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分期断代的基础上对甲骨文做分类研究的一个尝试。就某类卜辞而言,对它的研究却是既全面又深入的。由于以分期断代为基础或云前提,这研究便有时代观念;又由于所研究的是这类刻辞的全部(当然是就目前已刊布者而言),这研究便有全局观念,避免片面性,更不致仅据碎片残辞立论发挥。而且,既然是全面的研究,当然也包括了文字考订、卜辞释读、辞例推勘比较、文献印证等方面的问题,必须是深入的。所以,分类研究这一设想,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甲骨文各期田猎刻辞概述、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关于甲骨文各期田猎地点及田猎中心的讨论、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摹本、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释文、各期贞人所卜田猎卜辞辑录。
《清华简研究》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以关于清华简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为基础。本辑收录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33篇,从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思想史等诸多方面,对清华简与其他新见出土资料进行了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在西林昭一所著《中国新出土の书》和《中国新发现の书》两本书的基础上重新编排修订补充而成的。 本书所选出土书迹的发表时间截止于2005年底,凡在2005年以前经由正式出版物刊发的出土书迹,原则上都是本书选择的范围,但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仅选取唐代以前的部分书迹,宋以下的碑拓等书迹就只好忍痛割爱了。本书所选的出土书迹,均以其本身的书法价值和其在书法演变史上的地位为标准,凡同一时期同样书法风格的出土书迹,我们择善取用,凡书迹保存不太清晰者,我们多合而不取。 西林昭一原来所著两书中的文字,比较注意墓葬考古资料的介绍,本书为统一体例和节约篇幅,削减了相关的一些墓葬考古背景资料,重点是介绍书迹本身的出土地点、时间、定名、内容和其所具有的书法价值等,因此,如果对考古资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本书为作者从已刊发的论文中,选则32篇较为重要者结集出版,涉及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侧重战国简帛文献)、古文字研究(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战国简帛文字等)为主,兼及先秦两汉传世典籍的研究。书名 逐狐东山 出自《焦氏易林》,取义于在校读古代典籍文献(含出土文献)时若想有所发现犹如山中追逐狐狸那般艰难。论文集仿《庄子》编排体例,总体上分成 内篇 (以战国简帛考证和传世典籍校读之文为主,结论可信性较高者)、 外篇 (学术性论文,但论证过程稍显薄弱,结论或有可商者)、 杂篇 (书评、杂论之类)三部分。每部分所选入的文章大致按照发布的先后顺序排列。
该书有两个版本,其一是一九三九年辅仁大学出版的丛书本,书封面有陈垣署题:辅仁大学丛书 天壤阁甲骨文存。扉页有沈兼士题:天壤阁甲骨文存并考释 唐兰着。书后版权页记 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发行,共二百部。印刷所 北平彩华珂罗版印刷局,发行所 北平辅仁大学,经售处 北平隆福寺街修绠堂、文奎堂、琉璃厂来熏阁 ,装订两册。 其二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二○○○年重印本,封面题 天壤阁甲骨文存并考释 ,扉页书名右题 唐兰撰 ,左题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其余内容全部翻印辅仁大学丛书本,装订一册。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现藏辅仁大学丛书本七部,此次整理,从中选出*好的一部复制放大出版。
考察民国时期的文献辨伪,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理论方法,否则不足以得出较为真切的认识。在全面回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佟大群著的《民国文献辨伪学研究》分九章,对这个牵涉颇广、意蕴丰富的学术现象进行了系统探究。其中既有人物研究,也有学案研究;既有部类文献研究,也有代表论著研究。本书的篇章架构和内容,兼顾了人物与事件、专题与个案、纵向与横向、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从文献辨伪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文化转型之间关系的角度,探究民国学人,如何在文献辨伪活动中,实现思想和学术、传统和现代、继承与创新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从而推动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及社会的发展进步。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由李均明、刘国忠、刘光胜、邬文玲编著。简帛学是20世纪创建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门重要学科。百年来发现的大量简帛,弥补了传世文献资料的不足和缺失,勘正了传世文献的误记或谬篡,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法制史、经济史以及语言学、文学、哲学、地理学、军事学乃至天文学等学科的重要资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多种学科的发展。《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全面展示百年来出土的所有简牍与帛书概况,包括出土地点、数量、形制、主要内容等,解析简帛自身包含的各种规律,包括材料应用的规律、文字演变的规律、符号应用的规律、编联形式的规律、典籍及文书分类的规律、收藏保护的基本常识等,以及百年来简帛研究的曲折历程,各种观点的交锋,代表人物等。
