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90年,孙立人将军91岁高寿时,在进加护病房前夕,对他此生所见的的一位大陆人士所行的《后的军礼》开篇,收录了冰心、孙新俊、孙敬婉、盛发绪、周良沛等两岸各方人士有关孙立人将军不同时期不同生活片断的三十多篇短文。
吴焕娇编著的《黄埔名将戴笠/黄埔风云榜》是黄埔风云榜系列之一,《黄埔名将戴笠/黄埔风云榜》讲述了:“苏杭才子”、“中国情报之王”、“军统大魔头”、“黄埔名将”、“忠义爱国义士”、“中国的盖世太保”、“中国的希姆莱”、“中国神秘人物”……生前与身后,加诸于戴笠身上的毁誉之词判若云泥。作为一位身份复杂的民国著名人物,虽死60余年,至今我们尚未能完全识得他的“庐山真面目”。作为近代史上有名的将军,他的士兵都隐而不现;他的情报系统强大得让美国人后悔没有听从他的劝告,否则,改写“珍珠港事件”不会是日本人,而是他。 作为蒋介石的一把“配剑”,他以“秉承领袖意志,体念领袖苦心”为荣。
辛亥革命发生,蒋介石积极响应,回国革命。护法运动、北伐东征,不遗余力,一心革命。1925年孙中山去世之后,论党内地位,论革命资历,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许崇智皆在蒋介石之上。谁知廖仲恺遇刺,联汪驱胡倒许,再迫汪出走,未及二年,蒋介石就顺利地成为了国家的领袖。中原大战,横扫南北,东北易帜,形式上完成了民国的统一。 他也是爱国的,只是在“攘外”与内战之间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说什么“攘外必先安内”,置国内矛盾于民族矛盾之上,面对日寇的入侵与屠戮,一度一味地丧师失地,百姓流离,终民怨沸腾,至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才不得不主张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一致抗日,在正面抗日战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
说辛亥革命不能不说孙中山,说孙中山不能不说陈其美。 说民国建立不能不说袁世凯,说袁世凯也不能不说陈其美。 说国民党历史不能不说蒋介石,说蒋介石又不能不说陈其美。 说辛亥英雄不能不说秋瑾、徐锡麟,说秋瑾、徐锡麟还是不能不说陈其美。 陈其美是孙中山的左右手,是袁世凯的死对头,是蒋介石的引路人,秋瑾、徐锡麟的老战友。 陈其美(1878—1916),字英士。浙江吴兴(今湖州)人。中国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当铺学徒出身。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到日本,入警监学校,并加入同盟会。1908年回上海,联络党人,并加入青帮成为大头目。1909年夏,拟策动浙江起义,因被告密未成。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公报》、《民声丛报》,宣传革命。1911年7月参加谭人凤、宋教仁等在上海成立的同盟会中部总会,被推为庶务部长。武昌起义后
本书讲述了一位有功于国家和民族的传奇式军人,被誉为“神秘人物”的爱国将领宁夏人韩练成的戎马一生。军事上,他成为蒋介石的参谋:与冯玉祥前往西安解围参加北伐战争,又在蒋冯阎中原大战中,救了蒋介石一命,成为蒋介石信任的侍从之一,与白崇禧交深厚;抗战期间,率部抗击日寇于昆仑关、桂林、雷州半岛等地并接收海南,曾与周恩来多次秘密会见促膝长谈;解放前在上海与董必武秘密会见,又陈毅将军不谋而合,莱芜战役里扭转华东局面,为解放战争立下奇功。政治上,解放前后他均为国家和民族命运奉献睿智,文革期间得到周恩来特别嘱咐保护,并依然坚持为部队、为士兵向中央进言,晚年多次拒绝复出。自评“隐退一生”。
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淡泊名利……滕代远留给后辈的是一笔弥足珍贵、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义无反顾的终身追求,也是——位红军战士宁折不弯、顶天立地的革命气节,更是一个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月赂一辈子的满腔热情。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翔实地追述刘伯承军事生涯的专著。1946年,作者李普作为中国人民第二野战军随军记者,曾随刘邓大军贴身采访两年,得以近距离观察、了解刘伯承在历次重大战役中表现出的卓越指挥才能。此书是他与夫人沈容历时七年,经多方采访、调查而写就的一部长达40万字的巨著。书中就刘伯承元帅的韬略和风格、计谋和品德,做了速写与片断式的生动描绘,是作者“致力于有根有据的事实”而写下的“记者笔墨”。冯亦代曾盛赞其“把刘帅写活了”,刘伯承家人更认为:“这是史记刘伯承好的书稿之一,是一部刘伯承传记的信史。” 《记刘帅》一书自1992年首印之后曾多次再版。今天再版此书,是为纪念即将到来的刘伯承诞辰120周年。
本书作者张汉林深入生活、走进历史,采访了众多知情老人和烈士生前战友、子女亲属,查阅了大量原始档案、报刊和研究介绍烈士的文章、书籍,并到烈士的家乡上海青浦区练塘镇、当年在同济大学读书及工作过的地方寻访旧迹、印记,搜集了有关烈士的各方面资料,包括与烈士交往的名人回忆录、自传、传记、书信、诗词及纪念文章,发掘了大量尘封多年的手珍贵资料,传记中许多新鲜史实都是首次公开披露。 如北伐时期,方强到南昌迎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到武昌参加武汉三镇光复庆祝大会,抗战时期从贵阳秘密接送周恩来的父亲和邓颖超的母亲到重庆等情况;还有从昆山撤退时他写给妻子的信及他不允许孩子买零食、从来不穿皮鞋等细节。作者在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反映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运用文学手法描写人物、事件和环境,有血有肉,情景
傅作义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在他主政绥远时,整顿金融,建设城乡,发展教育,使绥远被称为民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抗战时期,他坚持与共产党合作,转战长城内外。百灵庙战役的胜利,中共中央贺为"全国抗战之先声",五原大捷使他成为继蒋介石之后第二个青天白日勋章的获得者。 在解放战争后期,他作为华北“剿总”司令员,毅然率部起义,保护了举世闻名的古都北平,也参与创造了“绥远方式”的伟大胜利。毛泽东高度评价:和平解放北平,宜生功劳很大,人民永远不会忘掉你。
