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年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材料不断更新,陶瓷史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古文献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足鼎立的知识格局。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整理、公之于世,是一项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古文物已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秘之物,它日益吸引众多业外人士,参与到保护、收藏和研究的行列里来,陶瓷是其中的大宗项目。因此,对相关工具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古陶瓷图典》的编写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
全书围绕宋瓷谈鉴赏、论学术、记人事,并收入七百余幅宋金时代瓷器图片,包罗了公私收藏的精华。通过雅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为中国国宝的器物之美,理解中国民间丰富的创造力和蕴含在器物中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相较《宋瓷笔记》,本书新增《宋金过渡期瓷器》《书房中的宋瓷》《青白瓷香篆盘小记》《宋元时期的瓷香炉》等十四篇新文章及三百余幅器物图片。新增文字更致力于对北方金代瓷器的追寻,这些追寻将使人们认识瓷器艺术的视野更为开阔和完整。
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瓷器卷》的第二册(宋 元分册),精选收录宋、辽、西夏、金、元传世与考古发掘瓷器共计228件(套),在国家博物馆丰富馆藏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兼顾时代和地域,所选器物窑口覆盖全面,造型优美别致。本卷分为这一时期瓷器概述、文物图版说明及附录研究文章两篇三个部分。文物按照窑系和时代顺序排列,每件均有高清全景图版,部分重要器物还有局部细节图,文字说明首列馆藏信息,然后详细介绍器型、胎质、釉质、花纹、来源等。
从10万件陶瓷馆藏中精选80件,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空间范围涵盖近20个国家,以陶瓷为线,开启一段穿越历史的跨文化之旅。 从朴素粗糙的陶碗,到宗教仪式中的奢华瓷器,从文艺复兴时期粗野新奇的器物,到以非洲传统工艺为灵感、线条简洁流畅的当代器皿,书中的80件陶瓷器各个精美绝伦、妙趣横生,展示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所藏陶瓷的纯粹之美。陶瓷是历史的诉说者,它们时刻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商业贸易、风俗习惯和创造力。
本书主要研究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及其他统治时期的瓷器,包括清初器物和康熙青花瓷、釉下五彩瓷和釉上五彩瓷、康熙单色釉瓷和颜色釉瓷、雍正瓷器和乾隆瓷器、19世纪瓷器、清代陶器,以及中国陶瓷的造型、纹饰和款识等。本书带领读者走进中国瓷器世界,了解清代瓷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以及欧洲对中国瓷器的影响。书中收录了百余件清代瓷器的精美图片,有助于丰富读者对中国陶瓷器物的了解。
本书立足于外销于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这一文化特色产物,结合国外各大博物馆、图书馆、考古发现、私人收藏和专业研究的成果,深入挖掘中国外销瓷器的发展历史,以精良的编排、深入浅出的文字,力求让读者轻松读懂瓷器文化历史,同时了解瓷器作为中国的 国器 ,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向世界所传达的中国文化、所弘扬的中国精神、所传播的中国价值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了世界
权奎山先生长年潜心钻研,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发表了学术论文多篇,《说陶论瓷--权奎山陶瓷考古论文集(精)》收集了权奎山先生生前陶瓷考古研究文章近四十篇,其中几篇为尚未发表的手稿,基本反映了权奎山先生陶瓷考古研究的学术水平,是中国古代陶瓷器及制瓷手工业的研究的重要学术文章。
宋朝瓷器,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中国劳动人民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本书将根据这6个分类,挑选代表性瓷器对宋瓷进行详尽介绍。
《德化陶瓷史》以时间为轴,简明扼要地阐述德化陶瓷的发展历史,厘清每一个时期德化窑的时代特点及艺术,遴选了各个时期德化陶瓷200多件,以大量翔实的实物图片,立体直观地展现了德化陶瓷的发展变化过程,为研究、鉴赏德化陶瓷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大大丰富了德化窑的研究内涵。书内收录了许多的德化陶瓷标准器,时间跨度长,涵盖面广,对德化陶瓷的研究和鉴定具有很大的帮助,客观分析了德化窑在千年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的发展状况,集中展示了历代德化瓷工艺人务实开拓、善于钻研、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198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做了大量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并对一些重要的水下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成功的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发现和大量珍贵的水下文物资料。这些考古实物资料中的大部分是中国外销瓷,这些外销瓷都能够与国内古窑址考古出土、海外发现的同类器物相对应,从而为研究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又有称之为“陶瓷之路”)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作用以及中国陶瓷史、世界贸易陶瓷史,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考古实物依据和参考。
