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著名的演说家、律师。这位 伟大的解放者 领导了针对南方奴隶制度的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维护了联邦的统一,为美国在19世纪末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道路。本书是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的扛鼎之作,也是他一生中撰写的*一部传记。作者以其感人至深的笔触,生动再现了一个内心忧郁、富于理想、愈挫愈勇、满怀仁慈之心的林肯形象。林肯的从政之路充满坎坷和失败,但追求平等的政治理想却一直支撑着他屡败屡战,直至*终入主白宫。这位平民总统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相信会让每一位读者唏嘘不已。
......
回顾20世纪的中国历史,没有哪一个人比毛泽东更有资格被称为“伟人”了。“伟人”的魅力是永恒的,他那深邃精微的思想哲理,那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以及那高山仰止的情操风范,那闳中肆外的文笔诗情……,不仅已凝结在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富强而奋斗的历史功绩当中,同时也成为了一笔历久弥新的不断焕发着现实生命力的精神财富,吸引着人们去发掘,去回味。 因此我们才可以说,毛泽东固然是一位伟人,但他的伟大智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他对一切人类先进文化孜孜不倦的学习与思考,来自于他对中国革命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调查和研究;同时,他的伟人风范也不是“超验”的,而是体现在他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当中,体现在他艰苦朴素的生活与奋斗不已的工作当中。正是这些切实而平凡的践履过程,铸就了毛泽东的伟大人格与风范
这部小说是根据电影学剧本《邓小平·1928》改写的,电影文学剧本《邓小平·1928》则又是根据黄亚洲、倪震编撰于多年前的《烽火青春》改编而成的。 作者有黄亚洲和倪震所提供的《烽火青春》作为改写的基础,且有毛毛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两卷,为作者的摹描提供了母本。特别是重读《我的父亲邓小平》,令人得益匪浅。可以说,作者对剧中人物的邓小平的思想、作为、情感的把握,基本上都是依据毛毛所述。譬如,关于张锡瑗,毛毛称之为“妈妈”,写了整一章,正是她的途述以及叙述的语感以及遣词造句中蕴含的情愫,介绍作者认识了那位英年早逝的女性,给作者想像和虚构的凭借。 作者重新设计了国民党特务曹无容,并写其之强,写其之能,写其之盛,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其破坏我党中央机关的阴谋终为邓小平识破挫败的时候,邓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本回忆文集终于与读者见面了。编辑这本书,是为了永远怀念家英,但更重要的是为了把他——一个真正共产主义者的优秀思想品德留下来,特别是留给青年一代。 收入本书的文章主要是回忆或者纪念家英的,考虑到家英同*的关系非同一般,他的一生受*和*思想影响至深,所以这本书以首篇《*和他的秘书田家英》命名是适当的。出于同一考虑,本书特地选入了*写给田家英的25封信。 “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刚刚拉开,混进党内高层领导的坏人,就置家英于死地。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0年3月28日,家英才得以彻底平反。家英含冤去世20多年了,但他的战友,他联系和接触过的群众,没有忘记他,他们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了怀念家英的文章;1986年家英去世20周年的时候,又有一些同志写了回忆和纪念文章。读了这些文章,家英那种
回顾20世纪的中国历史,没有哪一个人比*更有资格被称为“伟人”了。“伟人”的魅力是永恒的,他那深邃精微的思想哲理,那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以及那高山仰止的情操风范,那闳中肆外的文笔诗情……,不仅已凝结在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富强而奋斗的历史功绩当中,同时也成为了一笔历久弥新的不断焕发着现实生命力的精神财富,吸引着人们去发掘,去回味。 我们这套“伟人风范”丛书选取了几个独特的视角,从*的读书学习、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等方面着笔,通过纪实的叙述,告诉读者一些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希望能从平凡细微处凸现出*人格与风范的伟大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十二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以恢宏的气势、感人的史实,形象而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邓小平同志对党对国家人民所作的卓越贡献,再现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七十年代后期起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记述了邓小平同志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是一部集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为一体的重要教材。 为了使人们进一步了解邓小平,了解《邓小平》一片中一些重要历史史实和重要思想观点,我们组织撰写了本书。但愿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书,进一步理解邓小平同志“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名言的深刻内涵。
成仿吾(1897—1984),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知方团(今琅瑭乡)澧溪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 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弃工从文。1921年7月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在日本东京建立了 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1928年在法国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旅欧支部机关刊物《赤光》杂志主编。1931年回国,任中共鄂豫皖 长。1934年到达瑞金,随中共中央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长征路上的大学教授。在从事革命工作的同时,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先后领导和创建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的主要领导,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曾先后五次翻译《共产党宣言》,晚年撰写的《长征回忆
本卷收录竹内实研究*三部论著:《*传》、《*的生涯——调动八亿人民的魅力的源泉》和《*》。 《*传》是河出书房新社出版的《*语录》一书的附录。其中对*生平的介绍既简洁又充实,不仅介绍了*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与亲友,还评述了传主人格和思想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其在中国革命实践里的作用与地位。全文夹叙夹议,文毛流畅。 《*的生涯——调动八亿人民的魅力的源泉》一书,由光文社1972年6月25日出版。本书根据1976年9月30日第13版译出。该书按时间顺序,分章节描述了*的人生历程,刻画了*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的多面巨人形象。这是一本格式正规的人物传记,叙述准确、严谨、评价公允。 《*》,是1989年9月20日由岩波书店出版的“岩波新书”之一。作者独辟蹊径,以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的心理分析视角,从精神与人
《邓小平在上海过年》以纪实的笔法详尽、生动地记录了邓小平同志生前七次在上海过年的情景。作家彭瑞高采访了几十位当年接待过小平同志的各界人士,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亲耳聆听小平同志谈话 徐大刚是上海新闻摄影界的一位元老级人物。可以说,现年50岁左右的上海市民,都是在报纸上看着徐大刚的新闻照片,走过以往那些岁月的。 徐大刚是新闻记者中为数不多的老革命之一。1945年,他19岁那年,就参加了新四军,在淮南游击总队开展对敌斗争。走上了新闻道路以后,他先后在山东《大众日报》、《鲁中南日报》、《农村大众报》等报社担任摄影记者。上海解放后,又到上海的《郊区农民报》工作。他还担任过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处的新闻官。解放初期,他为领导人(如宋庆龄、陈毅、谭震林、潘汉年等)拍摄的新闻照片,大多作为
《魅力*》一书从政治、军事、文化、交往、读史、爱好等多个角度解读*,比较生动真实地反映了*的雄才大略、领袖气质和人格魅力,可以让人们从更多的侧面了解、认识、敬仰一代伟人*。书中史料翔实,论述清晰,行文流畅。全书分五个部分:领袖人生、军事智谋、敌手战友、文学历史、情感情趣;共38篇文章,篇篇视角独特,选材新颖。 作者刘继兴多年来致力于*的研究,长于对历史资料的深度挖掘、探幽发微。书中,作者饱蘸心血和感情,写出了*经天纬地的救世雄才,高山仰止的情操风范,以及独步天下的文思诗情……希望能对当代人有一些人生等方面的有益启示,进一步深化对*的研究,使其深邃的思想和飞扬的才情能润泽更为长久的岁月,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中。 本书封底的话,高度凝炼地概括了这位历史巨人的辉煌人生: 指点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