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这是雷锋时代流传的一句话。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送迷路的老人回家、给丢了车票的大嫂补买车票、把节约下来的津贴寄给灾区、过年过节到车站去为旅客服务 这些琐碎的小事,却几乎浓缩了一个民族的全部美德。一次意外事故中,雷锋不幸因公殉职,他二十二岁年轻的生命却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得到了永生。
《名将谱 改变历史的人》内容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上课学习和课后知识的加强和扩展都十分有帮助。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高晓星*的《中华雄鹰(高志航)》用生动的笔触 、客观的视角记录了中华空军抗日名将高志航的一生 ,从孩提时代立志报国,到远渡重洋苦修飞行技术, *后投入到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并以身殉国。全 书史料详实,细节丰富,以英雄的人生经历为线索, 展现了当时中国青年的抗日豪情和中华民族抵御外侮 的坚定决心。
《南天一柱唐继尧》为《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丛书》之一。唐继尧,1883年出生于云南会泽县的一个书香家庭,15岁中秀才,后留学日本,自1909年回国后,他历经重九起义、护国运动、靖国护法……至1927年病逝,他在中国的军、政舞台上仅仅闪耀了18年,这18年中他从一个普通军官成长为云南军政要员,他的一生与云南及至中国的近现代历史紧密相连,该书以通俗、简洁的笔法和文字记述了唐继尧精彩、辉煌的一生,并由此折射出云南近现代历史的风烟。
本书作者张汉林深入生活、走进历史,采访了众多知情老人和烈士生前战友、子女亲属,查阅了大量原始档案、报刊和研究介绍烈士的文章、书籍,并到烈士的家乡上海青浦区练塘镇、当年在同济大学读书及工作过的地方寻访旧迹、印记,搜集了有关烈士的各方面资料,包括与烈士交往的名人回忆录、自传、传记、书信、诗词及纪念文章,发掘了大量尘封多年的手珍贵资料,传记中许多新鲜史实都是首次公开披露。 如北伐时期,方强到南昌迎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到武昌参加武汉三镇光复庆祝大会,抗战时期从贵阳秘密接送周恩来的父亲和邓颖超的母亲到重庆等情况;还有从昆山撤退时他写给妻子的信及他不允许孩子买零食、从来不穿皮鞋等细节。作者在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反映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运用文学手法描写人物、事件和环境,有血有肉,情景
潘振武将军(1908年4月26日~1988年9月22日)1926年投身大革命,成为北伐一兵。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6年曾任广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潘振武将军1959年赴前苏联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武官。1963年回国后曾任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总参外事局局长、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等职。 潘振武将军曾是党的“七大”代表,本文摘取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部分事迹和功绩,以飨读者。 临危受命 红一军团骑兵团团长刘云彪调往红军大学学习之后,为加强这个团的领导,1936年6月军团首长决定调潘振武担任该团的团长兼政委职务。 国共联合的形势,使一些老红军、工农同志想不通。过去蒋介石是我们的敌人
一个曾经卷入大革命洪流的热血书生;一个为确立国民党统治而奋力效命的黄埔军人;一个舍身忘死抵御外侮的抗日功臣;一个为蒋介石冲锋陷阵而兵败身亡的内战先锋。张灵甫,原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师长,当年风靡全国的战争大片《南征北战》、《红日》中家喻户晓的那位风流倜傥而又骄矜顽固的反面军官,究竟拥有怎样的人生轨迹?…… 本书作者以史家客观理性的视角,通过翔实谨严的史料考证,描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张灵甫……
在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南进之际,李宗仁终于登上梦寐以求的“总统”宝座。但蒋介石人退心不退,人闲心不闲,致使“李代总统”形同傀儡。在“代总统”任上,国民政府由南京到广州,由广州到重庆,由重庆到成都,由成都到台北,他只能受制于人,无所作为。他与共产党倡和,也只是为了赢得时间,稳定局势,争取美援,策划“南北朝”,最后落得鸡飞蛋打,即使昙花之梦亦难圆。 与蒋介石斗法,他偏安一方,勾留桂林,联粤抗蒋,避走云南,最后只得远飞美国,浮萍他乡。他既不劝进,也不让位,终于身处异邦,摆脱不了被“罢免”的命运。把他的政治命运和垂死的政权捆绑在一起,包括他的新桂系集团最终都成为蒋家王朝的牺牲品。
20世纪20年代,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聚集在一起,在以“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为宗旨的黄埔军校中学习。他们秉承孙中山先生“亲爱精诚”的校训,在平定商团叛乱、两次东征以及北伐等战斗中,冲锋陷阵,英勇奋战。黄埔军校所培养的军事政治人才后来很多成为国共两党的精英和名将,黄埔军校因而被誉为“中国将帅的摇篮”。 本书作者在翔实史料的基础上,为读者细致地描述了八年抗战中黄埔师生同学浴血奋战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他们为民族生存而战的命运人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一个蒙古族年轻人不愿当亡国奴,走出了草原。 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他是东北大学纠察队队长,坐过国民党的监狱; 为追寻蒙古族解放的路,他奔赴延安,成为中央社会部情报员策反蒙疆政府要员;他积极投身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创建了内蒙古卓索图盟骑兵纵队,挎枪剿匪,威震敌胆; 他是新中国开国将军,亲自见证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和发展历程;他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酷迫害,铮铮铁骨被人传颂。1978年他被选为继乌兰夫之后的内蒙古紫自治区第二任政府主席。 他就是孔飞,这本书就是关于他的一生。
周恩来总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一生勤恳、劳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就如邓小平同志总结的一样:“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的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十二小时,有时在十六小时以上,一生如此。” 本书辑录了回忆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的文章,共分6辑,主要作品包括:回忆在总理身边工作的日子、周总理的工作作风、崇高的人品 渊博的学问、言传身教 铭记心间、博大的胸怀 亲切的教诲、无限怀念周恩来总理、周恩来的万隆路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