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方世界的部李鸿章传记,本书于1895年在英国出版时,李鸿章尚未过世。也正是在这一年,洋务运动彻底失败,李鸿章被迫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本书详细记录了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到签订《马关条约》这五十年的仕途生涯,它的特点在于,史料的钩沉多于观点的陈述。作者凭借其特殊的在华身份,接触了大量当时的奏折、信件和报道,并以客观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一位功过参半、复杂又矛盾的李鸿章。本书为后世研究李鸿章及晚清历史的学者与史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文献,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在“晚清要臣”这一政治身份的背后,李鸿章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本书力图还原李鸿章的原貌,将评判留给读者。
《在太后身边的日子》收录了容龄和德龄这一对姐妹的《清官二年记》和《清宫琐记》两部回忆录。 《清官二年记》原著是德龄用英文写的,译述者顾秋心。这本书是一部回忆录,不是小说,没有凭空创造故事。《清官琐记》,裕容龄著,容龄是德龄的妹妹。姐妹二人同年入宫伺候西太后,也是同时出官的。全书共分49节,前八节从西太后的身世写到庚子之乱。 《在太后身边的日子》带你从一个侍者的角度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慈禧太后,以及侍者的宫廷生活。
皇帝 最早是 皇 和 帝 的合称,分别为两个称号。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是 德兼三皇,功高五帝 ,遂将 皇 、 帝 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帝号,自此以后,皇帝一词便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皇帝是中国历*重要的人物,了解皇帝们的活动,对了解中国封建历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善从编著的这本《中国皇帝全传(超值白金版)》汇集了历朝历代四百多位皇帝的传记,上起始创 皇帝 名号的秦始皇,下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按朝代先后顺序编排,对于其中一些著名的、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皇帝,叙述较详,而一些如同傀儡的皇帝则以简笔勾勒。既重点突出,又全面兼顾。《中国皇帝全传(超值白金版)》的编写,以史实为主,其材料基本来自正史,也兼采别史、稗史的记载;以政事为主,兼涉轶闻、生活。每位皇帝独立成传
历史学的基本功能是,揭示历史规律,提供历史经验,启发人们的智慧,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喷。鉴古而知今,人类总是从过去了解今天,进而开拓未来。“以史为鉴”通常都是正面积极地告诫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大到治理国家,小到自我修养。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历朝历代,盛世隐忧,没有意识到隐患,纪纲为之不振,后导致灭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只有以史为镜,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才能探索出一条安邦治国、强国富民之道。
两位作者通过全面记述慈禧的少年时代、与咸丰帝北逃、处置顾命八大臣、与恭亲王反目、戊戌政变、辛丑之变等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展示了叶赫那拉氏作为一个弱质女人的善变、虚荣、爱玩、贪财、节啬、记恨,又深刻揭示了这个女强人精神层面上的男性气质,而对于慈禧备受争议的问题,如她究竟是慈悲为怀还是残忍嗜杀,究竟是放荡不羁还是恪守传统美德,究竟是愚昧无知还是熟读诗书、热爱文艺,究竟是仇洋还是媚外,究竟是迷信还是轻信人言,究竟是保守透顶还是有意维新等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佐证。
本书在论述民族英雄生平的基础上,深入地对其所蕴含的思想进行发掘和研究。着重把他的活动和思想放在从传统到近代,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来认识。林则徐的思想,一方面是对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是近代的社会的反映。他从改革时弊的经世精神,到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转变正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转折。他的爱国主义,一方面坚持反对外来的武装侵略,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探索“师夷”、“制夷”、“款夷”自强的道路,并为其好友魏源所继承和完善。 林则徐不仅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个试图探索如何抵抗强敌,开辟新的时代的伟大政治家。
