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 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博士丛书 之一,以马王堆帛书为研究对象,从帛书的缀合切入,在总结和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帛书缀合的理论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对马王堆帛书进行缀合、拼接。一方面,本书对马王堆帛书开展了重新拼缀、继续整理的工作,修订了一些释文,对部分文字进行了讨论,并对一些残片提出了待验证的缀合意见,为马王堆帛书日后的整理研究工作方向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作者结合个人整理、拼缀帛书的经验和体会,系统梳理了行之有效的帛书缀合方法和缀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供同类出土简帛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参考借鉴。
近年来,随着出土简帛文献的大量发现,学界对古书形成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古书文本又多是古史研究的史料来源,故古书文本形成过程的研究对于我们准确了解史料的生成过程、品质、流变意义极为重大。本书系关于出土文献与古书成书问题的系列文章结集,所收论文皆以此问题为中心,既有综论性阐述,又有对《诗经》《尚书》《左传》《论语》《庄子》等多种先秦古书的专题研究,展现了相关领域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
汉字产生和演变的历史,早可上溯至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的饰纹和刻书符号。然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文字的定型当在上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此前应属草创阶段。周继殷而王天下,此后八百余年,汉字历经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钟鼎文、石鼓文及不同诸侯国流行的〔一字数形,随意增省〕的形形色色的籀文,至秦始皇统一为小篆。全国始有了统一的文字。汉兴后的四百余年间,汉字又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隶变〕。这是一个由篆书逐渐演进为隶收的过程,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史上*创时代意义的变革。其特征为〔简省笔划,划圆为方,划转为折〕。这一变革,突破了汉字象形、指事、会意等的造字准则。如此,隶书较之以前的各种书体便更加符号化,定型化,成为了一种结构规整而风格庄重的书体,盛行于两汉、魏晋。〔隶变〕的创时代变革,不仅成就了
本书为2014年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文字编》的修订版。在全面收集已刊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贰)、(叁)的图版基础上,由清华大学贾连翔副研究员使用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出土简帛字形图像的提取方法 (国家专利申请号:201210414370.0)进行编辑处理,相较于扫描粘贴的编纂方式,大大改进了字形图片质量。 本文字编按《说文》部首次第排列,凡不见《说文》之字,概附在该部首之后,以星号 * 识别。凡隶定字形与《说文》字头部位稍有差异的字,在《说文》该字上标注方括号[ ]。为提高读者研究和使用的便利性,本文字编表上端附有《说文》部首字头序号,更附有拼音、笔画索引,方便检索。 本次修订,完善了前一版的细节,并根据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修正了部分字形的隶定,使本书更符合当前读者使用的需求。
《商周图形文字编》得到*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研究中心资助立项。此书是著名文字学家王宁教授的弟子经数年的收集、研究、整理编写而成。全书将商周时期的图形文字尽可能全面的加以收集鉴别,取其精品集于一编。这不但是古文字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书法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此书的编纂成功,得到了文字学界专家的广泛好评,她的面世,文字学界和书法界将获益匪浅。
