直叙,所以有意穿插采取 故事 相关链接 等叙述方式,行文点面结合,文字详略错落,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稍作展开,有的甚至还采取了一些文学手法,以便提高可读性。
裴文中先生在法国求学期间自己采集和购买了一批石器,有400件之多,包括从阿舍利、莫斯特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奥瑞纳、梭鲁特与马格德林等法国旧石器不同阶段和文化类型的典型标本,是学习和研究法国及欧洲旧石器很难得的系统材料。先生不远万里将其带回国内,并捐赠于北京大学,供学生学习和比较研究。本图录选取其中的精品进行展示,分为 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石制品 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制品 中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石制品 三部分,希望能够为更多读者带来旧石器考古学习与研究的方便,推动中国旧石器考古研究不断向前。
本书共收录了148件(套)织绣类藏品,是中心库存织绣类文物艺术品的精粹,每件藏品都配有彩色图片及文字说明,书末附有研究人员分工撰写的藏品研究论文。这是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深化基础学术研究的成果。既是对库藏重要织绣类文物梳理的记录,为文物研究专家和学者提供参考借鉴;也是指引和启发文物爱好者继续发掘和追寻更多宝藏的线索,旨在进一步推动和丰富中国织绣的研究和普及。
高彦颐教授倾十余年之精力,聚焦书写用具兼文玩的砚台,以此切入清初工匠与士人之间、性别之间、身体经验与知识生成之间的互动等社会问题,可谓别具慧眼。此书通过文献解读、田野调查、器物鉴赏、工艺过程描述、文人酬唱题铭、市场品牌营造,对以制砚名家顾二娘及其福州赞助人为中心的个案,做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堪称一部学术力作。而其自下而上、由表及里的观察与分析方法,也为物质文化领域辟出一条新径。全书除“导言”和“结语”部分,共分五章。每一章都设置在不同的具体地方:紫禁城里的皇家工场,广东的采石场,苏州及南方其他地方的砚台雕刻工场,福建收藏家的家里。作者追查了砚台在宫廷与社会之间的运动轨迹,并通过砚台的整个社会生活,带入了与砚台相关的制作、使用、收藏和写作的人的生活。此外,这项研究亦展示了这个小
高彦颐教授倾十余年之精力,聚焦书写用具兼文玩的砚台,以此切入清初工匠与士人之间、性别之间、身体经验与知识生成之间的互动等社会问题,可谓别具慧眼。此书通过文献解读、田野调查、器物鉴赏、工艺过程描述、文人酬唱题铭、市场品牌营造,对以制砚名家顾二娘及其福州赞助人为中心的个案,做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堪称一部学术力作。而其自下而上、由表及里的观察与分析方法,也为物质文化领域辟出一条新径。 全书除“导言”和“结语”部分,共分五章。每一章都设置在不同的具体地方:紫禁城里的皇家工场,广东的采石场,苏州及南方其他地方的砚台雕刻工场,福建收藏家的家里。作者追查了砚台在宫廷与社会之间的运动轨迹,并通过砚台的整个社会生活,带入了与砚台相关的制作、使用、收藏和写作的人的生活。此外,这项研究亦展示了这
本书收录了古代一些扇面和书画作品,作品跨度从唐宋到民国,大都为名家作品,代表了当时的作品风格和水准。书中作品评介 独到,文采斐然,对于读者欣赏扇面能起到一定的 作用。该书图文并茂,具有一定的收藏和鉴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