他真的相貌丑陋、背如“罗锅”吗?他是靠真本事还是靠“高干子弟”的身份进入官场并青云直上?他真的凭其机智曾将和砷玩弄于股掌之间?他晚年为何沉迷于禅学、书法而不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本书将为您全面揭开“宰相刘罗锅(刘墉)之谜”。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从刘墉的家世、做官、处事、性情、才艺,他与乾隆皇帝、嘉庆皇帝、和砷等人关系方面,对那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刘墉进行真实的描述,试图给读者一个相对满意的答案。当然,本书并非一本历史学著作,因此,编者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根据行文和读者的需要,合理、大胆地进行了合乎文学规律的再创作和艺术加工,以期为读者带来*的精神享受和阅读享受。
不平凡的身份使得帝王们拥有了不平凡的生活,尽管有些帝王曾经平庸地度过了一生。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从他们千回百转、波澜起伏的生活中,更能体会到人生百味和世事无常。
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星辉映;司马懿是否在那闪亮耀眼的几颗之列?长期以来,为何司马懿为人们所漠视和曲解?抛开传统看法的束缚,不带成见、偏见地重新审视司马懿的全部事迹,又会看到一个什么样历史人物?本书完全从能够掌握的历史事实出发,依循实事求是、尊史求真原则,在认真分析、鉴别众多史籍记载材料真伪精粗、可信程度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地传写司马懿并予以评说,力求彰显出司马懿本来的历史面貌,给其以公正的评价,还其以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应有的历史地位。对以前忽略了他,介绍他评论他的著作偏少的缺憾做了弥补;对误解他甚至歪曲、丑化他的一些描述、言论做了澄清。 本书作者,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专治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同时关注三国时期杰出人物,为中国古代史著名学
他堪称世界大贪官,他贪污的财产竟相当于乾隆朝十余年的国库收入;他的私生活比皇帝还要奢侈、糜烂;他与乾隆皇帝的关系有些“不明不白”;他与刘墉、纪晓岚斗得死去活来……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本书将为您一一道来。
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838年)进士。道光二十三年以检讨典试四川,回京后,因受宠于权相穆彰阿,官运亨通,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吏部左侍郎等职。]853年丁忧在籍,奉命操办团练,后编为湘军,参加对太平军作战。]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负责镇压太平天国事务,并开创中国洋务运动的先河。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今南京),受封一等侯爵,加太子太保衔。1865年任剿捻钦差大臣,翌年因无功而去职,回两江总督任上。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处理天津教案,因屈从洋人而遭舆论谴责。旋回任两江总督,卒于南京,谥文正。 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曾屠户”、“卖国贼”的恶名。死后,清政府称他“学有本源,器成远
皇帝的交接班制度是如何制定、实行又是如何破坏的? 抢班夺权的故事从上古时代就一直盛演不衰! 喋血宫廷、血染王冠,皇权和皇位历来是野心家追求的目标、阴谋家成长的摇篮…… 揭开温情脉脉的面纱,历史的长河其实像一条血污的尸带,那些弄潮儿正是在浴血的波涛上扬起他们人生的风帆。
曾有一部小说中这样说道:“与其读那板着面孔写成的正史,不如去读稗官野史和传说故事。除了后者的生动有趣,雅俗共赏之外,它对我们了解历史人物的全貌,揭示历史的真相、把握历史的真实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那么我们究竟应当从哪里才能全面了解权臣呢?可以说,稗官野史和记载的传说故事就是一个较好的途径。它既有历史性也有文学性,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本书对权臣忠与奸的传说进行了较多的介绍,如管仲重赏勇夫,叔詹临危服晋侯,陈平巧用反间计,李林甫炮制三狱案,贾似道恃宠专权、滥施淫威等等。通过本书的阅读有助于人们对历史上的权臣有着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本书从中国历史上选取了十个具有代表性的皇权之争的案例,以人物性格作为主线,以历史事件作为背景,通过文学性的记叙以及理性的思辨,再现了皇权之争其间所蕴含的英雄气概以及争斗过程中的激烈性和残酷性,强调力量的搏击与对垒。皇权之争是一个人的盛宴,也是群雄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