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书写材料曾经被作为重要的古代文化载体,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就是简牍。在中国文书史的简牍时代,所有的文明创造和所有的文明积累,都曾经由这种竹木材料所记录,所传承,所反映。通过这些简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当时社会的政治形式、军事制度、经济条件、社会构成、生活实况、文化形态乃至时代的精神风貌。所以说对简牍资料进行研究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近世大批简犊资料的发现,特别是以现代科学考古发掘方法所得到的大量简牍,不仅为简犊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而且我们能够通过这些宝贵的出土文献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简牍史话》便是介绍了简牍的形制、文化内涵、历代简牍发现、简牍研究的历史进步等内容。
帛书是中国古代书籍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常与简牍并列而称为“竹帛”。迄今为止,经考古发现出土的帛书原物主要有三批:英国人斯坦因于1908年在敦煌发现的两件帛书;长沙蔡季襄于1942年在长沙获得的 的楚帛书;湖南省博物馆经科学考古发掘,于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大批西汉帛书。 《帛书史话》全书紧紧围绕帛书原物对其出土、流传、整理、研究的历史作了细致的回顾和描述。全书共分为三部分, 部分“帛书概说”,主要介绍帛书的名义、撰抄年代、形制、内容、性质等,其中以马王堆帛书的内容介绍为重点;第二部分“帛书的发现、流传经过”,主要介绍楚帛书的发现与流传始末;第三部分“帛书研究综述”,重点概述楚帛书和马王堆帛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 《帛书史话》作者陈松长。
当代学者书法家、古文字学家王美盛先生,对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两组有名石刻文字:石鼓文、诅楚文进行了考订,并将斑驳的文字一一补齐,在此基础上用毛笔书写,展现了两组文字的特征。
当代学者书法家、古文字学家王美盛先生,对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两组有名石刻文字:石鼓文、诅楚文进行了考订,并将斑驳的文字一一补齐,在此基础上用毛笔书写,展现了两组文字的特征。
甲骨文字是商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用龟甲曾骨进行占卜和词的文字,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汉字的源头。 本书为《汉字构形史丛书》的一种,对甲骨文构形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工作程序分为提取字样、字样整理、字形拆分与归纳、构形分析和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特点分析等几个步骤。 本课题提取字样以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为主,同时复核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国科学院考古所《甲骨文编》、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等予以补充和修正。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雏形,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是现存中国古代成熟的一种文字。甲骨文是我国发现的早的文献纪录,对甲骨文的研究在学术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目前,从事研究甲骨文的中外学者已近600人,发表的专著、论文已达4000多种。甲骨文在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出土的可信实物资料。《甲骨文》由于元著。
本书紧紧围绕帛书原物对其出土、流传、整理、研究的历史作了细致的回顾和描述。全书共分为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帛书概说;帛书的发现、流传经过;帛书研究综述等。
《尚书》和《周易》是中国古老、宝贵的两部古籍。 《尚书》独载尧以来,是中国自有史以来的部信史。《周易》是继《连山》、《归藏》之后,更加完善的用于卜筮而具有哲学内容现存于世的一部奇异之书。然而当二书未被大思想家孔子光顾以前,前者是存放子宫府中的尘封故档,后者是流散于民间的普通筮书。只是经过大思想家孔子光顾之后,原来的尘封故档经过整理、编次,遂列为六艺之一,而传于后世,原来的普通筮书以其内容古奥,经过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著成“十翼”,亦列为六艺之一,而传于后世。惜经秦火,《尚书》变成残缺不完,精义亦多有丧失,《周易》虽以卜筮之书得传,然而巫史故习,历久不革,其结果与《尚书》的命运,几无以异。
中国书法早期的两种典型字体:篆书和隶书,基本是在简牍上完成其演变的。篆体字是竖长型的,写在外形同样竖长的竹简上,会有种被束缚的感觉,视觉上觉得是因为竹简的“瘦长”而限制了字的横向舒展,从审美角度来看也不符合对比协调的艺术规律。随后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字形慢慢由竖长型演变为方扁型,于是有了竹简的竖势和字形的横势的对比关系;有了字的横向张力,从而出现了汉代隶书横式扁方的特色。这是书法艺术自身根据书写条件的改变而自然演化的一种艺术流变现象。从这套简牍丛书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过程的呈现。 图书的编排以朝代为背景,概分为《楚简精选字帖》、《秦简精选字帖》和《汉简精选字帖》。每册篇首拿出本册具有代表性的一两个单字来作笔画运笔分解,使读者能尽快掌握该册同类风格字的用笔特点和写法。 本套
簡牘書法,風格各異、儀態萬千。有的自然率真、天趣盎然,有的渾厚樸茂、敦實古雅,有的風致灑脱、恣肆無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春秋戰國經秦漠後又至魏晉,國家分分合合,文化碰撞交融。這段歷史時期產生出中華極其燦灿的诸子百家文化。在纸張發明井廣泛使用以前,這些思想大部分借助簡牘記绿下來、流傳下采,這些斑駁殘損的简牘上承載着先臂思想情感的法書墨跡,讓我們有幸目睹、欣赏到兩千年前書法演變過程中的精彩
内容简介 《甲骨文小字典》注释一千一百四十一件甲骨文拓片的基础上,又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把现有的几部大字典中的甲骨文字进行了疏理与考证,并借助《说文解字》、《辞海》、《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以及甲骨文的各种释读本等资料为依据,肯定了共识的文字,弃除了尚未定论的文字,辨析确定了一些存疑待定的文字,归纳了一些通假文字,汇编成这本《甲骨文小字典》。所谓小,是指它比其他厚重的大字典简明扼要,字数少、篇幅少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