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粟裕以省立师范学生身份投笔从戎,加入北伐军的叶挺铁军,开始其传奇军事生涯,在专门训练军官的铁军教导团中接受系统而严格的军事教育和训练,成为红军中有名的神枪手。南昌起义中,粟裕被任命为起义军前敌委员会警卫队班长,负责周恩来、贺龙和刘伯承等起义领导人和前敌委员会的安全警卫工作,同时负责策应朱德领导的南昌军官教导团的起义。跟随朱德上井冈山后,粟裕虚心学习毛泽东和朱德的军事思想、经验和理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1928年七溪岭战役中,粟裕带领三人小队俘虏上百名敌军,朱德夸赞粟裕是青年战术家,是未来革命的接班人。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指挥的黄桥战役为华中抗战打开了局面。1942年石港之战,粟裕指挥 老虎团 创造出了以零伤亡痛歼日寇600余人的战争奇迹。1944年车桥战役全歼日伪军千余人,自己仅伤亡
张学良, 20 世纪中华民族富有传奇色彩和浪漫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是曾经拥有四省地盘和数十万雄兵的第二代 东北王 ,他是二三十年代中国政局的焦点和中心人物。他与杨虎城将军联合发动西安事变,有力地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也改写了中国现代史进程。 张学良 1920 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 皇姑屯事件 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 东北易帜 ,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 1990 年恢复人身自由, 1995 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2001 年 10 月 14 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 101 岁。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 ,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
陈立夫是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在100年的漫长生涯中,大体上以50岁为界,正好可以分前后两个50年。 前50年,他因为与蒋介石的家世渊源,受到重用,平步青云,与兄长陈果夫一起成为老牌国民党的掌门人,在政界呼风唤雨,权势熏天。历来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作为政治人物的陈立夫,其具体的功过是非,还有待历史学家的进一步研究探讨。 后50年,陈立夫脱离政界,定居美国19年,自谋生计,自食其力。与此同时,潜心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著述数十种,成为著作等身的一家。他的文化观及其对某些具体问题的闸述,容或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有几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他对中华文化十分挚爱,殷切期盼中华文化复兴。第二、陈立夫在美国前后生活了21年,他对资本和商人统治这个世界感到忧心如焚。陈立夫呼吁人类从中国
张治中: 我于一九四九年冬开始写回忆录,是想把过去六十年一本大账清理一下,作为自我检查,好为进入新社会为人做事的体验参证。这篇回忆录是个人自述性质,只是把我亲自接触的事实写下来,其他非我亲自接触的事情,虽偶尔顺带一笔,亦极简略。 我写这篇东西,严格地要求真实。不夸张,不掩饰,更不愿稍犯自我吹嘘之嫌。我生平自律,绝不说假话;且过去已有六十年岁月在混乱、苦闷、黑暗环境中度过,错误丛生,遍体创伤,何有自我吹嘘的余地。 为求真切地表达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对每一问题的叙述,是就当时的立场和观点写的。当然,我在解放前根本说不上以无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只是有一事,就写这一事,至于对这一事的写法在我思想认识上是否正确,也未计及。
《纳尔逊传》的写作保证了本研究的完整性;再次,从纳尔逊身上可以看到隐藏在海军内部的巨大潜力。才智与机遇共同作用,使纳尔逊成为大英帝国海军力量的代表。在当时的150年间,英国海军的影响和力量越来越强大,出现了众多为人们所熟知的人物,然而,在那段历史结束前,纳尔逊出现了,他击败150年中所有英雄人物,登上了荣誉的峰。纳尔逊不仅代表他一个人,更显示出他所处时代的力量,他是时代的领军人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辑录了1955年至1964年期间授衔的元帅和将军的简历及照片。 全书分卷出版。元帅、大将按当时公布的名单序列。其他按上将、中将、少将依次排序,同一军衔内以姓氏笔画为序。1955年至1964年授衔、晋升的将军,在1988年(含)以后授衔高于此前的,均在文中介绍,不在名录顺序排列中体现。 收录在卷的有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和177位中奖。1360名少将分别收入在第二卷和第三卷。其中个别人物后来走向了反面,为着如实反映历史,完整地保存史料,依然收录在本书中。 2005年8月前,凡能收集到本书所需史料都已补充书内。由于人物所在单位多、变化大,仍有少数人物资料难以收集全,我们将继续收集资料,以便进一步修订。
