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人类随着文明的诞生而发明的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它诞生于公元前25~前23世纪的两河流域,距今有4000余年的历史。中国的玻璃制品出现较晚,现有出土玻璃,早的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的墓葬中,距今也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玻璃曾是历*昂贵的材料之一,直到公元前4世纪的西亚,玻璃的价值仍然和黄金相提并论。明代之前,精美的玻璃器的价值都远远高于黄金。同时玻璃自诞生起就是受欢迎的贸易品。古代的人们,特别是上层社会,像今天一样,喜欢来自外埠的新颖别致的商品,玻璃器也是他们追求的物品之一。 由安家瑶编著的《玻璃器史话》以近年来国内考古发现的玻璃器为线索,并结合文献记载,探讨了中国古代玻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的玻璃在世界玻璃史上是风格独特的一支。《玻璃器史话》试图从玻璃器这个侧面反映我国古代社会
《敦煌学概论/大家小书》是我国一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姜亮夫先生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娓娓道来,饱含爱国主义的情感与对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推本溯源,深入浅出,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文献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讲授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
扇子的产生、发展,和人类生活上的需要密切相关。为招风取凉,拂灰去尘,引火加热,驱赶虫蚁,人类因之发明了扇子。它必然较早出现于天气炎热的南方,取材于随手可得的棕榈科植物叶片,和各种禽鸟的翅膀。较后需要日多,才进一步利用竹蔑蒲草编织而成。材料既轻便耐久,又容易加工,造型因此还不免从棕榈科叶片和禽鸟翅膀取法,或受其影响,情形十分自然(而且最原始的形象,说不定在某些地区,始终还在使用)。扇子的应用必然极古,至少也不会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以后。从原始的制陶业、冶炼业,进展而为征服自然促进生产的风扇、风箱,以至于现代大工业厂矿离不开的大型鼓风通风设备,经历了它自己一系列发展历史,这是一件十分显明的事情。它真正的发明权,或应由棕榈科植物和各种鸟类分享。原始人不过是触景生情,得到一种启发
石门铭为摩崖刻石。镌刻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五0九年)。王远书丹 。楷书二十八行,满行二十二字。铭文系记载汉粱、秦二州刺史羊祉重开褒 斜道的始末。 此铭书法超脱,和穆飞逸,为北魏碑志中的杰作。清康有为评论《石门 铭》书法艺术时,曾说:[飞悦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 颂》、《孔宙》等碑,皆夏、殷旧国,亦与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笼也 。] 此册[此]字完好无损,系滕县颜逢甲藏明拓本,拓工精良。现影印出版 ,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参考。
《历代碑帖法书选:爨宝子碑》又称《晋故振威将军太守爨宝子之墓》,碑刻署年为 太享四的岁在乙已 (即义熙元年,公元四*年)。正书,碑文十三行,每行三十字。下另题立碑人名十三行,每行四字。
《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简称《嵩高灵庙碑》, 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碑石在河南省登封县,碑 文记魏太武帝时道士寇谦之奏请 造嵩岳新庙的事。 碑额篆书八字: 中岳嵩高灵庙之碑 ,碑阳二十三 行,行五十字,碑阴七行,碑文中间剥泐较多,字迹 模糊。传世旧拓,以 行 太极剖判 的 剖 字 不损本为佳。书体跌宕峻逸,古拙而多奇趣。保留了 魏晋以来隶书风格,隶法森然,波磔犹存,但结构自 由,无拘无束,又含有楷书特点,是隶书向楷书转化 过程中的典型作品,故为世人所重。 本次影印出版黑白字帖,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 参考。
陕西省汉中市以北的褒谷是古代摩崖石刻的荟萃之地。数以百计石刻,分布在褒谷石门内外,其中以汉、魏为主体的十三种摩崖石刻最为著名,称《石门十三品》。《宋山河堰落成记》为其中一品。《金石萃编》载: 摩崖高七尺四寸八分,广一丈九尺八寸四分,共十六行,行九字,每字径六寸许,隶书。 此摩崖现已移藏汉中市博物馆。 《宋山河堰落成记》刻于绍熙五年(公元一一九四年),据传清嘉庆间 绍熙 二字被石匠取石不慎损毁。刻石所述内容为绍熙四年夏水患,官府百姓集资修堰,特铭功为纪。刻石未注明撰书者姓名,但据其书迹,推测为晏袤所书。晏袤是南宋绍熙年间的南郑县令,性嗜古,尤工隶书。 《宋山河堰落成记》堪为宋代隶书中的佳品。字的结体在宽博平稳中追求变化,有些字上部取平直,下部圆转,参差错落,在方正与舒展的和谐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钱界集币活动出现新的势头,集币爱好者、研究者愈来愈多,因而一本普及并关注提高的古钱辞书,理应面世。在此大势下,朱活先生将早年在《文物》杂志连载刊出的关于历代钱币的辞书内容略加增补,以《古钱小辞典》由文物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发行,之后又经三次重印,此次为第四次重印。这本辞书的内容,以我国先秦至清末的历代钱币(包括纸币)为主体,兼录流传到我国的邻邦古钱(如朝鲜、琉球、越南古钱币)。同时,附有《古钱名词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