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出土战国秦汉简帛数术文献资料为主,结合其他出土文字资料(如玺印、封泥、金石等)及相关传世文献、民族志、民俗学史料,利用多重证据法及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这一时期简帛数术文献资料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数术信仰如守宫砂验贞术、姅的禁忌与月事布迷信、 字 字形义构建与古代产育禁忌、命名趋向与名字巫术、疠病的诊辨防治与病因认知、秦汉律中的俗禁、浴蚕术、鼠害防除法、 禹步 的源起及流变、鬼神精怪及禳除术等问题,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梳理考辨。或探赜索隐,或考其流变,或发其动因,以期对当时社会民生信仰、后世巫道符咒文化和汉民族民生信仰习俗、民族文化心理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做较为深入的考察,探求中国早期数术思想和信仰在我国后世民俗文化发展中的传承性、时代性和变异性
本书以2024年之前出土并已正式公布的战国秦汉简帛书籍为叙录对象,涉及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银雀山汉简、北大汉简、乌程汉简、天回汉简、睡虎地汉简、马王堆帛书、睡虎地秦简、北大秦简、郭店简、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等等,按照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对子部做出调整(如析出墨家),以书籍写作时间或出土先后为序,一般先描述其出土信息,然后着录其简帛形制、字数等,再叙述简帛文献的基本内容,记录原简收藏地,然后对具体文献的数据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价。或引述各家意见,或申述自家判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皆有文献可征。总体而言,本书对目前已刊布的简帛书籍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着录,将大大便利简帛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开展与推进。
在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书写材料曾经被作为重要的古代文化载体,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就是简牍。在中国文书史的简牍时代,所有的文明创造和所有的文明积累,都曾经由这种竹木材料所记录,所传承,所反映。通过这些简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当时社会的政治形式、军事制度、经济条件、社会构成、生活实况、文化形态乃至时代的精神风貌。所以说对简牍资料进行研究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近世大批简犊资料的发现,特别是以现代科学考古发掘方法所得到的大量简牍,不仅为简犊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而且我们能够通过这些宝贵的出土文献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简牍史话》便是介绍了简牍的形制、文化内涵、历代简牍发现、简牍研究的历史进步等内容。
本书尽可能穷尽地收录了现已公布的所有商代军事甲骨刻辞,并进行分期分类排谱,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商代战争、方国、军事人物、军事组织、军礼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得到了更符合实际的结论。又对甲骨军事刻辞中军事行为动词和军事刻辞句法与语义角色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商代语言研究及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材料。
本书是2019年11月2日 4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与历史学系共同举办的届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史 学术论坛暨青年学者工作坊的论文集。本书共收录论文32篇,分甲骨卜辞及商周文字、西周铜器铭文、东周铜器铭文、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其他战国竹书及综合研究、秦汉简帛等七个专题,涉及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历史地理等多个研究领域,对于促进各学科交叉研究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尝试利用考古新资料,包括考古发现的文学文《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献和非文学文《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献,以及与丧葬制度有关的一切物质文化形态,与秦汉文学研究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扩展和开辟秦汉文学研究的对象、视野和领域,并尝试将个案研究置于历史脉络和轨迹中,站在中国古代文学整体构成形态的高度,从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角度去审视和思考,观照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以期对秦汉文学传统形态和固有模式有所补充、发现、创新和突破。
上博儒籍是20世纪末上海博物馆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与儒家学派有关的简文,包含《孔子诗论》《性情论》等二十篇,除少数几篇以外,都属于传世文献中未见的佚籍。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文本研究,包括综合前人意见确定竹简编连,疏通简文大意,参考竹简形制和字迹特征,恢复每篇简文原始的篇卷状态等。下编为综合研究,结合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对简文涉及的深层问题进行探讨,分为“上博儒籍与孔子”“上博儒籍与‘七十子’”和“上博儒籍与儒学文献”三个主题,发掘上博儒籍提供的新信息,探讨儒学文献流传中的各种现象,反思判断出土文献学派属性的标准等问题。
溢价图书 介意的小主请勿拍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二)(葛陵楚墓竹简 长台关楚墓竹简)》是2003年底立项的*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 (03 JZD0010)的基本成果。2002 2003年,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战国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 (2001 ZDXM770006)期间,我们就已收集到部分竹简照片,并使用湖北省博物馆配备的20世纪90年代出产的红外成像系统拍摄湖北省博物馆、考古所收藏的几批楚简,但效果欠佳。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共收录简文四种五篇,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治政之道》篇与第八辑《治邦之道》思想内容相关,字词运用一致,根据竹简保存的相关信息综合判断,二者可合而为一,是一篇罕见的政论长文。《治政之道》主张为政自上始,治政之要在于兴人,而兴人的标准是贤德等,其观点多与儒家思想相合,也呈现出诸家融合的特点。《成人》篇以 成人 应对 王 问的形式,论说法律制度的意义、司法原则以及断狱程序等内容,主张 德政亦用五时 。《廼命》二篇是诫命之辞,内容相互关联,根据诫命对象,各有侧重。《廼命一》诫命嬖御群臣要忠君勤事、言语谨慎,勿强取豪夺,以保其室家。《廼命二》诫命昵因群父兄弟要戮力同心、相收相恤,靖共公事、尽心相上等。《祷辞》篇与第三辑《祝辞》相类,皆系祭祷之辞,记录了八类祷祠告事
