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正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有关古都西安的著述很多,但系统地编著一部大型丛书,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却是首次。我有幸在西安工作十多年,西安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丰厚,这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必要也有责任组织和
《曾国藩家书》在体例上将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诸篇。选编时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和对当代人 参考价值的篇章。按时间排序,酌定标题,进行注释和点评。在內容上每篇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如下所述:修身篇所选的家书旨在反映曾国藩在保身、进德修业、息心忍耐、有恒心、谨慎、自立自强等方面的內在修为。劝学篇所选的家书包括教弟写字养神、劝弟学业宜精、阐述求学之法、教弟注重看书、读书要有恒心等內容,反映了曾国藩“读书、立志、有恒”的治学思想。
周公是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对周公旦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史背景,详细介绍了西周建国前后的历史事件,使读者在品味周公旦的经历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军事等内容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五百多年来,紫禁城是皇帝的家,也是华夏的政治心脏。15世纪初,一位自负的皇帝的一声令下破土动工,耗时14年才终告完成……而那个时期的欧洲,圣女贞德还仅仅是一个梳着小辫的小姑娘,威风凛凛的罗马帝国的都城还是君士坦丁堡……而在中国,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凝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社会皇权思想的紫禁城拔地而起,这一切,都为一个人建造——皇帝。 紫禁城,这个天子受命于天,治理九州百姓的施政所在地,它见证了天朝上国的皇朝命运,以其宏伟、庄严、凝重,向世人展现了封建皇朝辉煌显赫、气数渐衰、国力倾颓、名存实亡的传奇过程。
本书收曾国藩家书159封,分成“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依据,分为“励志”、“劝学”、“做人”、“居官”、“为政”13类,基本包括了他的家书精华。以上13类,以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分类的依据,基本涵盖了曾国藩以儒家思想严格约束自己的内容,是他做人做事、为官为政的精神所在,为帮助一般读者了解他的思想开了方便之门。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既有世家大族,也有草莽豪杰。但是,最后独霸天下的却是曹操。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军阀们有如流星划破长空一闪而过;有的偏居一隅苟且偷生,为什么只有这位乱世梟雄能够越战越强?他是怎样九死一生,又是怎样屡败屡战、反败为胜的呢? 拼杀一生的他,既没有像昔日贵族一样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像无赖一样做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垂涎欲滴相,而是默默地走完了他一个汉室“臣子”的人生旅程;他生命的结束,同样意味着一个新王朝开始。但为什么在他手上却不能让那个没落帝国“寿终正寝”,而硬要让儿子演出“禅让”的荒唐剧? 历史上的草草被后人视为“奸雄”,后人的丑化固然是一个原因,但史实上真实的草草在大度的同时同样心存猜忌;在宽容的同时,一嗅到危险的信号,同样会举起屠刀。在对皇室
本书是首次原版引进的由西方学者撰写的曾国藩传记。 面对横扫大清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白手起家创建湘军,于重重危难中摸索出治军之策、战阵之法,以其韬略智慧历时11年终获胜利。之后,在直隶总督任上他主持处理了影响深远的天津教案,并且力主整肃朝政,选拔新型官员,倡导洋务运动。 黑尔博士采用近200种亲历者资料,着眼晚清民政、军事的颓败大局,生动讲述了曾国藩出将入相的非凡一生。
曾国藩身为晚清重臣,他顺应时代需求,创办湘军,开创了书生治军的先河;他在清朝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他专修朱子理学,成为清朝最后一个理学大师;他提倡立志高远;做人唯诚信二字而不立;他始终认为,凡事要亲身入局;言行要谨慎;在日常的处世中,更要藏匿自己的锋芒,避免过于暴露自己。他的这些观点、做法,让他在宦海沉浮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终得善终。 《曾国藩全传》虽然是一本传记,却也突出了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和治军思想,从这两大方面辅助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揭开曾国藩成为晚清名臣乃至中国封建具影响力之一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
曹操,字孟德,公元155年生,沛国谯县(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成为曹腾养子而改姓并继承侯爵。曹操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洛阳逝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代表了东汉末年的文风,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庭”。曹操一生有诸多作品,为众人称道的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很多诗文表现了他指点江山、壮怀:激烈的高远志向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男人主宰政治的社会里,女性做皇帝似乎就是一个另类,《十二女皇》所讲的十二位女皇帝或皇后以其非凡的成就在世界历史上占据了本应该属于她们的位置,她以自己传奇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男女平等”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不管后来人对她们的评价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她们的影响力超过大多数的男性皇帝。《十二女皇》用流畅的笔法和优美的文字,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她们进行讲述,力争还原这一个个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司马昭定三国》司马昭随父司马懿抗蜀,多有军识。继而逐步取代曹魏家族,专揽国政,后分兵三路伐蜀,成立晋朝,成了司马家族一个新的传奇人物。 本书采用通俗历史的写法,梳理司马昭的一生经历。重点表现了司马昭为官为政的智慧:如何平衡与父亲司马懿的关系,如何协调处理司马家族内部的矛盾,如何对抗曹魏家族并逐步取而代之。
《我心中的战神——铁木真》为铁木真个人传记,专为青少年而写,通过通俗生动的文字,精美时尚的插图讲述了东方战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以三万兵马起家,短短二十年时间里,统一蒙古草原,横扫欧亚大陆,征服民族多达720部的英勇事迹。 毛泽东、孙中山、拿破仑、艾森豪威尔等伟人都对成吉思汗赞赏有加,推崇备至。拿破仑说:“我不如成吉思汗……这个游牧民族有严格的军事组织和深思熟虑的指挥,他们要比自己的对手精明得多。”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说:“如果有关战争的记载都从历史上抹掉,只留成吉思汗战斗情况的详细记载并且被保存得很好,那么军人仍将拥有无尽的财富。” 《世界征服者史》作者波斯人志费尼说:“亚历山大在世也会将成吉思汗尊为自己的老师。”
刘墉,生于1719年,卒于1804年,先后侍奉乾隆、嘉庆两朝,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他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政治家,死后被封谥号为“文清”。他还是一位才华横益、涉猎颇广的学者,尤以书法名世,被誉为“浓墨宰相”,其诗文也颇具造诣。 刘墉与其父其侄祖孙三代均位居高官,这是怎样显赫的一个家族呢?刘墉与大贪官和珅、《四库全书》总自官纪晓岚同朝为官,又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历史的风浪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当法军的铁蹄踏入台湾之时,也把刘铭传这个人物推向了台湾的历史舞台。抗法保台,筹划建省,开发台湾产业……他的每一项重要举措,都关乎台湾的命运前途,推动着台湾走上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然而才见起色,刘铭传就被迫收山,命运多舛的台湾不久又陷入日本的魔爪,这位老将只能饮恨而逝…… 本书即用细致流畅的文字,配以大量生动可感的历史图片,向你全面展现台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也让你细细品刘铭传这位大将的雄才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