本书着重从传统制瓷技艺的视角解读景德镇瓷器发展的历史和特色,全书共分六章:一、景德镇瓷业发展史略,自晚唐五代始至民国止;二、瓷石与高岭土,讲制瓷原料高岭土的开采、加工、使用和影响;三-五、讲技艺,分别是成型技艺、窑炉与烧城、装饰技艺;六、介绍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包括青花瓷器、青花玲珑瓷器、粉彩瓷器和高温颜色釉瓷器。除原有的序之外,作者又后补了一篇阎崇年的序,对本书给予了相当的肯定。
一本书看懂“ 人造物”宋瓷,在宋瓷里见证中华美学高光时刻!为什么有历史学家认为“宋瓷是贯通古今东西、人类所能得到的 器物”?为什么宋瓷被称为中国美学的 ? 重要的是,为什么宋瓷这么重要这么美,你却一直看不懂、也没机会看清楚?如果你心存疑问,那就让《遇见宋瓷》给你一个看懂宋瓷的机会。 本书是许晟对 宋瓷片做的一份“审美报告”。作为哲学与艺术理论家,作者具有独到的审美洞见与审美直觉。在本书中,为了让读者一次性看到 的宋瓷,他针对80余片 瓷片,拍摄并精选了百余幅高清照片,并逐一对宋瓷的艺术特色与美学成就进行赏析,向读者介绍了宋瓷及各 窑口的传奇与荣光,以及它们所提醒的、纯粹而抽象之美的境界。可以说《遇见宋瓷》为普通读者和宋瓷搭起了一座赏心悦目的“沟通”桥梁,也为读者提升审美力提供了一次很好
《中国古代陶瓷研究辑丛:磁州窑瓷器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磁州窑几个问题的探讨、磁州窑瓷器烧造相关问题的认识、磁州彭城窑创烧年代初探、浅谈女真文化对磁州窑的冲击和影响、宋元饮酒风尚对磁州窑的影响、从文字装饰看古代磁州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磁州窑书法艺术欣赏、观台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研究、磁州窑炉上村窑址白地黑花、酱花瓷的初步分析、议磁州窑童子持莲纹等。
邢窑遗址从北朝后期至元代,前后延续七百年左右,是北方早期瓷器、早期白瓷、透影白瓷、早期三彩的主要产地。《邢窑:全2册》汇总了1987年到201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主持的6次考古发掘资料,即1987 1988年内丘电影公司和西关北,1990 1991年临城祁村、西双井,1992年临城山下,2003年内丘步行街,2012年内丘服务楼,2014年内丘翰林苑和服务楼,发掘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邢窑遗址的发掘获评 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邢窑:全2册》为上册文图、下册图版形式,主题内容以发掘时间、地点为顺序,分别对地层堆积、遗迹、遗物等进行了全面的分类描述,遗物统一型式划分,同时进行了分期与特征方面的总结,并在青瓷、黑(酱)瓷、细白瓷、素烧、三彩等方面倾注了较多笔墨。
陶瓷史是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陶瓷史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很多的学科,一部完备的陶瓷史的写作需要有多学科的协作与努力。中国硅酸盐学会在组织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全国的许多文物考古部门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从新石器时期到明清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陶瓷标本。 、轻工业部、 建筑材料工业局以及各省市所属的陶瓷研究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对这些标本作了科学分析,并从陶瓷工艺学的角度对当时的烧制工艺进行了论证,对我国瓷器的起源问题和陶瓷 存在的一些重大疑难问题进行了研究,使本书在论述一些重要观点时有 多可靠的科学根据。 陶瓷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产物,它既是物质的产品,又是精神的产品,它同时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陶瓷制品的造型、装饰、釉色都同当时社会
王亚民和王莉英编著的《釉上彩瓷器研究》内容 包括:广彩瓷器中人物纹饰的演变;广彩促进中西瓷 画技巧的演变;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的广彩瓷器;试论 广彩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初识广彩瓷;广彩刍议 ;扒龙舟盛景——佛山市博物馆藏广彩瓷盘释读;乾 隆时期广彩纹章瓷器边饰的流行年代及断代意义;浅 议广彩瓷的“红”与釉上彩瓷的“红”之异同;广彩 彩绘显微分析研究等。
《陈立立谈清代景德镇民窑瓷器》内容简介:这套《鉴定入门百家谈》立足于尽量向读者提供鉴定实物、鉴定过程与鉴定结果,同时,在思维程式上,要求作者的思路向其他领域发散,以求将读者引到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中去。 本册是《陈立立谈清代景德镇民窑瓷器》。由于古陶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因此它的升值是不争的事实。早收藏早获益,多收藏多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