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秋孙中山流亡英国时不幸被清政府驻英国公使馆阴谋绑架,险遭杀害;后经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时的英国老师康德黎先生全力营救,终于脱险。孙中山获救后即写下了这本蒙难经历的书《伦敦蒙难记》。 这是孙中山*早的一本英文著作,也是他一生中*的一本纪实散文作品。 这本书一经出版即轰动了欧美政界,威慑清廷,为辛亥革命播下了*颗火种。 本书是114年以来出现的*个完备的现代汉语全译本。 一百多年来流行的文言译本不仅语言陈旧,而且多有删节;本书则完全是按照英文原著直译成现代汉语,全面真实地还原了孙中山伦敦蒙难的历史。 新译本对于书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组织等做了详细的注解,十分有利于读者了解相关的背景。还选编了大量与孙中山伦敦蒙难事件相关的翔实可靠的原始资料,并搜集到一百多幅文献资料
《李鸿章传》 又 名《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 梁启超称: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了解李鸿章,可窥中国近代史四十年风云变幻。 李鸿章早年多舛,后拜在曾国藩门下、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直至署理两江总督,创办洋务运动,声望达到顶点;再到甲午战争失败,无奈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晚年建设海军、悲壮故去。一生沉浮,与大清国命运紧密相连。 梁启超对李鸿章在军事、洋务、外交以及政治等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全新的梳理与解读。还 将 李鸿章 与诸葛亮、王安石、曾国藩、左宗棠、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古今中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得出 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的结论。 如何评价这位饱受争议的重臣, 梁启超 给了答案: 李 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
《我所认识的孙逸仙:童年朋友陆灿的回忆》是根据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所藏该书的英文打字稿复印件重新全文翻译,译者尽量查对资料准确译出人名和地名,并加以简单的注释;对书中明显的史实错误也就译者所知加以说明,以便阅读和利用。书中各种人名、地名注释和译注说明,是译者参考比较多种不同资料整理而成,为节省篇幅,一般不再一一注出来源。 《我所认识的孙逸仙:童年朋友陆灿的回忆》附录收录《Sun Yat Sen-As I knewhim》的英文原稿全文,通晓外文者大可直接阅读英文原文,当更能体会作者的原意。而英文稿偶有单词拼写错误及语句、语法不通之处,载人《我所认识的孙逸仙:童年朋友陆灿的回忆》时为存其原貌,原则上不再加以校正与说明。
全书收录了曾任民盟中央主席,伟大的爱国主义和民主战士,“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先生从1901年到1957年分别给妻子、兄弟、子女、孙辈的200多封家信,这些家信都是沈钧儒家属献出的珍宝。通过这些家信反映了不同时期沈钧儒先生的活动轨迹,引领读者去触摸沈钧儒先生几十年不平凡的人生,以及那一段段与中国命运息息相关的重要历史,令人为之动容。
冯国璋(1859—1919),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受袁世凯赏识,参与小站练兵。与段祺瑞、王士珍并称“北洋三杰”。民国后,出任江苏都督。袁世凯帝制自为失败, 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冯为国璋副总统。后黎元洪与段祺瑞府院之争起,引发张勋复辟,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通电讨伐张勋。张勋战败后,冯国璋依法将大总统职权还予黎元洪。后因政见向左,与段祺瑞分道扬镳,北洋军阀走向分裂。本书作者广搜资料,并实地考察京津及河间等地,采集了大量的口述、回忆资料。通过客观分析,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全面的冯国璋形象。
讲述刘少奇奔赴安源、领导五卅运动、开创白区工作,参与创建、建设共和国的生动故事,展现其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终生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胸襟和伟大情怀。
本书作者生于延安,在*、杨尚昆、胡耀邦、薄一波、廖鲁言、金城等老一辈革命家关爱下成长,并师从赵朴初、沈雁冰、胡华等教育家。作者虽然已逾古稀,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多场巨大变革,但依然保持着乐观与豁达的心态。她用细腻的笔墨,记录下生活中与领袖、前辈相处的点滴,感人肺腑,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同时,书中还披露了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图片。生动鲜活、富有细节的文字和图片为读者了解老一辈革命者的思想精神、生活状态打开了一扇窗户。
本书是对曾任台湾新同盟会会长许历农的评传。作者从许历农早年从军参加抗战写起,到赴台的军旅生涯,再到任"退服会主委",选取典型的事例对这些经历以点带面地加以介绍,让我们对许历农早年的工作经历与思想变化有了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后来写到的许历农认识并揭示的"台独"倾向、退出国民党后加入新党、创立新同盟会,成立民主团结联盟、率团访问大陆以及晚年生活等的描述,让我们从许历农这位活跃于两岸交流中的著名人物经历中看到了大时代的风云际会,本书对许历农的评传对两岸关系演进中的历史空白处有不可或缺的弥补作用,本书的出版也具有了极高的史料价值。