刘信芳编著的《出土简帛宗教神话文献研究》主要從宗教學、歷史文獻學的角度,結合古文字、考古學研究方法,對簡帛宗教神話文獻做全面的整理與研究。包山楚簡神明與《九歌》諸神的對應關系,對《日書》四方四維與五行原理的分析,以及在文本釋讀方面對帛書“五妖”、“四殘”、“三時是行”的解說,對曾侯乙墓衣箱“斗土”二字的解說等等,頗能顯現本書的創新之處和學術價值。
《出土文献》第十二辑精选了39篇出土文献研究领域的新学术成果,内容涵盖甲骨、金文、战国、秦汉吴简四个方面,分别收录了甲骨论文4篇、金文论文7篇、战国论文17篇和秦汉吴简论文11篇,极具学术影响力,代表了出土文献研究动态前沿。
本书为《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 2009,商务印书馆)的续集,选编作者2008年以来发表的同类主题的论文49篇,分为 新出简帛与古文字考论 新出简帛与古文献研究 评论及其他 三个部分。古文字考释资料从商代甲骨文跨越到东汉简牍,囊括了整个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所收文章既有严密的考释文章,也有学术史的回顾,又有对名家研究成果、学界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本书采用心理与考据相结合的方法,对《郭店楚墓竹简》中的重要篇目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内容进行了整体勾勒和通论。认为郭店简书乃是战国中期编晚以前制作或传抄的儒道著作。前五章对《老子》、《太一生水》两种道家著作,《五行》、《性自命出》和《语丛》三组在抄作时间上呈现出历时性变化的文体特征;在战国早期《老子》当远较郭店简本三组的总和为多。 且简本《老子》的发生,对于老子原本的思想及原始儒道关系的理解,也具有重要意义。《太一生水》的理论贡献则主要表现在宇宙生成论系统的构筑上,可能出于战国中期南方楚道家之手。对于儒简《五行》、《性自命出》及《语丛》诸篇。本书深论其心性论及伦理思想,对心性论所根源的天命、天道观亦有所探究。在分析各篇简书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又结合世传 文献的考证,认为楚简《五
1973年底,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一批及有价值的古代帛书,此即见于著录而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经成书于我国早中期。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使人们对于在百家争鸣中取得思想界主导地位的黄老学派的发展线索,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评价。 作者在国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黄帝四经》做了深入考察、阐释。帛书《黄帝四经》是研究先秦黄老道家的重要文献,本书给与了详尽的解释。全书四大篇,分述《黄帝四经》的四大部分。每篇下列解题,每小节下列内容提要,每小段由原文、注释、今译、阐述组成。书末附 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校定释文 ,据此读者可以更具体、更明确地了解四经的文义和思想底蕴,从而对先秦道家发展的脉络关系有新的认识,对先秦各学派之间的流脉关系有
由张显成和王玉蛟所合*的《秦汉简帛异体字研究(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专刊)》一书是*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基于简帛文字资料库的秦汉简帛异体字研究 的成果,以出土秦汉简帛为材料,对其中的异体字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是国内对出土秦汉简帛异体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作。其中重点对秦汉简帛异体字的类型、特征及演变条例、研究意义进行了系统探讨,并将秦汉简帛异体字以字表形式逐一呈现,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本书既对汉字史特别是汉字俗字史有着重要意义,又对推动现代汉字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br/
