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地名众多,许多地名穿越千年流传至今,在潜意识中影响、塑造着当今的中国人。通过地名,过去与现在、先人与今人相互交汇,形成中华文化的滔滔洪流。 地名,不只是地理学符号,更是古人与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历史社会深度交流后留下的人文印记。地名所承载的内涵是中华大地上一笔宝贵的遗产。本书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探究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蕴、文化根脉,清晰梳理了中国地名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浓墨重彩地记载下一种让国人潜移默化沉浸其中的中国精神。
本书上起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下讫公元280年三国归晋,以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串连起近百年的三国历史,涉及几十个影响深远的战争、战役和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地理讲述三国历史故事,并随文编绘了88幅全彩历史地图,全方位直观展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北平历史地理》中含54 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书中以四色印刷方式呈现。
陇关道,陕西关中西越陇山以达甘肃陇东的千年古道,因汉置陇关于陇山而得名。由汉而唐,无数出塞的商旅、戍边的士卒,以至取经的和尚、联姻的公主,皆走此道西去,西去他们未卜的前途。 十余年间,作者亦步亦趋他们的足迹,数次行走陇关道,往返边塞与田原。陇山依旧,陇山左右的百姓依旧劳作生息,久远的汉唐却成追忆,甚至孑遗的明清也渐消失。作者愿其得存于世,于是游历山川之余,寻访碑碣简籍,钩沉前尘旧事,西安的金胜寺、扶风的城隍庙、陇县的开元塔、天水的周公祠、陇西的威远楼、临洮的哥舒碑,以及那里或有或无的故人。 他们同付作者笔墨,他们共存作者此书, 以志岁月云 。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 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在20多年田野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茶马古道的定义、历史缘由、线路、运载主体、区域间综合环境调适和资源互补、城镇与人口流动、文化传播交流和精神价值、意义等进行了清晰深入的探究,试图说明,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文化带有着历史和空间的持久联系,它们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早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自然而然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茶马古道》以交互流动往来的 交通线 , 通道 或 走廊 来动态地、整体地贯穿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文化带这一区域,多方面、多角度地解读茶马古道,并将人文精神贯注其间,以熔铸对茶马古道的人文和审美理解,将学识与阅历、感情合翼,并以生动的文笔畅述,令人耳目心境一新。
随着人类认知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不断得到人们的普遍认识。在今天,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地理学的帮助下,人们能够更好地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人与地球的和谐相处。近年来,大众对地学知识关注度有升温的迹象,鸟瞰山西,像是飘落在大地上一片南北走向的菱形树叶,山脉纵横,河流相依。表里山河是她最真实的写照!本书以地理单元为中心,从数十亿年前地壳惊天动地的变动讲起,山西大地历经多次海进海退、造山运动,造就了独立而封闭的表里山河之地形地貌。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是要探索并解释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迁、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社会人文空间衍变的复杂过程。它将人的能力(理性的与感性的)与大地紧密结合起来,并展示人类历史行为的空间维度,这是观察世界的特殊视角,是理解历史的必要路径,这种视角与路径是不可替代的。 历史地理学作为学科的形成,是人类智识发展的必然成果。它以生存世界的丰富性为前提,揭示其间隐含的错综关系;它以人类的本质为旨要,论证文明的多维特征;它以理性反思为基础,为前瞻提供智慧。历史地理学所关注与叙述的知识类型、人文理念、地方习俗,乃是构成当下社会生活的重要元素,所以历史地理学离每个人都不远。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地理学的性质》在欧美地理学界是一本经典性方法论著作,从1939年问世以来,盛誉始终不衰。它对地理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及其方法,西方近代地理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发展和演变,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地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等等方面,都作了系统、细致、深刻的论述,是研究地理学的的著作。
