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中国历史开天辟地大事变诞生的特殊年份,全方位挖掘日后成为伟大领袖的毛泽东同志在这一年的行迹经历、心路变化与成长历程,探讨这位伟人的人生底色,以及这种底色对他一生抉择的必然影响。为年青一代更真实生动地了解成长中趋于成熟的青年毛泽东提供了确实可依的读物。 本书将叙述历史的故事性与真知灼见的史论分析相结合,以故事吸引读者阅读,以史论表达新意与认知高度,是一本角度、形式都比较新颖,贴近时代的通俗读物。
《的故事》以同志的生平为基本线索,选取一系列重要的、感人的事例写成故事,编撰成书。 本书由编著者从一手史料和亲历者中收集整理的的故事组成,不同于传记,这些故事 短小、简练、感人,教育性强,易于阅读 。这些故事有来自同志关系密切的老同志、老战友和亲友的回忆,也有来自流传于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人民的事迹。 这些故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统一战线、群众工作及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等,多侧面、多角度,更全面、更准确、更客观地反映传奇曲折的人生历程、忠贞不渝的党性品质、光明磊落的英雄情怀和大智大勇的伟人风采,是一本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通俗读物。
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书,记录了周恩来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919年以后,在黑暗与光明的重叠里,中华民族开始觉醒,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周恩来也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为 中华腾飞世界 而奋斗的历程中。在这个历史背景下,1920年,周恩来赴法留学,直到1924年才回国。作者在巴黎实地探访周恩来的足迹,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治学方法,基于大量资料和史料,考证了青年周恩来在法国巴黎留学期间的生活、学习经历,详细叙述了周恩来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未来的思考,记录了他由此走向共产主义道路的历程。 本书将周恩来留法时期求学和革命思想的形成,置于整个20世纪20年代欧洲社会形势和国际共运的大背景下,说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本书共分为三卷:《会谈卷》记录了从1964年到1986年,邓小平会见外国元首和中外记者时的谈话内容,涉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外交往政策、台湾问题、香港问题、西藏问题、对毛泽dong的评价等问题。《会议卷》记录了从1938年到1987年,邓小平参加的有关会议,并对邓小平在会议中所作的重要讲话、对一些政策问题的阐述、处理民生要务的方法和态度等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评析。《演讲卷》记录了从1943年到1988年邓小平的历次重要演讲。内容涉及国家建设、干部选拔、军队国防、财政、教育、党内思想等诸多方面。
本书是日本学者冈本隆司为李鸿章和袁世凯所作小传,讲述了这两位清末民初政坛的枢纽人物,其人其事及其所处的时代。 旧式科举官僚出身的李鸿章,历经太平天国运动、平定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等近代中国重大事件。他是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 ,并且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清末的时代和社会塑造了他,他也造就了那个时代。 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袁世凯都被贬低为不学无术、不仁不义的叛徒,或是“阴险的权术者”。这样的一个人,为何能在激烈动荡的时代里发展个人势力,爬到权力 ,甚至当上皇帝呢?袁世凯的一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极其复杂的中国。
卷首语:老影集里见外公/ 1999年,我家经历一个多事之秋,爸爸突逝,妈妈大病,哥哥远在海外任所……撑起这个家的顶梁柱,骤然落在我这个刚工作几年的女孩肩上。怎么办?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爸爸的死,缘于他在深圳遇车祸后骨折,做手术引发心脏病所致。我闻讯赶去,却没见到最后一面,这和1976年外公去世和1984年外婆去世时一模一样。而且,他是去广州参加纪念外公活动路上出事的。妈妈的病,始于战时的艰辛和异国的孤寂(用爸爸的话说,她没过一天好日子),但更多与痛失外公、外婆有关。有多少骄傲和荣耀,就有多少辛酸和悲凉,谁让她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李敏呐! 在我“豁出去”的急急奔走下,住院,报销,住房……,这些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总算有了眉目。重站起来的妈妈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而刚刚卸下重
毛泽东对我们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他的思想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这部丛书体例比较完整,包括毛泽东同志的生平、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外交、文化、人际关系、逸事、家系及中外名人评说毛泽东等11部分,共24册。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毛泽东全书。另一个特点是比较权威。丛书所收,除了毛主席的战友、老部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撰写的文章外,大都是多年研究毛泽东和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专家学者的专著。第三个特点,这部书可读性很强。比如文化类的七册,相当好读。比如逸事、交往,都是很生动的故事。即便是理论方面的著作,也是非常好读的。 本书绝大部分为我国权威专家学者撰写,资料翔实可靠,取舍把握得当,编写严肃认真,体例严谨科学,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毛泽东同志伟大的一生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如能在纪念毛