周骏鸣是新四军著名将领,中共七大正式代表。参加过北伐战争、宁都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团团长、中共鄂豫边特委、豫南特委军事部部长、新四军二师参谋长、新二师师长、第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华东军区第二书记、水利部副部长、林业部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1959年因反对浮夸风受到错误批判,撤销原职,调离北京。后得到彻底平反,任河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周东延主编的《百年征程(新四军著名将领周骏鸣)》中记述了周骏鸣曾参加过的著名战役和他的坎坷人生经历。收录了亲友追忆、战友忆史、历史文献等文章,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黄旭初是桂系文武兼备重要将领,他在回忆录中以亲历者视角记述了李宗仁、白崇禧与蒋介石的恩怨离合。黄旭初的回忆录,资料主要取自他的日记,从1931年至1975年四十余年间,他都写有日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有黄旭初的日记和信札,是珍贵的国家二级文物。黄旭初回忆的事件,都有具体的时间和路线,所记述的战役也极为详细。这是黄旭初回忆录不同于一般回忆录的珍贵之处,对于民国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民国那些事儿:军阀混战的闹剧》精选了民国叱咤风云的十五位军阀,他们大多出身草莽,却在民国版图上驰骋纵横,各领风骚三五年,制造了一段段离乱,一桩桩神话,一个个传奇。
本书为蔡锷的年谱长编性之作。在体例上虽也依年月日纪事,但又异于一般年谱著作。首先,辑录文献不限于蔡锷本人,而力所能及地兼顾了与其史事有关的同代人之作。其次,为便于读者了解局部事件的始末,以及其他互为联系的问题,采用了专题性的时、空相结合的集中反映方式。再次,为免内容失真,所辑文献一律原文照录,并不采用由编著者以现代语言转述的通常做法。至于蔡锷史事,则对包括本书编著者成果在内的以往研究,不论史实性的研判,还是观点的阐释,均从事实出发,提出不少新见,作为后人研究的参考。此外,还新增了一批未刊档案和报刊文献,为人们继续深入了解和研究蔡锷,提供了新的视野和途径。
本书是近20年来关于罗伯特 E.李的部重要传记,向读者再现了美国历伟大、代表性的将领之一。罗伯特 李虽然不赞成奴隶制,也不赞成脱离联邦,但因为不忍心向自己的孩子、邻居和心爱的弗吉尼亚 挥剑 ,而选择为南方出战。本书全面记录了李将军在南北战争期间的军旅生涯,披露了战场上的更多细节,分析了他为战争而制定的战略,以及终失败的原因。如作者迈克尔 科达所说,李将军的自尊、勇气、领导才能和谦逊的性格让他成为 败战名将 。
今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是新亭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王新亭回忆录》再版,与大家见面了。当年,新亭在撰写回忆录时,是非常认真的。对口述记录稿一遍遍修改,亲自审定每一个章节,凡属重要的历史事实都要反复核对、查阅,确保准确无误。他一生谦虚谨慎、严于律己,从不争功诿过。在最后定稿时,他把涉及表扬个人的多处段落都删掉了。这次再版,我们根据他生前最后审定过的原稿,做了一些修订和补充;并增加了十二幅他指挥过的重要战役战斗的作战略图,以使新版回忆录能够更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他的一生。
谨以此书献给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北伐战争胜利80周年。本书在这里给你讲的是一个人的故事,一个曾在“北伐”与“抗日”中叱咤风云的英雄的故事。他的名字,也许你很陌生,但他亲历过的大事、结识过的人物你一定熟悉。他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孙中山身边忠诚的警卫营营长;他随蒋介石两次东征陈炯明,曾赤着膀子在枪林弹雨里,救过老蒋一命;他在1926年的北伐战争中所向披靡,攻克汀泗桥,血战贺胜桥,打得北洋军阀闻风丧胆。由于教科书的“误会”,不少人只知道叶挺的独立团被誉为“铁军”,殊不知叶挺独立团只是他的部属,真正的北伐“铁军”应该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真正的“铁军”将领,就是这位担任四军十二师师长、四军军长的张发奎。本书作者以生动的笔触翔实地记录了这位“铁军”军长的人生经历,描述了这位抗日名将的光辉事迹!
《刘华清回忆录》共21章,约52万字,附有68幅珍贵的历史图片,时间跨度长达70余年。全书言简意赅,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内容翔实又重点突出,以切身的经历和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其中对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详尽叙述,给党史、军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史料和佐证,对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教育启迪后人,对汲取我军建设和发展的经验,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