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详实的史料,记述了和珅如何从一个普通满族官宦子弟,凭借机敏聪颖被乾隆帝赏识,继而在仕途中一路飞黄腾达,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但又在乾隆故后被嘉庆帝治罪赐死的历史过程。还以大量实例刻画了和珅贪婪无度、心胸狭隘,但又注重亲情、热爱家庭等性格特点。可从中看出他不仅会借取悦君心谋取私利,积累大量财富,但同时也具有较好文化素养、很强办事能力和技巧的一面。通过勾画的一个真实丰满的和珅,也可对清朝乾嘉年间的社会政经生活窥见一斑。
张居正是明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的改革家之一。他从荆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起步,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万历首辅、神宗皇帝老师,以及明朝中兴的奠基人。 张居正对明朝的弊政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但是,为了推行改革措施,张居正也曾经使用过不光彩的手段,其个人生活也难说检点。生前,他位高权重,一言九鼎;死后,却被剥夺谥号,查抄家产,祸及子孙。否定了张居正改革成果的大明帝国,也走向了灭亡之路。 阅读本书,读者会对张居正这位王朝的改革家有更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对传主所置身的那个时代有更清醒的认识与反思。本书不仅有相当突出的学术成就与研究价值,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与实用价值。
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之政治上的代表,其政治上的一切举措、作为,最能反映出封建政治的本质与特征。皇帝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之中,有的睿智有的愚蠢,有的明哲有的昏庸,有的豁达有的狭隘,有的有的渺小……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历史上的功过、得失、是非,往往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通过他们,不仅可以看清封建社会中皇帝们的种种面貌和旨趣,对他们作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还可以从恢廓的视野考察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前进与阻滞、兴盛与衰败之所由来,以丰富人们的历史认识,增益人们的历史智慧。 本书是在史事方面对中国历代皇帝进行综合研究的一个初步尝试。本书收录自秦迄清历代皇帝,按其朝代顺序编次。对每一皇帝均略述其生平梗概、主要事迹、重大举措,评论其为君之道、成败得失、是非功
房玄龄(579—648),唐初名相。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隋末进士,任隰城尉。唐兵入关后,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后封临淄侯。参与玄武门兵变,助李世民取得帝位。贞观元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宰相),掌管国家大事,兼修国史,制定法律,并主持重修《晋书》。他掌管政务20年,与杜如晦、魏征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被李世民称为“筹谋帷幄,有社稷之功”。其与唐初另一名相杜如晦并称“房、杜”,是为良相的典范。其座右铭是“理国之道,任于公平正直”。
一种文明的发展凝聚了一个民族对世界翻生命历史的认知和感受,积淀着一个时代的人们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方向的准则。文化底蕴越深邃厚重,其内涵就越丰富博大。丽廉政文化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更是独树一帜,让人为之侧目和深究。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廉洁为政永远是时代的呼唤。是大众群体的内心期盼。清官廉吏们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力强大且深远,他们是道德的楷模,铭刻在人们心中。为后世人们留下借鉴和深思。
曾国藩,被称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道德偶像”,其道德、学问、为官、做人,不仅在晚清中国,甚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体制历史长河中,皆为士大夫的不二楷模;李鸿章,曾国藩的得意门生,自谓大清帝国的“裱糊匠”,执掌晚清洋务、外交、军事大权三十余年。曾国藩、李鸿章二人,既为师徒,又为同僚,承前启后,皆为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帝国倚为肱股大臣。面对内忧外患,他们是最早一批自我觉醒的士林精英,“曾国藩试图以人格事功,而李鸿章因事功而淹没了人格”,他们的言行做派,今天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来评价,因为都根植于几千年传统中华文化的沃土,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喜剧,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个人的意义。
清朝乾隆年间,极富传奇色彩的贪官——和珅,他作为中国的贪官,经查抄,他的财产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国库15年收入的总和;他又作为一个中国官吏史上创造记录的官员,一人同时兼任清王朝数十个重要官职。然而,没有人会想到如此显赫一时的和珅,却出身贫寒,曾经生活潦倒而困苦。那么,他究竟是凭借着怎样的手段,最终爬上了权力的?又是什么让他如此疯狂的贪污敛财,最终葬送了性命?又是为何嘉庆皇帝在继承乾隆皇帝位十五天之后,就迅速地杀掉了和珅?本书将一一为你揭晓:和珅身世之谜、和珅得宠之谜、和珅贪财之谜、和珅弄权之谜、和珅倒台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