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历史为经,人物交往为纬,采取“分镜头”写真的手法,全面表现*与郭沬若这两个现代中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交往活动和友情发展。全书融情景描述、思想对比、人物评论为一体,力求向广大读者提供一部真实、生动、有益的作品。 *与郭沫若的交往,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国革命的政治家与革命的文学家相结合的历史。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政治革命对于进步知识分子的巨大影响;也可以看到,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对于革命的巨大支持。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重庆,*和郭沫若的握手,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与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他们的结合,赢得了中国的知识界、文化界,赢得了广大的群众,孤立了蒋介石。新中国建立后,郭沫若与*的关系,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忠于共产党、紧跟伟大领袖的无限热忱。
成仿吾(1897—1984),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知方团(今琅瑭乡)澧溪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 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 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弃工从文。1921年7月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在日本东京建立了 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1928年在法国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旅欧支部机关刊物《赤光》杂志主编。1931年回国,任中共鄂豫皖 长。 1934年到达瑞金,随中共中央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长征路上的大学教授。在从事革命工作的同时,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先后领导和创建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的主要领导,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曾先后五次翻译《共产党宣言》,晚年撰写的《长
成仿吾(1897—1984),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知方团(今琅瑭乡)澧溪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 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 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弃工从文。1921年7月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在日本东京建立了 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1928年在法国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旅欧支部机关刊物《赤光》杂志主编。1931年回国,任中共鄂豫皖 长。 1934年到达瑞金,随中共中央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长征路上的大学教授。在从事革命工作的同时,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先后领导和创建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的主要领导,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曾先后五次翻译《共产党宣言》,晚年撰写的《长
......
......
成仿吾(1897—1984),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知方团(今琅瑭乡)澧溪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 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 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弃工从文。1921年7月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在日本东京建立了 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1928年在法国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旅欧支部机关刊物《赤光》杂志主编。1931年回国,任中共鄂豫皖 长。 1934年到达瑞金,随中共中央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长征路上的大学教授。在从事革命工作的同时,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先后领导和创建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的主要领导,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曾先后五次翻译《共产党宣言》,晚年撰写的《长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作品重返历史现场,以纪念设施、革命文物为实体线索,从他的成长、学习,与朋友的交往,与爱人、女儿的相处,他的革命之路,以及瞿秋白精神的传承入手,用文学的笔法,讲述了瞿秋白短暂而非凡的一生。作品脉络清晰,文字顺畅,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书写了瞿秋白一生中最精彩、最闪光的往事,还原了一个年轻革命家的风采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