为配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中共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了《100位为太原解放和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共产党员》。 《100位为太原解放和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共产党员》通过文字介绍、图片、人物感言及背景链接等方式,充分展示了这些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胡愈之(1896—1986),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 于友编著的《胡愈之(民盟历史人物)》以丰富的史料、娓娓道来的文字记载了我国上个世纪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出版家胡愈之的一生。记录了他与鲁迅、沈钧儒、邹韬奋、茅盾、郑振铎、夏衍、叶圣陶等人的交往及深厚友情,详细阐述了他作为“救国会之灵魂”营救“七君子”、创办生活书店、主持出版《鲁迅全集》和《西行漫记》、推行文字改革等事件以及他鲜为人知的情感历程……
《宋庆龄与她的生活侍从》以在宋庆龄身边工作26年的原上海寓所管理人员周和康与在宋庆龄身边工作15年的原北京寓所管理人员安茂成为主线,近距离地描述了宋庆龄真实的日常生活,并较全面地记叙了曾在宋庆龄身边工作过的上海、北京两地的厨师、花匠、司机等人当时的工作与生活情况,披露了一些当时视为国家机密的重大事件,揭开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宋庆龄宽厚仁慈、博大深远的伟人情怀和人格力量在其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辉。
该书以平实、沉细的笔触,翔实地追述了苏翰彦一生的烟波风涛与履印行迹,不仅反映了一个生长在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向往光明、追求进步的生命历程,在历尽坎坷之后依旧百折不绕、坦荡磊落的晚晴霞晖;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世纪以来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从五四运动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九一八”事变后的抵制日货运动,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到解放战争中的爱国民主运动……在丰富的史料呈现中,加入作者许多的亲见亲历,写来真切生动、曲折感人。特别宝贵的是,在全国性的图书出版平台上,它以文字记述了广东民盟发展的历史,系统地反映了中山盟的创建和在国家建设当中做出的贡献。
全书一反斥责批判黎元洪的传统观点,对其给予客观而准确的评价。书中用大量详实的史料,条分缕析地解剖了有关黎元洪一生的众多历史疑点,并阐述了黎元洪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比如:究竟是谁扶植黎元洪当上首义都督?张振武到底该不该杀?桀骜不驯的章太炎为什么独爱黎元洪?黎元洪与蔡锷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友谊?黎元洪的军民分治和废督裁兵思想具体是什么?近代中国国葬制度起始于黎元洪?黎元洪如何奠定中国空军的基础?黎元洪为什么会与段祺瑞产生府院之争?黎府刺客究竟来自何方?黎元洪部分房产是否来自他人贿赂?等等。毫不夸张地,这是黎元洪传记中目前资料丰富、观点可信的一部专著。本书插图100幅,有多幅新发现的照片。
性格决定命运,蒋 介石一生成败都与他的性格有关,平心而论,蒋介石在旧时代的军阀混战中获得某种成功,与他性格中行事坚韧、决策果断、倔强不服输等某些因素有是分不开,但他更突出的性格特征,如专横独断、急躁偏激等副面因素,这是他在政坛失败之重要诱因,从政治行为的源头上看,蒋介石在政治手段上很少有现代的配方的东西,他十分注意从中国古代官场社会中吸取对他有用的东西,这是他作为旧时代的代表者本质所决定……
本书作者徐明远,于1987~1991年出任中国驻斐济、基里巴斯、瓦努阿图三个南太平洋岛国的大使。 其时,台湾当局不停地以“弹性外交”和“银弹外交”对岛国进行诱惑,以破坏我国与岛国的关系。在历次出现危难的紧要关头,作者殚精竭虑、有理有利有节地与对方进行交涉,拨正方向,转危为安,将双边关系引向正常轨道,继续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介绍了疾风骤雨的历程。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作者在外交之路上的成长过程、在国外战火中亲历的险情,以及与南太平洋岛国领导人、当地居民和华人华侨交往的故事。
这两句话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顺口溜,说的就是中国近代史中地位最为显赫的四大家族。 20世纪上半叶,“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声名享誉国内外,逐渐形成一个举世瞩目的利益集团。并且,四大家族攫取了那一时期中国所有的军权、党权、政权、财权,并将之牢牢地掌握在手里,用以不断巩固自身的地位。 众所周知,在这个影响着中国近代史命运的四大家族中,其人物身份和关系背景极为复杂,钱、权、政治成为了维系四大家族捆绑在一起的全部。可是在那段民国乱世的岁月中残留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趣闻,或许我们没有听闻过,或许被历史秘密封存的太严太久。但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 宋霭龄为何选择嫁给了财阀孔祥熙?宋庆龄为何百般拦阻宋美龄嫁给蒋介石?宋霭龄为何又撮合宋美龄与蒋介石的婚姻?蒋介石为何事扇了“大舅哥”宋子文一
章太炎是中国近现代 一位传奇人物。他既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又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国学大师。他的经历,无论作为英雄豪杰,还是作为文学家学术家,都极其丰赡而有魅力。《潜龙在渊(章太炎传)》作者伍立杨成功地勾勒出大师的形象轮廓,对他的意义也有精彩的论述。
《我心中的耀邦》收入温家宝、曾庆红、聂荣臻、张爱萍、田纪云、胡启立、费孝通、于光远等20多位作者追忆胡耀邦的文章。他们或者在胡耀邦身边工作,记述其言传身教对自己的重大影响;或者是与胡耀邦相交数十年的战友,记述胡耀邦的好学勤思和光明磊落的品格;或者一度与胡耀邦共事,披露平反冤假错案、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