本书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辑刊,本辑所收录的三十四篇文章涉及甲骨、金文、战国秦汉三国简牍帛书以及敦煌变文抄本等內容,其中既有如《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斯坦英所獲未刊漢文簡牘》補遺圖版和敦煌懸泉漢簡的刊布,又有對近期公布材料如北大簡、馬王堆漢墓帛書的集中討論,還有綜合出土材料所作的歷史性的研究。由此可以一見出土文獻研究的新進展。
本书为《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 2009,商务印书馆)的续集,选编作者2008年以来发表的同类主题的论文49篇,分为 新出简帛与古文字考论 新出简帛与古文献研究 评论及其他 三个部分。古文字考释资料从商代甲骨文跨越到东汉简牍,囊括了整个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所收文章既有严密的考释文章,也有学术史的回顾,又有对名家研究成果、学界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本书是《出土文献》系列辑刊的第十三辑,内容择选了出土文献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共42篇,包括甲骨论文3篇、金文论文7篇、战国简论文14篇、秦汉简论文14篇及其他类别4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了出土文献研究动态*前沿。
曾侯乙墓竹简共有215支,是我国经考古发掘的时代早的竹简,也是丧葬类简中数量多的一批,其主要内容是关于随葬仪而陈列的车马兵甲的记录,包含的内容主要有车名、马名、御者及其官职、车的构件与配件、马用器具、车与马的配驾、賵赠车马的种类与数量、兵器与甲胄的配置及木俑等方面,并蕴涵一些关于车政、马政及车战阵形方面的信息。这部分材料对于我们探讨东周时代的车马制度、职官制度、丧葬制度及其他相关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萧圣中所著的《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补正暨车马制度研究)》在充分吸收其他学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竹简文本进行了综合整理(含编联调整与文字补释),同时以简文内容的解读与阐释为基础,从车马兵甲的对应关系、车名与马名、车马器、车与马的配驾、兵车编队五个方面入手,结合传世文献、其他出土文献材料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 是北京大学于2009年初接受捐赠而从海外抢救回归的,共有3300多枚竹简,抄写年代大约在西汉中期。竹书内容全都属于古代典籍,包括近二十种文献,基本涵盖了《汉书 艺文志》所划分的 六艺 、 诸子 、 诗赋 、 兵书 、 数术 、 方技 六大门类。各分册篇目如下: 壹:《仓颉篇》。贰:《老子》。叁:《周驯》、《赵正书》、《儒家说丛》、《阴阳家言》。肆:《妄稽》、《反淫》。伍:《節》、《雨書》、《揕輿》、《荊決》、《六博》。
买地券作为一种自汉代延续使用至今的明器,关于它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丧葬礼俗和信仰的变化。过去的研究者们虽然从不同的方面对买地券进行过讨论,由于种种原因,对买地券中反映的人神关系一直缺乏讨论。《人神之契:宋代买地券研究》选取能反映买地券人神关系特色的宋代买地券,作为研究对象。分三部分讨论宋代买地券以及相关问题。部分分析宋代买地券的基本内容。第二部分讨论宋代买地券的仪式功能,主要是讨论买地券在丧葬礼仪中的功;第三部分讨论宋代买地券所包含的各种观念以及背后所隐含的人的心态。这些观念变化的背后,则隐含着人们对自身价值理解的心态转变,人们越来越强调自身价值相对外在世界的重要性。《人神之契:宋代买地券研究》由高朋所著。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共有3300多枚竹简,抄写年代大约在西汉中期。竹书内容全都属于古代典籍,包括近二十种文献,基本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的"六略"中的各大门类《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叁]》内容为子部文献三种:《周驯》、《赵正书》、《子书丛残》。大部均较完整。
《东镇沂山碑拓集锦》选取元大德二年大元增封东镇元德东安王诏碑、明洪武三年大明诏旨碑、明成化三年重修庙记碑、明成化八年东镇沂山寝庙成记碑、明成化八年刘时教谒东镇沂山诗碑、明弘治元年东藩代祀诗序碑、明正德五年乔宇昭告碑、明正德五年沂山瀑布泉诗碑、明正德十年谒东镇庙诗碑、明嘉靖二年谢芝沂山歌碑、明嘉靖四十四年陈庆诗二首碑、明万历四十二年赵秉忠诗碑、清康熙五十二年灵气所钟御碑等十三统各具有代表性的碑拓,集结成书,以进一步挖掘、传承、弘扬沂山文化,促进文化强县建设和临朐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文史研究者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份临摹、赏析和收藏的资料。
甲骨文是全面反映中国殷商社会真实面貌的出土文献。《甲骨文与殷 商人祭》一书以西方汉学家审视殷商社会的独特视角为切入点,选定殷商 甲骨文中的“人祭”刻辞为研究对象,对殷商人祭活动中所用人牲的种类 ,处置人牲的方法,用人牲祭祀的对象、目的以及殷商人祭盛行的原因和 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并考察了殷商时期的社会与 宗教生活。随文插配260余幅甲骨刻辞拓片,文图并茂,资料翔实;语言简 练平实,论证缜密,对甲骨学及殷商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
寄信档是寄信上谕档的简称,由军机大臣撰拟,经皇帝审阅后以军机大臣之名通过寄信方式发出的上谕叫做寄信上谕,此种上谕发出之前,军机处也都抄写存档,按一定的厚度装订成册,称为寄信上谕档,是清代军机处专门抄载寄信上谕的重要档簿。中国历史档案馆所藏军机处满文寄信档存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朝本。因其文字为满文,史学界很少利用过这部分档案。此次,中国历史档案馆满文部研究人员从中选择了乾隆一朝的满文寄信档进行了翻译并付梓,名为《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被收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丛刊》。 本书收录了乾隆十五年至二十一年、二十六年至六十年的满文寄信上谕4289件,加上附件22件,共计4311件,并将其全部翻译为汉文,译文部分近200万字。这部《译编》共24册,册为总目录,其他各册为满汉合璧形式,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