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传记是在新近披露的波伏瓦信件、波伏瓦早期日记和给情人克洛德 朗兹曼的信之后的全新波伏瓦传记,它将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让-保罗 萨特的关系。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传记。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 波伏瓦如是说。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 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 女性主义偶像 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 撒谎 ,或是声称自己不
张爱玲至今仍是大众关注的热点之一,其传记层出不穷,《张爱玲传》以 不做传奇 的立场,严谨地以文献为依据,对张爱玲生平及其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叙论。全书按张爱玲的生活轨迹分为上(1920-1943)、中(1943-1945)、下(1945-1995)三编。特点是以深刻细致的分析和评论见长,能够将张爱玲的作品与其经历、思想、情感等结合打通,处处传达出由文见人的洞见,寻觅出了张爱玲及其作品之间的深切关联。文笔清雅,不枝不蔓,既无学究气也避开了多愁善感的矫情气,甚至被读者认为是张爱玲式的文字。 1993年初版后,成为众多张爱玲传记中的经典之一。此次再版,作者重新修订,增加了作于张爱玲百年诞辰之际的《金句化的张爱玲,与真实的她差得有多远》一文,并配以精美插图,使这部经典传记更臻完善。
少时失怙,壮年失偶,没有子女,没有家庭,没有私产。因肿瘤手术住院,面对来看望的县领导,她说: 能否提前支取丧葬费,用来帮助大山里的孩子们? 身患骨质疏松症、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纤维化、脑动脉供血不足、脾血管瘤、颅骨骨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多种疾病,虽九死一生而无悔。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那些为大家而献身的人,就是灵魂里有黄金的人,因此,他们不需要现实世界的黄金。那么,张桂梅,这个一出生就险被送人,黑龙江农户家里的第十二个孩子,她生命的轨迹从何处起,她灵魂里的黄金从何处来?
本书是一本讲述女性历史人物的传记作品,选取了12位在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杰出女性领袖,展现她们拥有的勇气与智慧,揭示她们面对的困难与挑战。伊丽莎白一世和梅厄夫人是老练的政治家,娴熟地运用外交手段削弱自己的敌人;布狄卡和满都海是勇敢的战士,像男人一样在战场上冲杀;埃及艳后和卡泰丽娜 斯福尔扎是阴谋的策划者,假他人之手实现自己的目标。从古波斯的炎热沙漠到中世纪一望无垠的中亚草原,再到现代南大西洋的荒凉群岛,历有权势的女性或隐于幕后制定完美的战略,或浴血前线施展绝妙的战术,她们拥有不同的肤色、年龄和领导风格,但对于她们的敌人,却同样危险而致命。本书作者从历史典籍中还原她们的性情,倾听她们的声音,重现属于她们的传奇。
目前学术界公认最权威详实的狄金森传记 艾米莉 狄金森 美国现代诗先驱者、西方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博尔赫斯的偶像,她是一个谜,而本书试图揭开她传奇人生的谜底 兼具严谨的历史考据和可读性,《出版人周刊》称其达到了文学传记的最高水准 作为现代诗的先驱者,艾米莉 狄金森大概是最受人喜爱的伟大诗人之一,同时也是难以索解的谜 她是博尔赫斯唯一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诗坛地位与惠特曼比肩,却在25岁之后逃避公众生活,只留下上千书信和诗作。 这个奇特的女性究竟有怎样的一生?生活中的遭遇,不同寻常的个性,激情与愉悦,失望与冲突以怎样的方式走进了她的诗歌世界? 当代学者阿尔弗雷德 哈贝格以时间为序追随着狄金森的脚步,用信实全面且深入的文献资料向世人展示他揭开谜底的雄心,带我们尽可能地接近这位诗人 这位天
苏珊 桑塔格是当代西方卓越的知识分子,多次荣膺国际文学大奖。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桑塔格的著作是为了寻求对所处时代的理解。她的人生经历,也折射着20 世纪30 年代至21 世纪初期西方知识界、文化界的思想图谱和文艺风潮。 法国文学史学者贝阿特丽丝 穆斯利借助桑塔格生前身后的档案文件、出版作品,以时间为轴,以桑塔格人生各阶段的重要事件为聚焦点,将桑塔格的艺术评论、文学创作、政治见解与精神历程置于历史中加以考察,勾勒出这个 包罗万象的灵魂 一生的智性之旅。
