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阅读史,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他的精神成长史、认识发展史、思想升华史、知识愉悦和情感表达史。他的阅读和实践,相互守望,相互印证,相互支持,因此,他的阅读史,也是他的读书生活与人生实践的关联史,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史。 在不同时期,因背景不同,任务不同,境遇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关注的重点不同,兴趣和精神状态不同,毛泽东重点阅读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也不是无规可循。总体上看,其阅读都或隐或显地是为树信仰、求真知、促实践、达情意。从这几个角度来梳理毛泽东的阅读史,可以更真切地了解他在不同时期为什么读书,重点读什么书,怎样读这些书,如何运用书本知识,这样一些饶有意味的话题,进而了解他的思想探索和内心活动,以及他的某些决策的前因后果。
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书,记录了周恩来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919年以后,在黑暗与光明的重叠里,中华民族开始觉醒,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周恩来也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为 中华腾飞世界 而奋斗的历程中。在这个历史背景下,1920年,周恩来赴法留学,直到1924年才回国。作者在巴黎实地探访周恩来的足迹,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治学方法,基于大量资料和史料,考证了青年周恩来在法国巴黎留学期间的生活、学习经历,详细叙述了周恩来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未来的思考,记录了他由此走向共产主义道路的历程。 本书将周恩来留法时期求学和革命思想的形成,置于整个20世纪20年代欧洲社会形势和国际共运的大背景下,说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本书是日本学者冈本隆司为李鸿章和袁世凯所作小传,讲述了这两位清末民初政坛的枢纽人物,其人其事及其所处的时代。 旧式科举官僚出身的李鸿章,历经太平天国运动、平定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等近代中国重大事件。他是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 ,并且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清末的时代和社会塑造了他,他也造就了那个时代。 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袁世凯都被贬低为不学无术、不仁不义的叛徒,或是“阴险的权术者”。这样的一个人,为何能在激烈动荡的时代里发展个人势力,爬到权力 ,甚至当上皇帝呢?袁世凯的一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极其复杂的中国。
梅岭2号距毛泽东生前下榻的梅岭1号仅一箭之地。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毛泽东首次南巡湖北起,以后每年都要莅临湖北。有时一年少则一次,多则数次,一次中少则数天,多则数月。1956年6月至1974年9月,美丽的东湖客舍就成为毛泽东南巡进的工作、读书、休憩之所。从而,在这里发生了一些在党史、国史上鲜为人知的有影响的大事和重大活动。 作者尽可能弄清毛泽东在东湖客舍发生的每一件大事,每一项活动以及它的来龙去脉。将毛泽东民主革命时,在东湖客舍建成前在武汉的活动,也恰如其分地穿插进去,构成毛泽东在武汉革命史的立体感。使本书史料翔实,丰富。在文笔上,笔者力图实事求是,朴实无华。
黑发下温和的面容,有力的双手,炯炯有神的目光,在没有皱纹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个伟大的导师,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深深地烙上了他的标记。任何一个想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任何一个真正寻求被压迫民族解放的人,都无法回避“毛泽东”这个伟大的名字。 这本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逄先知主持编写,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主要依据是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同志建国前的文稿、电报、书信、讲话记录和他所参加会议的大量记录;同时,参考了同毛泽东同志有过直接接触的同志的访问记录、回忆录和当时的报刊资料,是根据丰富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写出的比较翔实的信史。 本书重点介绍了毛泽东由新中国成立至去世前这一阶段的经历。从新中国成立到抗美援朝、推行合作改造
毛泽东对我们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他的思想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这部丛书体例比较完整,包括毛泽东同志的生平、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外交、文化、人际关系、逸事、家系及中外名人评说毛泽东等11部分,共24册。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毛泽东全书。另一个特点是比较权威。丛书所收,除了毛主席的战友、老部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撰写的文章外,大都是多年研究毛泽东和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专家学者的专著。第三个特点,这部书可读性很强。比如文化类的七册,相当好读。比如逸事、交往,都是很生动的故事。即便是理论方面的著作,也是非常好读的。 本书绝大部分为我国权威专家学者撰写,资料翔实可靠,取舍把握得当,编写严肃认真,体例严谨科学,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毛泽东同志伟大的一生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如能在纪念毛
本书以丰富生动的材料,反映了中国当代伟人邓小平将近一个世纪的革命奋斗生涯:从广安发蒙、赴法勤工俭学、求索救国真理,到参加八七会议,领导广西百色暴动;从在苏区遭受“左”倾路线迫害、参加遵义会议、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转战太行、逐鹿中原、挺进大别山、指挥震惊中外的淮海大战;从进军大西南、和平解放西藏,到日理万机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从“文化大革命”蒙冤、复出、再遭批判,到粉碎“四人帮”,设计、实施振兴中华的改革宏图大业……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这位中国杰出领导人在本世纪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历、命运遭遇、个性风采和胆略智慧。 本书侧重于反映邓小平的生平活动,他的非凡经历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震撼人书中的材料均经有关人士精心编审,具有准确性、可靠性。本书集历史资料、文学纪实纪
该书讲述了1949至1969年这个时段,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个人事迹及其参与的重大国事、外事,也即刘少奇自开国大典至逝世这个时段的传记。该书由刘少奇之子刘源亲笔题写书名,著名刘少奇研究专家、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黄峥撰写。 全书总体分为两个板块。*版块介绍了刘少奇建国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第二板块着重描写了刘少奇在 文革 期间的经历,尤其侧重解读1962至1969年这一阶段刘少奇思想的发展,详细介绍了刘少奇受到残酷迫害的*后岁月,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在*逆境下坚持原则、坚守理想的高风亮节。
本书以写实的手法,细腻而又生动地刻画了历史巨人*作为一个真实的凡人,在戎马倥偬、操劳国事的漫长生涯里,对曾朝夕相处的韶山亲人,以及在他的人生起点给予指导和影响的人们所怀有的那种无法摆脱的、浓厚而又纯粹的无限深情。 本书选择20世纪湖南人民革命和建设数十年历史发展的视角,重点追踪两个问题,其一是*在1920年至1930年间在湖南人民革命中作出卓越的贡献,直接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生、发展,历史的真相如何,深层的原因何在?其二是新中国成立后,*50次回湖南,每当重大历史关头都在湖南留下了调研决策的史迹,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斗争焦点有什么样的关联?围绕这些山重水重的历史事件和疑云笼罩的历史真相,在研究和写作上努力采取全面、全新史料,利用史论结合、文史相通的手段,努力达到深层次、近距离地写真,再现*在湖
......