20世纪初以来,秦汉时期简帛及其他出土文献资料持续大量涌现,源源不断地为秦汉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新材料,刺激形成新课题。本书旨在促使秦汉史研究扭转碎片化的趋势,为未来的研究设立 高的起点和提供 广阔视野,同时也将方便不同领域的学者了解出土文献与秦汉史研究的主要课题、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果。全书分为文字发展、文书行政、律令法系、徭役制度、军事制度、政区地理、时间秩序等九章,分别由九位出土文献与秦汉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新锐学者撰写。梳理该领域的主要出土资料和研究进展,归纳核心问题,阐发自己的 研究见解,力求揭示利用出土文献资料已在秦汉史研究的各领域中取得何种新认识,可以提出哪些新问题,开辟哪些新领域。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收录了长篇战国竹书《参不韦》,简文主要内容是作为天帝使者的参不韦对夏代开国君主夏启的训诫,训诫的核心内容是 五刑则 ,即五则、五行、五音、五色、五味,从而指导夏启设官建邦、修明刑罚、祭祀祝祷、治国理政。这篇竹书共124支简,内容完整,总字数近3000字,是继清华简《系年》《五纪》之后,整理公布的又一篇超百支简的长篇竹书,是前所未见的先秦佚籍。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4上下)(精)》由李学勤主编,内容介绍:2008年7月,一批流散境外的战国竹简经校友捐赠,入藏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继郭店简、上博简之后又一批珍贵的战国书籍。清华简的特点是数量大,而且其内容具有*性,多为经、史类典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清华简中有多篇《尚书》及体裁与《尚书》相类的文献;同时还有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周初直到战国早期史事。此外,清华简中类似《国语》的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与《周易》有关的书等,均为湮没两千余年的佚典,将对中国考古学、古文字学、古代史、学术史等学科的发展产生巨大推进作用。
在该书稿中,夏含夷先生以其深厚的中西方学术功底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出土文献的学术史做概括以及升华式的点评、总结。内容之广博、点评之精到令人叹为观止,涉及的出土文献有甲骨文、金文以及简帛,几乎囊括了研究汉学有突出贡献的所有西方学者,我们可以获知每一位有突出贡献的学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历程,亦将西方与中方的学术互动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感慨不已。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建立在其学术史的基础之上,学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有专著对其进行总结,已达到既往开来之目的。夏含夷先生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出土文献的学术史做以概括式的阐述,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对于我们了解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中西方的学术交流以及学术发展的历程都有很大的帮助,是我们了解西方汉学十分重要的窗口,该书的出版必将贡献给学界一场学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共收录八篇前所未见的战国佚籍。其中《摄命》为西周册命文书,即《尚书》中亡佚的《冏命》,记载了周天子命伯摄出纳王言、掌管刑狱,教育伯摄当遵行王教、康惠小民的命辞。《邦家之政》为孔子阐述治国为政的理念。《邦家处位》强调贡士选贤。《治邦之道》围绕如何治国安邦展开。《心是谓中》是战国时期性命之学的重要文献。《天下之道》强调攻守之道关键在于得民心。《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虞夏殷周之治》涉及节气推算、酸甘苦辛咸五味功效、五祀五行的相配、虞夏商周礼乐质文之变等内容。
悬泉汉简出土于汉代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遗址。悬泉置遗址发掘于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二年,曾被评为一九九一年和 八五 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二〇一四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遗址出土各类文物七万余件,其中出土汉简三万五千余枚,有字简二万三千枚,经过整理编号者一万八千余枚。该遗址地处中西交通和丝绸之路的大道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出土文物最多的我国汉晋时期的邮驿机构。悬泉简中最早的纪年为汉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年),最晚的纪年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一〇七年),前后跨越二百一十八年。其内容大致涉及这二百一十八年及其前后若干年的历史史实,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社会以及边地风情、日常生活等。尤以邮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资料见长,是两汉丝绸
