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继位的建文帝假传遗诏,削夺藩王兵权。朝廷连削周、齐二王后,天下藩王皆岌岌可危,身为藩王之首的燕王朱棣更成了建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为求自保,朱棣忍气吞声、装疯卖傻,欲使朝廷放弃削燕。但建文却不为所动,欲置亲叔于死地而后快。眼见大祸将至,朱棣在与朝廷政治博弈的同时,也开始暗中积蓄力量,又玩弄权术左右民心舆论,终在生死存亡之际绝地反击,起兵靖难。但面对坐拥天下的朝廷,仅有北平一隅之地的燕藩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的拍打下,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如何才能杀出一条生路,成为朱棣亟待破解的难题。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验得失。”中国历史的后一个王朝——清朝是由满洲人建立起来的。自太祖努尔哈赤始至宣统帝博仪共历经了十三朝十二帝,从1644年入关至1912年*成立,清帝退位,清朝统治全国达268年之久。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巩固大清江山不能光靠皇帝,也需要依赖皇帝的亲室们。 以爱新觉罗氏统治者为首的宗室亲王们,为大清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本书介绍的是大清朝显赫一时的十二位铁帽王:有辅助幼帝福临定鼎中原、权倾一时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有平定南京的豫通亲王多铎;有平定四川的肃武亲王豪格;有鞠躬尽瘁的怡贤亲王允祥;还有洋务处的总理大臣、首席军机恭忠亲王奕訢等等。他们有的是皇帝的长辈,有的是皇帝的兄弟,但他们都是爱新觉罗
《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是贾英华的代表作之一,真实地反映了溥仪由皇帝到公民的历史性转变。此书由溥仪胞弟溥杰亲笔题写书名并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的执笔人李文达分别作序,因成功地续补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而获中国图书金钥匙奖。此书重新出版前,作者对书中记述溥仪夫妻生活的一些内容据实作了客观修订,而且将这部书曾引发的轰动一时的著作权案的人民法院判决书作为附录,以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此书的写作曲折和艰辛。
历史的丰富,无法离开在场者的缺席,因此在场者既是传主眼里的他者,也注定是历史的见证人而为历史保留了一份更加客观真实的叙述。作为溥仪成为共和国公民前的侍从,李国雄老人的大半生都是在随侍溥仪“ 主子”的生活中度过的。在溥仪新生为公民前,这位历史老人亲历了辛亥革命后逊帝在紫禁城“小朝廷”、天津做“寓公”、附逆日寇成为伪满“ 康德皇帝”……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几乎就是溥仪前半生的历史见证者。 因此,他的叙述为读者留下了一段十分难得的口述史。此次再版就是根据王庆祥先生当年采访李国雄老人整理而成的稿本。
曹操称得上是一个集“大才子+政治家+阴谋家”于一身的人物。他文采,充分体现在他那赫赫有名的四字诗文中。他还孕育了一个天才的后代群体,如曹植、曹丕、曹冲等,个个都是文坛的精英,曹氏父子也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风骨。当然,他还是历史上空前的权奸,能够随意驾驭帝王。他逝世后所遗留于世间的七十二疑冢,也确实体现出他不愧为一个天才的阴谋家。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富有风情的男人,上演了与落魄才女蔡文姬之间的爱情故事。总之,他是一个浑身充满神秘气质、有故事的男人。
《墓前墓后说曹操》内容简介:一座曹操墓的出土,一场有关真假的争论,使得2009年末变得异常热闹。从未远离人们视野的曹操,与其有关的一切再次卷土重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这次的曹操墓事件,不像是一次考古发掘,更像是一场娱乐秀,各界人士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唇枪舌战。煞是热闹。 事到如今。有人说曹操墓似乎不再是个考古话题,有人甚至说连一个文化话题都不是,一项本来正常的考古成果何以引发如此强烈的质疑?现代人似乎正在用行动,再次演绎着三国,真可谓“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历史又从头。”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史称明太祖。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出身微贱的皇帝,也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活泼的文笔,将朱元璋从农民起义的领袖到封建帝王的一生作了全面阐述。作者试图通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使读者领悟一个历史人物的升降沉浮,并了解有明一代初期的历史。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活泼的文笔,将朱元璋从农民起义的领袖到封建帝王的一生作了全面阐述。作者试图通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使读者领悟一个历史人物的升降沉浮,并了解有明一代初期的历史。 本书是关于朱元璋传记中影响*的一部,经过作者四次的修改终成此书,文笔生动形象,而又不乏翔实的史料依据,对朱元璋从一名农民起义领袖当上君主的历程进行了讲述,对于研究明史以及
咸丰帝当政的年代,1850一1861年,正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年代。 太平天国兴起,捻军、天地会的反叛遍及南北,湘军由此而起,厘金随之而生;英国与法国组织联军,再次入侵中国,俄国趁火打劫,美国充当帮凶,新的条约一一签订;中国后来的许多变局,实肇始于斯。历史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咸丰帝,竭尽心思,却无力回天,自叹且自弃。 本书展开了那段历史岁月,引领读者阅读其中的种种情事,曲折幽深。作者描写了历史群像:杜受田、曾国藩、叶名琛、肃顺、恭亲王、那拉氏(慈禧),决定国运的重要人物,栩栩如生。 一部传记,一段历史,一种人生与家国的思绪。 茅海建教授写的这本通俗性历史研究著作,其通俗性不亚于读一部历史小说,其学术性更不亚于他的其他历史学专著。但是,虽然他内心的目的是想写一部“既有品味而又好看的学术著作
慈禧太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 她生于1835年,逝于l908年,活了74岁,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立过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和宣统帝溥仪三个小皇帝。在同治、光绪两朝,她曾三次垂帘听政。次垂帘是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十二年(1873),计13年;第二次垂帘是同治十三年(1875)至光绪十五年(1889),计15年;第三次垂帘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计10年。慈禧在位的48年中,有38年是在垂帘听政。另外的10年虽然还政于光绪,但仍然隐控朝政,重大问题的决策,仍要由她作出,实际是不垂帘的垂帘。 事实上,慈禧统治中国几达半个世纪。 慈禧太后所遇到的是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她所处的时代正是列强环伺、威逼蚕食中国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走向世界的时代;她所经历的晚清社会,几乎相当于整个中国近
清朝的雍正皇帝是一位有争议的君主。从他登基当上皇帝之后,对他不利的流言即不断地发生。直到今天,不少人还认为他是一个凶残的暴君、喜怒不定的独裁者、冷血的杀人王。他又喜爱祥瑞,偏好神仙,大高密摺,残杀政敌,简直一无是处。但近年对雍正皇帝作过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则认为,可靠的史料可以证明雍正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坏,相反还有很多胜过中国历代帝王的地方:他的学养与禀赋是很多出众的,信念与作风更是帝王中少见的;他的性格是鲜明的,在政治事功上成就是肯定的,如实行耗羡归人,建立养廉制度,推行摊丁入亩,割除赋民阶级,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八旗事务,加强保甲制度,强化宗族关系等方面,是应该有正面的评价的。 以往人们对雍正的看法,多少与他的继统问题有关。本书依据可信的历史材料剖析雍正的性格、为人与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