《简帛》是由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2006年创刊, 2013年被收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资料库(CSSCI)2014-2015年来源集刊。自2015年起,集刊由每年一辑改为两辑。辑刊围绕相关的三个层面:以简帛资料为主的古文字研究,以简帛为主的先秦至汉晋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以简帛资料为主要着眼点的先秦至汉晋史研究,发表资料、论文及动态和评介,以作为简帛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阵地。本辑共收录研究论文27篇,材料涉及清华简、里耶秦简、北大汉简、张家山汉简、孔家坡汉简、走马楼吴简等多批简牍资料,内容涵盖了简帛文献学、古文字学、史学等诸多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现今简帛学研究的基本面貌。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共10册,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成果。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即通常所说的“楚简”,内容丰富,价值重大,涉及众多学科,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套书分地理、习俗、宗教、文字、语言、思想和《老子》、 《周易》、 《缁衣》等专题展开探讨,体现了楚地出土战国简册文本复原和内涵探究的*思考和认识,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
简帛书籍本来是原本的古代文献,其研究与文献学密切结合,是自然的。至于学术史这一学科,历来与简帛学关系较远,这是由于早期发现的简牍多属文书之类,与学术史少相干涉。但在20世纪70年代,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等发现以后,由于其内容性质,竟使简帛学与学术史研究互相结合起来,形成学术界的新潮流,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特别是由于新出简帛珍异重要,前所未见,经过大家探讨,发现学术史这一学科中不少久已形成的定论有重新推敲和考虑的必要,这甚至包括若干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于是有些学者提出了“重写学术史”的呼吁,这便不能不说是“兹事体大”了。具体说来,比如由银雀山简引起的兵家源流问题,由马王堆帛书引起的“黄老”道家问题,由睡虎地简引起的法律史问题,由郭店简引起的“思孟学派”问题,由上博
刘国忠编著的《走近清华简》以近年来在国内外受到高度关注的清华简整理研究工作为基础,结合中国自古以来有关竹简的各种发现,探讨了有关中国古代学术发展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如《尚书》的流变与古文《尚书》真伪的千古之谜、文王受命与周公居东的真相、《逸周书》中的新知等等。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帮助读者了解竹简的历史、竹简的研究历程、清华简的整理保护工作及其对中国学术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并对目前已公布的九篇简文的内容进行了释读。 《走近清华简》的写作得到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清华简的文献学、古文字学研究”及清华大学文科振兴项目“清华简与中国古代学术”的资助,并得到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及清华大学科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基金的大力支持,谨志谢忱。
本书为《岳麓书院藏秦简》的衍生开发产品,主要针对已经出版的前三卷的简文及注释进行修订补充,以期反映整理者新近的研究成果和广大学者的意见,使其更加准确还原秦简的本来面貌,对广大读者准确把握这批简牍具有重要意义。此次采用小开本、平装本、低定价、携带方便,可以满足更多读者需求。
近几十年大量出土的文献尤其是其中众多的简帛古书,使先秦秦汉时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得到很大改观。然而*基础的古书年代、学派以及人物年代的问题,至今仍然受到疑古派及胡适、冯友兰等的哲学史编纂学的极大影响。几十年来,学界虽然对某些问题有所反思,但尚未奠基于出土文献而对有关问题进行综合的研究。本书利用出土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以期使先秦秦汉学术思想史及后世的相关研究得以推进。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简帛文献语言研究」的直接成果,以《简帛文献语料库》为依托,对19世纪末至今100余年来出土的大量汉代乃至战国时期的简牍、帛书文献进行了语言方面的研究。全书分为简帛文献的语法研究、简帛文献的语义研究、简帛文献的语音研究、简帛文献的文字研究四大部分,分别从语法、语义、语音、文字等几个方面对简帛文献进行了梳理。本书非常强调地下文献与地上文献(传世文献)的结合,体现出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等其它地下文献研究的不同特点。由于有新材料的支撑,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具有创新价值。
这是一本专门分析殷墟甲骨文构形及其形义关系的实用型字典。所收录的甲骨文全是已释字,即已经识读的甲骨文字。本字典所收字头是在《甲骨文字新编》(线装书局,2017年6月出版)一书的基础上略加增删而来,共收甲骨文已释字一千八百多个,另有重出字头三百多个。全书分栏排列字头、读音、字形、解形、释义。字头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字头后列出相关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字形并保留甲骨文字形的出处,甲骨文字形按时间和演变顺序排列。对甲骨文字形做简洁的解形释义,分析其构形及形义关系。正文前有音序和笔画索引,便于查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