作者呕心沥血十年,怀着崇敬的感情,以淳朴的语言,客观地记述了*1893—1947年问的革命生涯和人生经历,包括他的工作、生活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再现了这段历史中真实的伟人*。 本书从*出生写到他为粉碎蒋介石挑起的内战而暂时撤离延安。在中国革命的大风大浪中,他经过了风雨沉浮的人生历程,展现了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想、抱负、胆略、情操、胸怀、神采和风范。本书行文严谨认真、生动活泼,许多故事情节感人至深,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是次与读者见面。 本书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党史研究和中国革命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广大普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更将是缅怀伟人、重温精彩历史故事的一次心灵之旅
本书既是一部关于美国情报之父范德曼(Ralph H. Van Deman,1865—1952)少将的传记,还是一部讲述美国军事情报在美西战争、美菲战争、 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发展历史的作品。范德曼是美国前国务卿约翰·杜勒斯、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兄弟的老师,还是美国密码破译专家、黑室(密码局)创始人赫伯特·雅德利的老板,他重建的情报机构集中了美国情报界许多成员机构——中央情报局(CIA)、 安全局(NSA)、陆军情报与安全司令部(INSCOM)的前身。
1984年,邓小平说过,他“一生中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 在长达十年的“文革”岁月中,邓小平两次被批判打倒,历经磨难。邓小平的小女儿毛毛的这本新著,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迭宕起伏的政治历程和他的家庭的 悲欢离合作了生动的记述和理性的思考,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诸如,*对邓小平的批判和保护,邓小平同林彪、“四人帮”的坚决斗争,邓小平对儿女的亲情和关怀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伟人的思想、品格、气节、胸怀、胆识,以及与普通人一样的儿女情怀。 本书插有珍贵照片130多幅,多数为首次发表。随书附赠光盘(CD-ROM)一张,由著名播音员播录灌制,可通过电脑视听,是一部极具特点的可读可听的书。
本书内容以*1949年12月-1950年2月、1957年11月两次访问莫斯科及其与斯大林、赫鲁晓夫的多次会见和交往为主线,其中还包括*领导抗美援朝战争,规划和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以及“三反”、“五反”运动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进程。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其理想、抱负、胆略、情操、胸怀、神采和风范在本书中得到完美体现。书中的许多故事情节感人至深,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是次同读者见面。 本书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党史研究和新中国国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广大普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更将是缅怀伟人、重温精彩历史故事的一次心灵之旅。
本书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作者多次采访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及其子女、亲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通过他们平实而感人的回忆,生动地再现了邓小平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真切反映了邓小平的夫妻情、儿女情、亲友情、故乡情、人民情、祖国情,充分展示了一位世纪伟人的凡人情怀和人格魅力。 本书由“后的20年生活的地方”、“相濡以沫58所”、“亲情”、“儿女眼中的父亲”、“生活情趣”、“永远的怀念”六个部分组成。主体部分由邓小平的夫人卓琳追忆她与邓小平从相识、相爱到相伴达半个多世纪的心路历程,讲述他们心心相印、患难与共、相扶相携走过58个春秋的感人故事;由邓小平的子女讲述父母之间的深厚情意和父亲浓烈的人伦亲情…… 本书具有三大特色:手资料、次披露、全国版本,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以“情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的手迹主要反映陈云在 1949 年以前的革命生涯 , 包括他在商务印书馆当学徒、走上革命道路、领导农民暴动等内容;第二部分的手迹主要反映了陈云在 1949 年以后改革开放之前关心和参加新中国各项事业建设,包括领导经济战线的工作、关心国家基本建设、关注军队建设等内容;第三部的手迹主要反映了陈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关心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包括关心文化、农业等工作,呼吁提拔青年干部,怀念*、刘少奇等老战友,提倡保护环境等内容;第四部分的手迹带有总结性质,所反映内容贯穿了陈云的一生,包括重视调查研究、面对逆境不妥协、提倡不断学习等内容。此外,每幅手迹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再加上很多手迹书写的时间并不是与所反映的事件一一对应,因此,经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专家商定,本书的隔页不取
一个为红色江山冲锋陷阵的军人,一个为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总书记,一个为“文革”遗患疗伤的医师,一个让中华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