1981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提名桑德拉 奥康纳为美国法院位女性大法官时,《时代》周刊封面写道:公正 终于等到。1950年,美国只有大约5%的女性上大学并顺利毕业。这个来自美国西部的牧场女孩从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因为女性身份没有收到任何一家律所的面试邀请,经多番努力才得到一份法律助理的工作,谦逊地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美国法院工作的24年中,奥康纳在堕胎权、平权法案、宗教自由等诸多重大社会议题上主导着投票倾向,以至于媒体称法院为 奥康纳法院 。她的关键一票,帮助维护了美国法院在1973年肯定的堕胎合法性,也是她的关键一票驳回了艾伯特 戈尔要求在佛罗里达州重新计票的请求,终助力布什入主白宫。当她的生命迈入第90个年头的时候,她成了女性进步事业鲜活的纪念碑。在2016年的一场颁奖典礼上,没有人知道此时的她已
这本林徽因传记中要叙述的,是她的才华,她的性格,她的信仰,她的苦难,她的事业,美丽之外的坎坎坷坷、灿烂辉煌。此书作者陈学勇系国内知名的林徽因研究专家,这部传记是他积多年研究积累结出的成果,是目前国内为严肃完备的林徽因传记,作者此次又做了大量的修正和增订。本书打破了以往林徽因传记单纯以时间顺序记述的套路,采取新颖的切入角度为读者展现了林徽因动人的一生。它不但纠正了以往林传的谬误,而且提供了大量手材料。书中基本收入了林徽因一生全部的照片,并辅以手稿、画作,是集趣味性、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好读本。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作家。与之相关的出版物往往强调其性别、天才的创作、错综的感情经历和悲剧的命运,从而导致了大众对萧红的刻板印象。而平石淑子通过爬梳史料勾勒其一生,尽量还原萧红的生活环境、交游情况、创作背景,结合萧红的作品,描述其精神世界的发展变化历程,对几个有争议的问题做出回应:萧红是否在缺少爱的环境中长大?萧红是反对封建男权的新女性还是依附男权的受害者?在《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中,萧红选择哪些往事再现,又对哪些进行艺术虚构,其再现和虚构的动机是什么?萧红的绝笔之作《马伯乐》与之前的作品风格迥异,其创作为何发生大的转向?作者在勾稽史实分析作品的过程中,祛除读者对萧红的想象,呈现真实的萧红形象。
香奈儿的故事始于一个被遗弃的孩子,一个在黑暗童话中迷失的女孩。本书作者贾斯迪妮 皮卡蒂揭示了嘉柏丽尔 香奈儿在修道院孤儿院的早年经历和她不寻常的成年生活中的惊人细节,探索了这位时尚偶像在神秘光鲜的外表下隐藏的秘密。 这本精美的传记不仅让大家看到可可 香奈儿是如何将自己塑造成影响力的人物的,还以崭新而敏锐的视角展现了她那激情澎湃、动荡不安的感情经历。作者根据个人观察和对香奈儿后在世的朋友、员工和亲属的采访,揭开了香奈儿的密语和符号,并追溯了她的成长时期和其对她传奇风格的影响,让本书更具权威性。 备受时尚界人士敬畏和尊崇的可可 香奈儿女士在1971年去世,享年87岁,但她的遗产永存。借助前所未有的研究调查,贾斯迪妮 皮卡蒂将她迷人而神秘的主题解放出来,并揭示了香奈儿掩藏的重要真相,通过
从16岁只身闯荡美国到大学期间获得 夏威夷水仙花公主 , 从成立电视制作公司到成为传递东西方文化的人, 从 艾美奖 获奖电视节目主持人到成功转型为企业家, 她创立 羽西 化妆品品牌,用一支又一支口红改变了中国 女性形象。从美的启蒙教育,到用爱回馈社会,羽西都是先锋人物。 秉善天下,敢为天下先,她为中国人带来了色彩,带来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带来通用的国际礼仪,为国人融入世界和提高自身修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她一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交流,让世界认识中国,用她独特的视角讲述当代中国故事。