中国历朝历代疆域有多大 政区界限为何犬牙交错 为何汉唐定都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 人口为何多次大起大落 400多个民族,为何如今只有56个 黄河改道如何改变中国历史 潮平岸阔的长江为何被称为天堑 万里长城为何千年不倒 运河何以成为王朝兴衰的生命线 丝路为何是中西文化交流主动脉
简明流畅、情趣盎然的笔法,为读者解析有趣的文化地理现象,带领读者打开 地理思维 ,体验将历史、天文、军事、社会现象、知人察事等与地理相连的乐趣。 地理学这门学问,除了知识性这一面,还有眼光头脑的一面,就是常说的思想方法。懂地理的人,有一种 地理头脑 ,看问题有地形、地利、空间的一套思维框架,谈出来的东西都能落在实处
《中朝日越四国历史纪年表》是一部内容精详,用途广泛,又非常便干查检的工具书。该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尽,编排细致,尤其是包罗中、日、朝、越四国及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纪年,是一部既新颖又实用的工具书。此次修订,增加了近年来作者的*研究成果,修改了初版中个别讹误,对以往的众多历史年表取长补短,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历史工具书。
黄河从哪里起源,流经哪些地方,对各地产生了何种影响,留下了什么样的文化 这些才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应该熟知的黄河的真实样貌。本书稿面对大众读者,以黄河一路奔腾到海为轴线,探源溯流,娓娓讲述黄河流经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故事。书中穿插多幅高清图片,图文并茂,设计精美,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可以让读者轻松获取与黄河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作为一个英文词组的 Historical Geography ,至少在18世纪就已经出现在欧洲国家。其研究对象大致经历了从神圣地理学、古典文明地理学、地理史,到古典地理文献、古旧地图,再到现代区域历史地理的转变过程。作为西方历史地理学研究的 重镇 之一,剑桥大学地理系为历史地理学的长期发展和科学转型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书以剑桥大学地理系的学科建构、日常教学、学术研究与传播过程为中心,详细论述了 19 世纪晚期以来西方历史地理学的一些变化和特点。透过本书,读者可以感受到剑桥历史地理学的独特发展魅力,看到学者们为推广和深入研究历史地理学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剑桥大学在世界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马帮是一种民间运输团体,是20世纪90年代前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基础又与茶马古道沿途边远山区淳朴无欺的多民族民风、民俗、民规,以及神秘的古老传说、宗教信仰等多元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使马帮及马帮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别具一格。该书主要讲述了奔波在茶马古道上的这帮特殊人群,在路途上和他们的人生中发生的那些不为人知的马帮故事。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
W.G.霍斯金斯的《英格兰景观的形成》一书,开创性地考察了英格兰景观的古今之变,成为景观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在地方史、英国史及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影响深远,自1955年出版后不断再版。该书通过大量的原始资料,辅以田野考察报告及时人记述,系统地梳理了从公元前2500年到20世纪中期英格兰景观的变化历程,勾勒出了景观形成的清晰线索,说明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进的作用。在书中,霍斯金斯表明了自己对前工业时代英格兰如画景观的追忆与缅怀,以及对其现代景观的反思与批评。该书用大量的图像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本书作者是法国近代知名地理学家,从本书可以看到他的理论体系,他对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方法的阐述与探讨,以及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人文地理学家所关心和研究的各种问题。 此书的各篇论文写成于四十年代以前。现在世界政治地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殖民地都已经挣脱镣铐,获得独立。德芒戎生活的年代,是法国向外扩张殖民的年代,这影响到他对一些问题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表述。
