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画像砖是古代艺术的璀璨明珠。作为建筑构件,汉画像石、画像砖完成了构造与装饰的功能,形成建筑、雕刻、绘画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 汉画像石、画像砖因其特殊的石、砖质地,与用于构筑地下墓室的用途得以流传至今。其分布地域之广阔、数量之众多,艺术表现力之丰富,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汉代的帛画、壁画、漆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相提并论。可以说,汉画像石、画像砖是汉代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对汉代以后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汉代是民族文化的奠基期,汉画像石、画像砖凝聚着中华民族本土艺术精神,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汉画像石、画像砖,一方面具有充足的图像资料,另一方面学界对于图像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形成了丰富的文献研究成果,建立了中国艺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从瓦当基本知识、瓦当的分期断代与欣赏,以及瓦当的真伪鉴别等几方面,对中国古代瓦当作罗全面的阐述。在材料应用上力图突出科学掘资料,并适当选用前人的著录品,力求做到科学性和系统性。既然是尝试,就很可能不成熟,我们企盼学界同仁的批评和指教,以使本书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东汉刑徒墓砖集释与研究》共四卷,全面搜集整理了现存1400余块东汉刑徒墓砖资料,采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以考古出土刑徒墓砖为基础,综合采用拓片、照片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著录,并逐一予以史实考据与铭文释读,全面客观展现了其历史面貌和学术价值,是迄今为止东汉刑徒墓砖集释与研究的集大成者。 东汉刑徒墓砖记录了刑徒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部属、无任或五任、狱所名称、刑名、姓名和死亡日期等重要信息,内容丰富,弥足珍贵。作为东汉独有的法律遗产,本书对揭示东汉刑徒的征发、输送、管理、殡葬等制度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推进秦汉考古、法制史、历史地理、社会史等研究的深入。本书所录墓砖铭文采用隶书镌刻,刚劲古朴,虽非名家手笔,但亦迥然生辉,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珍贵史料。
唐更生、阚绪杭编著的《凤阳明中都字砖(上下)(精)》是2009年至2012年第二次修复安徽凤阳明中都午门期间,从大量回收的明代中都建筑废砖中拣选出部分字砖,按照砖文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编纂而成。凤阳明中都的营建用砖量之大至今无法统计,其中绝大部分砖无字,有字的砖只是少数。这次所收集的480余块字砖内容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砖文反映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记载了当年烧砖有13府34县等地方政府单位,其地域范围遍及如今的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五省。还有大量的砖是中都军队所烧制,其军队编制有留守司、凤阳卫、长淮卫、怀远卫等17个卫所及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单位,基本反映了建造中都城的这一庞大的烧砖机构和劳役人群,实证当年千军万马营建中都的历史。中都字砖不仅仅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文字记载,它填补了明代实物史料
集先秦、秦,汉、唐历代瓦当标准图500多幅,正确而细致地表现古代瓦当的纹样和造型,是传统文化爱好者、古玩收藏爱好者、文物鉴定工作人员、工艺美术设计人员的实用参考书。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建筑材料,为中国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瓦当的著录始于北宋,到了清代关于瓦当的著述颇丰。新中国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文物考古调查和田野考古发掘,获得了大批新的瓦当资料。瓦当的辑录和研究,较前大大发展了。近年来田野考古发掘取得的一批科学的瓦当资料,为运用地层学、类型学方法对古代瓦当进行研究奠定了基础。本书运用考古学研究方法,以经过科学发掘又有比较明确地层关系的瓦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辽金元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建筑遗址出土的瓦当进行比较分析,初步建立起中国古代瓦当发展的基本序列,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暂无内容简介。。。。。。
陈介祺字寿卿,又字酉生,号伯潜,因得曾伯黍簠而号簠斋,晚年自号万印楼主人,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甲第三名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咸丰四年(1854)致仕,光绪十(1884)卒于潍县故居。 陈介祺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收藏家、鉴赏家。他一生经历的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正是中国自宋以来的传统金石学空前发展的繁盛时期,陈介祺在这一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陈介祺出身名门,自幼便随父亲陈官俊在京城读书,年轻时即嗜古好学,曾以小门生的身份向当时的金大家阮元求教,从此便养成了收藏古物的癖好,常倾其家资,广为搜罗,集数十年之功,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藏古大家。 作为当时无所不收、无所不精的古物收藏大家,他的藏品年代久远、种类齐全、数量巨大。所藏
唐更生、阚绪杭编著的《凤阳明中都字砖(上下)(精)》是2009年至2012年第二次修复安徽凤阳明中都午门期间,从大量回收的明代中都建筑废砖中拣选出部分字砖,按照砖文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编纂而成。凤阳明中
本书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尽管贺书自述“本书不是对六朝都城的全面研究”,但他能独辟蹊径,以六朝瓦当的发现,阐明与六朝都城的关系,并据此“对六朝都城做复原性研究”,我认为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二、六朝瓦当过去虽有发现,但较零散且多为采集品,故不如秦汉瓦当和北朝及唐代瓦当那样受人重视。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迅速开发与建设,大量瓦当出土,且有地层依据,因此逐渐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我注意到,作者近年已经发表了数篇有关六朝瓦当研究的文章,本书能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整理,是开六朝瓦当系统研究的先河。 三、本书对六朝都城复原性研究,除用瓦当为主要依据外,还以“人工河流的因素”,突出其对六朝都城规划的影响;同时除对都城和宫城本身的阐述和考证外,还以较多篇幅阐述都城内的主要礼制建
瓦当,俗称瓦头,是指筒瓦*下垂的特定部分,形状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表面多装饰有花纹和文字。瓦当既有遮护免受风雨侵蚀、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是我国古典建筑中一种特有的装饰物。它就像一串美项链整齐划一地横列在建筑物的上部,极富装饰效果,使建筑物更加绚丽、辉煌。瓦当,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丽一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图案、文字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文化渊源、习俗好尚,同时对古代地理建筑、思想意识的研究亦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正因如此,瓦当引起了不少好古者的 重视。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兴盛,瓦当收藏之风大盛,出现了像陈介祺、罗振玉这样的金石学家皆倾心于瓦当的搜集与研究。 战国图案瓦当以半圆形为主,主要以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