《被误解的林徽因及其时代》将林徽因置于大历史中,还原了一个进取、清醒、充满自省但也充满矛盾、并在困境中保持独立性与奋斗精神的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学者形象,梳理林徽因作为文化符号被绯闻化、鸡汤化的过程,并呈现出民国时代知识精英们在婚恋意识、改革意识、国族意识上面临的共同课题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是一位80岁高龄的传奇女子许燕吉的人生自传,她以近百年的人生体验,告诉你一个真实得近乎残酷的20世纪中国史!1941年,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不会想到父亲很快就要离去,日军占领香港,一家人要被迫内迁,辗转于湖南、贵州等地,苦不堪言。1950年,当我考入北京农业时,我也不会想到卷入那场潮流,转眼变成右派,隔离审查,入狱六年,孩子夭折,丈夫与我离婚!1969年,当我被疏散到河北一个极为艰苦的地方时,我更想不到竟会为生活所迫,嫁给陕西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农。而,我已经80岁……人可以有多个10年、20年,而我,就只有这一个80年……
1558年,25岁登基的伊丽莎白从姊姊“血腥玛丽”所承继的英国,对外已失去在欧洲的后一块土地-加莱港,退回到欧洲大陆边缘小国的地位;国内又充满宗教与政治纷争,国库因战事耗损空虚,社会阶层壁垒分明,人民生活不易。生在一切以家父长制(patriarchal age)为中心的时代,身上流着亨利八世血脉的年轻伊丽莎白,带着众人的殷切期盼上台,但仍不免许多觊觎王位的人,包括野心勃勃的外国王子和不忠诚的英国子民,处心积虑地想要谋反篡夺她的王权。等待着伊丽莎白的挑战是,如何稳定当前的政府民心,消弭对立歧见,解决财政问题,并且提升国际威信。 在位的45年期间,尽管面对各国的挑战,美丽与智慧兼备的伊丽莎白透过与各国王公贵族的联姻谈判以及对宗教的怀柔政策和重商主义下,让英国境内维持了将近半世纪之久的和平与社会经济的稳定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本书是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的 口述自传。从1919年走向 ,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 世纪回眸中,相比于传奇与成就,杨苡 看重她的“日子”,及其承载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世情:童年深宅里,祖辈的煊赫、北洋政商两界的风云变幻她不大闹得清,念念不忘者,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境遇;同窗情谊、少女心事、诗歌与话剧,“中西”十年乘着歌声的翅膀,无忧无虑;民族危亡之际,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西迁途中高唱《松花
《纽约时报》年度*图书之一、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出版当年狂销15万册。 一段由空房子引发的揭秘调查,普利策获奖记者由此揭开美国为神秘的女富豪的传奇人生,带你走进美国政商巨擘克拉克家族的百年沉浮史。 2009年,曾获得普利策奖的记者比尔 戴德曼偶然发现一处闲置了近60年的豪宅在出售,由此,他意外地打开了通往美国历史的大门。《空虚的豪宅》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财富和一个女继承人的故事,它将19世纪镀金时代的富裕和21世纪关于3亿美元遗产继承的 战争 连接起来。这场斗争的核心是一位叫胡姬 克拉克的隐居女继承人。这个女人如此神秘,以至于直到她104岁去世时,几十年内都没有人见过她*的照片。胡姬 克拉克在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和康涅狄格州都拥有宏伟的住宅,尽管身体状况极好,但她却在一个简单的病房里居住了二十多年,原因何在?她的
20世纪后半叶是历史上的多事之秋,美国更是旋涡的中心,热点事件、政经黑幕频出。《华盛顿邮报》逆势崛起,以媒体人的良知,捅破层层天窗,改写历史进程,犹如彗星划过夜空。 1971年,著名的 五角大楼文件 泄露,该文件详尽客观地记录了二战以后美国政府对越政策的种种秘密,从根本上动摇了越战的合法性。在政府的压力下,全美各大媒体噤若寒蝉,唯有《华盛顿邮报》将真相彻底公开,为此不惜与国防部授意下的司法部对簿公堂,直至在美国最高法院大获全胜。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越战的结局。 1972年, 水门事件 爆发,《华盛顿邮报》不顾白宫和总统本人的阻挠和威胁,持续在头版头条发布事件调查报告,直至将这个震惊世界的政治阴谋彻底揭穿,并直接导致了美国当任总统尼克松的下台。 带领《华盛顿邮报》写下新闻史上登峰造极一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