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 走 出来的国际商贸通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壮观、文化*神秘的古老驿道。本书是一部全景再现茶马古道(川藏线)历史风貌的非虚构文集。作为资深记者和旅游作家,李贵平通过田野考察、人物采访和文献研读,将马帮、背夫、驿镇、互市、客栈、建筑、驮畜、民谣、情爱、土司、自卫、古战场、护茶之战等 珍珠 串联起来,构成斑斓的历史人文画卷。作品集故事性、史料性、思想性为一体,平静的叙述中如深穴岩浆般蓄存强大张力,又呈现清晰的地理元素 该书也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茶马古道旅游路书。
从北极到南极,何时开始出现人类的脚印? 这些探险家为何萌生了征服极地的念头? 他们做了怎样的准备,又付出何种代价,去寻找心中的海上航道? 通往极地荒原的路途,危机四伏;踏上极地征程的勇士,命途未卜 这部《极地探险简史》带领我们走进冰雪覆盖的世界,回顾五百年来的探险故事。告诉我们,是哪位英勇无畏的探险家力排众议,第一个抵达北极点?又是哪位航海家赴险如夷,克服重重阻碍征服南极点?时至今日,一代又一代探险家们前赴后继,探索极寒之地,丰富并改写着人类对地球母亲的认知。 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展开,寒气扑面而来,让我们冒着凛冽的暴风雪,跟随探险船队穿越极海,乘坐狗拉雪橇征服极点,在雪海冰山间,破解两极未知地带的神秘代码。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本書為錢賓四先生考論古代歷史地理長短論文之彙集。先生之考地,*先考楚辭地名,遠在民國十一年,尚在其始撰先秦儲子繫年前一年。及際阵成書,續為此業,成闹初地理考,時為民幗十九年。此後續有撰述。*後一種為史記地名考,則完成在二十九年。嗣後以國事日非,先生治學別有關注,於此一領域遂未再有專著。 一九八一。年,先生年八十七,乃將史記地名考以外各文彙编為本書;翌年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本書為錢賓四先生考論古代歷史地理長短論文之彙集。先生之考地,*先考楚辭地名,遠在民國十一年,尚在其始撰先秦儲子繫年前一年。及際阵成書,續為此業,成闹初地理考,時為民幗十九年。此後續有撰述。*後一種為史記地名考,則完成在二十九年。嗣後以國事日非,先生治學別有關注,於此一領域遂未再有專著。 一九八一。年,先生年八十七,乃將史記地名考以外各文彙编為本書;翌年
庐山是我国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名山,在众多历史文化名山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其开发历史久远,文化蕴积深厚。明清以来,庐山开发范式的转换,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由盛转衰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大变局中呈现的。在此过程中,庐山从一座传统文化名山转变为驰名中外的避暑旅游胜地,并由此划定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青年学术丛书·历史:渐进与跨越·明清以来庐山开发研究(J)》以明清以来的庐山开发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庐山由传统渐进式的山地开发到近现代跨越式的避暑地开发,并逐渐走向城市化的漫长历程,对考察我国文化名山开发史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由鲍俊林所*的《15-20世纪江苏海岸盐作地理与人地关系变迁/复旦博学文库》一书分为12个章节,围绕明清时期江苏海岸盐作活动时空分布变化,探索海岸自然过程、社会经济过程与政治过程的互动关系,刻画明清江苏海岸人地系统构成要素运动基本规律、内部迁移变化与区域特征,总结历史时期海岸人地关系变迁。通过历史文献与现代模拟结合、多学科多要素综合研究,是本文的主要特点,并主要依据明清多部盐法文献、官私*述,以及古地图、各类方志等资料。
一提到我国的行政区划,即政区,大家自然会想到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幅员广袤的大国所划分的三十二个省级政我、三百多个地级政区及两千多个县级政区。然而,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些问题,那就是,我国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路程,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些行政区划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这样一种规模,它们各自的区域又是怎样形成的……那么就请翻开这本书,随着作者那纵横古今、神驰海内的视野,深入浅出、清晰流畅的文笔,去做一次漫步吧,相信答案自会从中逐一凸显。 本丛书所指的制度是广义的,即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关系国计民生的由政府或政治势力制订并执行的制度,也包括那些约定俗成、在民间起着实际作用的规范和习俗;不仅包括制度的成文的书面内容和官方理论上的解释,也包括不成文
西南地区自古民族众多,区域特征明显,其民族地理格局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历程。张勇著的《历史时期西南区域民族地理观研究》全面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西南区域民族地理观的产生背景、内容、特点及变化,并探讨其发展演变规律。本书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是部系统论述民族地理观的著作。
该文旨在通过对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历史地理若干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而使人们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重新认识和评价西安城在这一时期为西北重镇的特殊地位.全文共分七部分.部分探讨了明清时期西安城水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二部分通过分析郡王府、镇国将军府等的相关问题论证明清时期西安在西北地区作为政治重镇的特殊地位.第三部分通过研究清代西安城内的城中之城--满城与南城来论证这一时期西安作为西北军事重镇的特殊地位.第四部分通过研究明清时期西安城内的教育设施--书院、学校及贡院的相关问题,以论述这一时期西安城作西北文化重镇的城市特征.第五部分探讨了明清两代西安城内官署的分布与变迁.第六部分通过对明清时期西安城内市场和商人会馆的分布与变迁的研究,论述了西安作为五方杂处,商贾云集的西北经济重镇的重要地位.第七
本书展示的是一部立体的江南名镇南浔在近现代的流变史,作者以晚清民国的大时代背景立题,将小历史的个案研究置于大历史的观察视角,作者提出的“南浔现象”的问题研究,彰显出一个历史学者的问题意识和深切的现实人文关怀。晚近时期的南浔,既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碰撞的缩影,更是早期资本主义市场化在中国的缩影,同时,它又以缩影的形式展现了江南市镇由传统向近现代曲水流觞式的转型演进历程。南浔在近代的历史命运,从长时段的空间范围和地方性知识角度提供了一种极具价值的解读范本和经济社会景观——南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