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提出人类文明社会四分论:新石器时代、陶泥时代、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在这里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陶泥文明时代。从距今10000年到4000年前,也就是从旧石器时代后期到金属时代到来之前,曾经有一条巨大的陶泥文明带横亘在地球上,我们称其为“陶泥文明”。 “陶泥文明”是人类文明社会的一个阶段,是指以陶器作为生活和生产的用具,以陶文与泥板文字作为语言符号,以陶泥器具作为宗教与艺术的载体,具有普适性的一种文明形态。从时间上来看,它是人类走出野蛮与蒙昧,进入文明社会的个阶段。它分布在北半球的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东起中国的长江与黄河流域,南端是喜马拉雅山南坡下的印度河平原,向西穿越伊朗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直达地中海岸边,甚至在欧洲中部与中美洲地区也可以看到大量的古代陶泥文明遗址
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山东潍县陈介祺簠斋,为陶文发现、鍳定、考释之人。古器物收藏家向以鼎彝为重,未闻有以古陶器置诸邺架者也。考陶器古于金器,陶文早于金文。委弃瓦砾间之陶器文字,则从未引人注目。簠斋收藏金石之富,早已闻名海内,而晚年忽得陶器文字,诧为继金文、货布文、古玺文后,古文字之重要数据也。欣喜万分,自号曰“齐东陶父”、“有周陶正之后”,齐名曰“三代古陶轩”,又曰“宝康瓠室”,语出“贾谊传”“吊屈原赋”“斡弃周鼎,宝康瓠兮”,其意趣可见也。 簠斋发现陶文之年代,前辈学者以为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乃取资于簠斋手札。近年,李学勤先生得见簠斋手跋陶文拓本,时间定为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着文发现表于《齐鲁学刊》。余翻检旧册,亦得同年题跋一纸,始得之陶片,抑有田陈氏之印记,系得
本书是丛书中的一本,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余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
《话说陶俑》内容为:陶俑,通俗地说就是泥在火中烧成的人。这种陶塑的人,从红山文化或者更早一些始直到清末,至少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陶俑是雕塑的艺术,它在中国古代雕塑目前占有独特的位置,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民俗、丧葬史的等重要资料。由于陶俑是用泥巴捏就的,过多地带有一些土气,更多的时候作为冥器存在,自古及今多不受重视,很难登入艺术的殿堂。
《悠悠青瓷》主要内容包括一张“老照片”、永恒的瞬间、结绳记事、角形器、“法器”、水中的精灵、“水盂”、美从茶杯开始、稻谷飘香、快乐的“渔民”、“旋涡”里飞出欢乐的歌等。《文物的故事》系列丛书是紫禁城出版社策划的一套大众收藏类图书。其所叙述的文物主题大众常见,其语言文字大众易懂。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叙述内容,能够引人入胜地编排结构,能够纵横捭阖地激扬文字,能够发人深省地开示读者,并且是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收藏家。 《悠悠青瓷》适合考古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中国古代陶器》内容简介:中国陶器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陶器作为中华文明中最古老的工艺品,深深打动了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陶器经历了从原始到成熟的蜕变,逐渐形成了自由奔放、浑厚质朴的艺术风格。《中国古代陶器》全面介绍了陶器的发展历程、烧造工艺、器形、纹饰等内容。读者走近奇绝精巧的陶器艺术,感受中国陶器与众不同的魅力。
采陶是远古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它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蕴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彩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彩陶距今8000年左右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老官台文化。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知中国彩陶的分布区域非常广大,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各地彩陶文化异彩纷呈,它们在彼此继承发展,交流融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既有普遍共性,又具强烈区域特色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体系,在世界彩陶艺术长廊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江苏境内的新石器时代彩陶,以其鲜明瑰丽的图案,多彩着色的工艺,流畅明快的笔触,构成了富有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古代彩陶艺术中一朵闪耀着夺目光彩的奇葩。
《陶器史话(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在首先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编撰者还力求使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注重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希望能够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历史:而汉、英双语对照的形式,将特别有助于非汉语母语的外国人士或是海外中国侨民的后裔用作学习中文的辅助读物。其实,用汉、英双语对照形式出版的这套书籍,并不仅仅会为海外非汉语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便利,它精心安排的选题,也会成为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简明读本;阅读这样的书籍,会有助于中国读者学习和掌握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述形式,这将对增进中国民众的对外交往,起到积极的作用。《陶器史话(中
这是继“蓬莱阁”丛书之后,本社推出的又一套设计新颖的学术精品丛书。 考虑到当前青年学子的实际需要与承受能力,这套丛书择取影响尤著而为当今学术界读书界尤其急需的论题组合而成,或选自原来单行者,或节取文集之某一精粹部分,一书一题,说有专诣,人为名家,自成系列,故名之曰“名家说——‘上古’学术萃编”。
“北朝墓群”是中国北朝历史上东魏、北齐时皇室贵胄的墓葬群,也称北朝皇陵,可历史上曾一度把它们误称为“曹操七十二疑冢”。三国时,曹操雄据邺城,称霸几十年,在邺城西还建有“习文”书院和“讲武”城池。但曹氏为人奸诈,机谋太深,以至死后世人竟不知其葬处,终成千古之谜。所以,后人把遗留在邺城之西旷野丘垄里的一座座封土高大的墓冢,疑猜为曹操生前为防后人掘墓故意设置的“七十二座疑冢”。“疑冢”之说以误传误,竟误传了七八百年,其间还经历了文人墨士的大肆演绎和渲染。宋诗人王安石曾吟“疑冢诗”曰:“青山如浪入漳州,铜崔台西八里邱,蝼蚁往还空垅亩,麒麟埋没几春秋。”
《古陶瓷修复基础》从保护理念、操作技术、材料工艺等三个方面,详尽介绍了古陶瓷修复的基础理论与操作工艺。《古陶瓷修复基础》是在复旦大学多年相关教学俞蕙和杨植震基础上编撰而成,并积极吸收国内知名修复专家的操作经验,及国外古陶瓷修复的先进材料技术,能很好反映当前国内外古陶瓷修复领域总体水平与发展趋势。
《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著的《瓷器史话(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在首先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编撰者还力求使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注重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希望能够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历史:而汉、英双语对照的形式,将特别有助于非汉语母语的外国人士或是海外中国侨民的后裔用作学习中文的辅助读物。其实,用汉、英双语对照形式出版的这套书籍,并不仅仅会为海外非汉语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便利,它精心安排的选题,也会成为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简明读本;阅读这样的书籍,会有助于中国读者学习和掌握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述形式,这将对增进中国民众的对外交往,起到
《青花青》包括了:金碗缘、沙漠晚霞赏钧窑、色彩缤纷蒜头瓶、天赐宋瓷、看定窑、平安壬戌年、我爱磁州、磁州我爱、沉默的伙伴——骆驼、浓妆淡抹的粉彩、汉绿釉的热潮、真假辨分明、吾爱吾枕、唐人爱马、红鱼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