梅岭2号距毛泽东生前下榻的梅岭1号仅一箭之地。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毛泽东首次南巡湖北起,以后每年都要莅临湖北。有时一年少则一次,多则数次,一次中少则数天,多则数月。1956年6月至1974年9月,美丽的东湖客舍就成为毛泽东南巡进的工作、读书、休憩之所。从而,在这里发生了一些在党史、国史上鲜为人知的有影响的大事和重大活动。 作者尽可能弄清毛泽东在东湖客舍发生的每一件大事,每一项活动以及它的来龙去脉。将毛泽东民主革命时,在东湖客舍建成前在武汉的活动,也恰如其分地穿插进去,构成毛泽东在武汉革命史的立体感。使本书史料翔实,丰富。在文笔上,笔者力图实事求是,朴实无华。
《周恩来与国民党将领》一书真实记录了在黄埔军校时期、内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与国民党将领之间斗智斗勇、求同存异的历史。 周恩来与国民党将领的交往,既是国共两党长期斗争、几度合作的历史缩影,也是周恩来人际交往中有特色、魅力的华彩篇章。书中收录了大量一手资料和珍贵的历史照片,以纪实手法记述了周恩来与李宗仁、张治中、张冲、程潜、傅作义等几十位国民党将领的交往过程,披露了国共两党几度合作与斗争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再现了中国近现代史风云激荡的历史画面。
本书以丰富生动的材料,反映了中国当代伟人邓小平将近一个世纪的革命奋斗生涯:从广安发蒙、赴法勤工俭学、求索救国真理,到参加八七会议,领导广西百色暴动;从在苏区遭受“左”倾路线迫害、参加遵义会议、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转战太行、逐鹿中原、挺进大别山、指挥震惊中外的淮海大战;从进军大西南、和平解放西藏,到日理万机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从“文化大革命”蒙冤、复出、再遭批判,到粉碎“四人帮”,设计、实施振兴中华的改革宏图大业……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这位中国杰出领导人在本世纪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历、命运遭遇、个性风采和胆略智慧。 本书侧重于反映邓小平的生平活动,他的非凡经历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震撼人书中的材料均经有关人士精心编审,具有准确性、可靠性。本书集历史资料、文学纪实纪
......
本书为德国 思想家阿多尔诺研究 艺术家、哲学家瓦格纳的专著。 瓦格纳是浪漫主义音乐代表性的作曲家,德国歌剧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还是卓有建树的哲学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不仅在欧洲音乐 占据重要的地位,也在文学史和哲学 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全书分为社会性格、姿态、动机、响亮、银色、幻境、“乐剧”、神话、神与乞丐、妄念这十个章节专题,分别从不同维度,探究了瓦格纳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技巧、风格特色、艺术主张等。同时,本书也讨论了瓦格纳作品的深层思想倾向和社会心态。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的手迹主要反映陈云在 1949 年以前的革命生涯 , 包括他在商务印书馆当学徒、走上革命道路、领导农民暴动等内容;第二部分的手迹主要反映了陈云在 1949 年以后改革开放之前关心和参加新中国各项事业建设,包括领导经济战线的工作、关心国家基本建设、关注军队建设等内容;第三部的手迹主要反映了陈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关心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包括关心文化、农业等工作,呼吁提拔青年干部,怀念*、刘少奇等老战友,提倡保护环境等内容;第四部分的手迹带有总结性质,所反映内容贯穿了陈云的一生,包括重视调查研究、面对逆境不妥协、提倡不断学习等内容。此外,每幅手迹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再加上很多手迹书写的时间并不是与所反映的事件一一对应,因此,经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专家商定,本书的隔页不取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书,记录了周恩来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919年以后,在黑暗与光明的重叠里,中华民族开始觉醒,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周恩来也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为 中华腾飞世界 而奋斗的历程中。在这个历史背景下,1920年,周恩来赴法留学,直到1924年才回国。作者在巴黎实地探访周恩来的足迹,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治学方法,基于大量资料和史料,考证了青年周恩来在法国巴黎留学期间的生活、学习经历,详细叙述了周恩来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未来的思考,记录了他由此走向共产主义道路的历程。 本书将周恩来留法时期求学和革命思想的形成,置于整个20世纪20年代欧洲社会形势和国际共运的大背景下,说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