《中国历史地理论集》主要收录了侯仁之从事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研究的代表作,同时收录多篇追溯求学经历的文章,展现一代学人的思想与风采。侯仁之的学术工作一方面与国内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一方面又与国际的学术前缘相接轨,《中国历史地理论集》的出版力求突出侯仁之作为研究者和文化交流使者的双重身份。收录的大部分中英文稿均为侯仁之撰写,其中有几篇为首次发表。
本书是童书业先生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论著论文结集,共分三部分:*部分是《中国疆域沿革略》,为童书业据张芝联、方德修两先生在光华大学听他讲课时所作笔记整理而成的通论性著作;第二部分是中国古代地理论集,为童书业关于中国古代地理考证研究的论文集合;第三部分是附录,为童书业在其曾任编委的《禹贡》半月刊上发表的序言、通讯等与历史地理研究相关的文章。
这是一部收集回忆瞬间的作品,一位资深记者用镜头将过去50年间的城市街景与居民生活一一记录。在那个照相金贵而稀缺的年代,这些画面不仅是这位记者的人生旅程,更是这座城市、几代人的征途写照,定格了一段精彩跌宕的时代变迁与民生大事。 经历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也许会追忆旧日时光;新生于繁华新世纪的人们,也许想了解父辈的光辉岁月。厘清我们来时的道路,才会更珍惜现在,更坚定未来的方向。 七十年代匆忙的晨光、扬尘的集市、挑水的担子、漏雨的屋顶;八十年代的广场、新楼、市场与老街;九十年代拆毁的旧屋,最后的手艺铺子,老虎灶与洋快餐;千禧年按下了加速键,热闹的商品经济、人口流动与新兴潮流。年华流转不自知,时光容易把人抛,我们所处的世界发生了太多变化,需要在某一刻驻足,将这些时代与人的记忆细细
这本论文集的文章多数是围绕汉唐长安城的地理尤其是水陆交通等问题作探讨,除了关涉城坊的已见《隋唐两京丛考》外,还旁及唐以后西安城和其他交通要道,对重要文献如《水经注》等也有所考订,初版面世后为研究历史地理以及研治隋唐史者所欢迎。是一部以考证见长的优秀论文集。 辛德勇的成就突出表现在考证,这也是内行人的共识。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他的考证文章所以写得好,真能解决问题,主要在于他对文献的娴熟,因而考证起来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本书从阐释文化空间入手,论述文化空间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范畴和形式,又起到强化、重塑英国人的民族自豪和工业社会的精神体系,文化空间发展与国家认同是一个互动的建构过程。 具体说来,本书研究了两个典型个案。首先是有形文化空间大英博物馆。英帝国的强盛将大英博物馆推向新纪元,馆藏规模得到极大扩充。丰富的藏品改变着人们的感受和体验,也改变着民众的思维方式,使得英国人不自觉地形塑自我。大英博物馆成为英国实力的体现,是一种社会空间、权力空间以及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空间,是混合着人们无尽的想象和自豪的综合体。 其次,英国邮政是所有的公共服务机构中与大众关系为密切的机构,也是一种无形的文化空间。随着邮政改革,信息交流的范围空前扩大,对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通过邮政网络达成了对社
本书首先考察肇始于古代,直至20世纪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的西方环境史的历程。环境史源自两个学派:法国年鉴学派和美国边疆史研究学派。前者关注长时段的研究以及自然界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制约,后者强调近代资本主义对自然界的不断改造。第二章相应地介绍中国环境史自帝国时期以来到近代的逐渐兴起。第三章考量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使用的不同尺度,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地方、区域以及全球的范围的观念来彼此相联。第四章梳理了把环境史与科学研究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诸多创见。
1845年,大英帝国如日中天,也是风帆战舰最为辉煌的时代。59岁的约翰 富兰克林爵士率领幽冥号和恐怖号以及129人的队伍前往北极探索西北航道。这支装备精良、人员配置极高的皇家探险队却诡异地消失在了茫茫冰海。无数人,无数支探险队,无数次的搜寻都没有找到这两艘船。直到170年后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 本书最大程度还原了西北航道探险历史过程。作者以可靠史料的重组,讲述了西北航道探险的历史过程,再现了在北极荒原上探险队队员的生活状况及其悲惨结局,并分析了导致悲剧的各种可能性。本书内含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包括航海图、绘画、打捞上来的船员遗物等。
地理学博大精深,如大海浩瀚。地理学认知人地关系,直指生存与发展的紧迫问题。地理学伴随你我,乃 修身 要义。本书通过作者对地理学性质的认识、对地理学同人成果的评介、对导师和几位地理学泰斗的感怀、对自己成长至关重要的地理学平台的颂扬,以及作者本人的 恋地情结 和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的感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地理学如何探究天人之际、谋求经世致用,也彰显了当代公民地理素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