《秦汉简帛文献断代用字谱》是在秦汉简帛语料库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目前学术界的考释研究成果,穷尽性地汇集秦汉简帛文献用字资料的新型工具书。全书收录秦汉简帛文献近60种,提供文献用字的完备数据。主要包括:字的多种记词形式、词的多种用字形式、用字的不同文献分布、用字的断代变化、词形用字的出现频率、各种用字形式的本用频率及出处等。 本书是基于完整统计数据的、以词和词义为单位的用字系统整理。通过断代呈现、历时对照、辞例与统计数据相结合,实现秦汉简帛文献不同时期用字的并现与检索。全书以断代的形式编排,共四卷,分别为秦简牍卷、西汉早期简帛卷、西汉中晚期简牍卷和东汉简牍卷(附东汉石刻)。体例严谨创新,脉络分明。首列实际用字字形和所记词的词形用字,辅以该组用法所出之辞例及出处,穷尽各组用字在不
反映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在秦至两汉魏晋这个大变革时期的生动面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中国文字和书法的衍变脉络和发展线索。该套丛书为8开全彩版印刷,每页均附释文
本书收录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文献五篇,共120支简,分为原大图版、彩色图版、释文注释、字形表等部分,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共收録竹简四篇,皆爲传世文献及以往出土材料所未见的佚篇。其中,《子犯子余》记重耳流亡到秦国,子犯、子余与秦穆公的对话,以及秦穆公、重耳先後问政於蹇叔。《晋文公入於晋》记述晋文公从秦归晋後,修政、修祀、增防、治军,终至连年大胜而得东方诸侯。《赵简子》包括两部分,卽范献子谏赵简子及赵简子与成鱄的对话。《越公其事》分爲十一章,叙述句践困栖会稽,向吴求和,励精图治,*终灭吴的过程。
甲骨文是中国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本书以上海博物馆藏甲骨为基础,收录其中七十余片重要甲骨的彩色照片、拓片、释文,按甲骨分期编排,同时附有其他一些代表性的甲骨形制图版。其中的彩色照片更是次刊布。为了兼顾文史研究者与书法爱好者的需求,编者还专门拍摄了这些甲骨文字局部放大彩色照片,使得其文字细节更为凸显。因此,本书的图版质量堪称一流,形式别具一格。一方面可以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份甲骨文献的样本,同时也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欣赏二千多年前的汉字形态。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收录一篇竹书《五纪》,藉托 后 ,论述五纪(日、月、星、辰、岁)与五算相参,建立常法;在此历算基础之上,将礼、义、爱、仁、忠五种德行,与星辰历象、神祇司掌、人事行用等相配,从而构建了严整宏大的天人体系。全篇以 五纪 为中心展开,故据拟今题。全篇以天象历算(五纪、五算)为基础,论叙天象星辰、天地神祇,而更大篇幅则集中于与之对应的人事行用方面。篇中先叙五纪五算、神祇司掌,后叙以历算为纲纪,树设邦家、蕃育万民、敬事鬼神、百官供事、兵戎祭祷,充分 展现了战国时的天人观念。
2008年,清华入藏一批战国竹简,约2500枚,经近两年之努力研究,终2011年初,其成果面世,名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印有竹简正反面原色、原尺寸照片以及放大两倍之文字照片,以及释文、注释和文字编等。 共包《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等九篇文献,前八篇皆似《尚书》之类文献。
本书稿是邬可晶近先生从近10年来所写的研究出土战国秦汉文字资料与传世文献的文章(主要为2018年9月之前正式发表)中精选出的30篇。书稿内容丰富,涉及战国秦汉古文字、古汉语、古文献等领域。
第三辑共收录竹简六种八篇:《说命》上、中、下三篇属于《尚书》,其余五篇《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咎之集汤之屋》都是前所不知的佚篇。其中,《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都是诗,《周公之琴舞》是一组与乐舞相关的颂诗,堪称古代诗、乐方面的空前发现;《芮良夫毖》则类于大雅,可称为刺诗,同样非常重要。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共收录竹简五种八篇,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四告》记周公旦、伯禽父、周穆王、召伯虎四人的四篇告辞,其中*篇内容与《书 立政》相关。这四篇告辞,各自独立,体现了书类文献的特点。《四时》、《司岁》与《行称》三篇皆是数术类文献。《四时》与《司岁》原系连续编号,抄写在同一卷。《四时》记一年十二月三十七时的星象和云、雨、风等物候,自成体系,对研究战国时期的天文星象和历法时令有重要价值。《司岁》述太岁运行一周十二岁所值之辰及其吉凶,系迄今所见*早完整记录十二岁名的文献。《行称》与《病方》抄写在同一卷。《行称》记一月 六称 之期、利弊和成效,所记称行之事均属政事,是目前所知首篇专述一月内政事宜忌的先秦文献。《病方》载病方三种,前两种属酒剂,末一种为汤剂,是迄今所见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