本书收录崇敬和怀念——回忆毛泽东同志;再忆毛泽东同志;毛泽东是真理的坚定探索者;毛泽东是真理的坚定探索者;我们怎样纪念毛泽东等内容。 本文记述了他们中一部分优秀者的奋斗和业绩,目的是要告诉我们的后来者,新中国来之不易,成长不易。还有许多可亲可敬的战友和同志,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未能将他们一一写出,实为一件憾事。然而,他们的精神风豸,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留在人民心中。只要我们继承先驱者们这种为祖国和人民利益不惕奋斗的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顺应历史潮流,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像毛泽东同志当年预言的那样,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陈毅同志戎马一生、战功卓著。他为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军政治工作制度的创建,为新中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提出过不少具有重要意义的军事理论原则,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作出了贡献。 陈毅同志曾多次在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刻身负重任,以百折不挠和实事求是、开拓前进的精神,卓有成效地开创工作的新局面,深得党和人民的信赖。 陈毅同志一生光明磊落,正气凛然。他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为修正错误、坚持真理而斗争。十年动乱时期,林彪、江青一伙倒行逆施,篡改历史,,妄图打倒一切,陈毅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坚决斗争。 陈毅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处处廉洁奉公。他把人民比作“重生亲父母”,时刻关
冯玉祥将军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可敬的民主斗士,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他对民族、对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历史早有定论。但他作为杰出的历史人物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的心。 冯将军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他所经历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他都能把民族、国家的利益放在位。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在他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他时刻系念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疾苦。 由于冯将军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能终生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出污泥而不梁,终生保持了清政廉洁的作风。 也正是冯玉祥将军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一生都保持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也正是冯玉祥将军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总是以民族、国家的利益为重,一生坚
本书是解放军女中将聂力回忆她的父亲——聂荣臻元帅光辉一生的纪实文学作品。 作品以女儿独特的视角,叙述父亲戎马倥偬的战斗岁月,为国防科技事业特别是“两弹一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此外本书还展现了聂帅作为一个体贴爱人的丈夫、牵挂女儿的慈父、疼爱孙女的祖父的普通人的情感侧面,充分展示了他开国元勋、科技主帅、厚道长者的形象。 聂帅的许多故事,人们已是耳熟能详。但在本书中,我们还是能够读到许多新鲜的内容,譬如他早期在上海、香港从事地下工作的秘密岁月;与林彪的数度合作;以及建国前后担任北京市市长;担任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主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的谈判;在决策与领导“两弹一星”中的重大贡献;与林彪、“四人帮”的斗争,以及他与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密切交往等等,这些鲜为人知的事情的披露,丰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个威名天下、人才辈出的英雄群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伴随着新中国的的诞生,人民解放军的队伍里涌现出了一批文韬武略、才艺生辉、叱咤风云、光彩夺目的将帅之星。 创业艰难百战多,中国革命的胜利,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从南昌起义的隆隆炮声到新中国成立的阅兵大典,在人民军队辉煌历史的灿烂星河中,烁烁生辉的是将帅们肩头那耀眼夺目的金星和银星,印证着共和国艰苦卓绝、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辉煌的历史。当他们挥师入关过长江跨海峡,当他们遥望军旗插上南京总统府,当他们举手敬礼注视着一队队士兵迈着矫健步伐通过天安门,他们作为军人的荣誉和自豪到达了光辉的顶点。将帅们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极具传奇色彩,在中国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独特的形象
20世纪90年代,时任济南军区政委的徐才厚将军视察我部时,曾对部队兴起的体能和技能训练热潮作出指示:“我不反对体能和技能训练,但作为现代军人,仅有体能和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很高的智能水平。广大官兵只有把体能、技能和智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适应打赢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希望你们认真研究智能训练的问题,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从当时部队的情况看,体能和技能训练的内容、方法,以及考核的标准,都有完整规范的东西,而智能训练却没有现成的路径,也没有成熟的可操作的办法。在我调离作战部队后,一直未能忘记徐才厚将军提出的这一重要课题,特别是军委总部把智能训练和体能、技能训练一并写入新世纪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后,更加感悟到加强智能训练对于我军基层建设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