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李叔同传》是一本李叔同的人物传记。 本书以李叔同的生平行迹为依据,按先后时间顺序,从其在家和出世两个方面完整地加以描述:家境殷实,幼时苦读,15岁时便能吟出令人惊艳的诗句;经历一段不如意的恋爱后,开始醉心于艺术;留学归来后,开启执教生涯,培育出丰子恺、刘质平等人才;39岁时,看破红尘,剃度出家。 对于弘一法师一生的重要人生节点,本书都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记述。通过作者的笔触,相信能让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和领绿弘一法师悲欣交集的人生经历,感受他超然物外,无往不乐的人生智慧。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这个世界上,仅停留了短短二十四年。从一个穷困喇嘛的儿子,到至为尊贵的活佛,身居清静庄严的布达拉宫圣地,却向往自由率性的凡间。种种奇妙又无奈的际遇,使他看到了权势斗争下人心的险恶、扭曲,也懂得了人世间真正的纯朴、安宁,饱尝了俗世情爱的悲欢离合。他是活佛,也是温柔的情人和出色的诗人,爱情被他写成动人的诗歌,在藏汉各地代代流传。 《仓央嘉措》以评传体小说的形式,再现了仓央嘉措充满矛盾、痛苦,却因爱情的照耀而华彩灿烂的一生,并以其行事为中心,向读者展示了当时西藏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以及哺育诗人成长的西藏民间文化广阔图景。
Array
这本由江峰*的《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卷5)》 既突出此期与张天师相关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评 述,又从总体上对于此期各代张天师及其教众群体予 以一般性的观照。既有对他们嗣教实践中出现的某些 现象、问题相对集中的讨论,又增加教派洞天胜境、 建筑艺术、斋醮科仪、神道仙话、劝善戒恶、符咒易 卜、风水节庆等诸多具象符号一般性的诠释与描绘, 从而使得此期张天师及其正一道能以一种*为丰满、 实在、清晰、具体的历史形态进入到当代人的文化视 野之中。
本书将弘一大师李叔同的一生按照地理位置分为六个阶段,讲述了他童年在天津的成长、交游;青年在上海、东京求学、生活;壮年回到祖国后做老师、做编辑;*后在虎跑寺出家的人生轨迹。作者由浅入深,通过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各个细节,全景式的展现了他的思想变化和艺术追求。
这是一部翻译著作,主要介绍了藏传佛教密宗高僧热 多杰札巴(1016-1196年)富有传奇的一生。热 多杰札巴生于西藏拉堆南麓尼南朗,自幼聪明好学,过目不忘,少年得志。长大成人后,为了寻找吉祥大威德法,三进尼泊尔,二赴印度。学成回西藏后,四处云游,讲学布道,译经收徒,功绩卓著。他用所得到的供物修缮寺院,发展教育,制造船只,架设桥梁,布施济困,保护环境。并以自己的品德才学,调解纠纷,感化盗匪,惩戒坏人。热 多杰札巴为印度、尼泊尔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桥梁。热 多杰札巴与米拉日巴大师齐名,与济公活佛不相上下,成为藏族历史上一个显赫的藏传佛教传奇人物。本书情节曲折,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是研究藏传佛教早期必可多得的孤本。
100余幅全彩实景照片,带你打卡玄奘取经路沿路站点 作者多次实地考察沿途遗迹,解锁玄奘之路的古与今 “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感悟玄奘信念的力量 这是一趟跟着玄奘足迹、跨越古今的丝路人文之旅。全书依托作者多年对玄奘西行路上榆林窟、塔尔寺、高昌故城、克孜尔石窟等历史遗迹的实地考察,结合玄奘远赴印度取经的故事及当时唐朝、西域、印度的历史背景,并以百余幅实景图深度打卡、 解锁玄奘之路的古与今 ,呈现丝路上的文明互鉴,感悟玄奘信念的力量。本书专业不失有趣,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走进玄奘的世界,勾勒出玄奘佛性的超脱与人性的执着;同时以当代考察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形式触摸古遗迹,观照古今,书写行走古丝路的新篇章。 本书是 “走读丝路”丛书之一。
本书主要是芮陶庵先生的回忆录,记录了1949年之前他在中央大学执教以及在南京、成都、香港等地生活、工作的所见所闻。
传说中的观世音:大发慈悲心,功行海洋深,驾慈航渡迷津,感化有缘人。所谓十四种无畏,三十二化身,千手及千眼,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莲座涌慈云,随处现金身,杨枝水、洒凡尘,甘露润群生;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佛不离心。永离八难、一切灾殃,苦厄化为尘。 纵观古今,有的神话小说,是小说而不是神话;还有的神话小说,是神话而不是小说。而濯街先生的这一部作品,既是神话又是小说,是一部如假包换的神话小说。 在这一部小说里,濯街先生将观世音的神性与人性较好地叠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风韵独至的艺术形象。作品在人性的基调上,浓墨重彩点染出观世音的神性,具有鲜明的神话小说的特征。 这部神话小说反传说小说“大团圆”的结尾方式,偏要让期望甚殷的读者看到“号自在,菩
本书以鸟瞰式的笔调,介绍被誉为 伊斯兰权WEI 的安萨里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学术活动及改革思想。除了正面论述这位 DI一个千年维新家 的主要思想和贡献,兼及对一些不实之词、学术误区乃至思想偏见的正本清源,从而还这位思想家、还学术文化应有的公道与客观。本书文风清新,简洁明快,对我国读者了解伊斯兰文化中一些重要概念、安萨里时代的思想和文化特点、安萨里的时代角色等,因而消除误解,构建和谐,不无现实意义。
女作家谭天,在沉寂几年后,集自己数年的修学和写《宽霖法师传》《能海上师传》的经验,发力在《持一句佛号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中,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四川乐至报国寺主持、四川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93岁高僧昌臻老法师一生修行的展示,告诉我们:切勿外求,回照自心,去掉执着,学会放下,完善人格,烦恼自解,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同时明示我们,在浮躁的当今,回归心灵家园的重要!在不安的2012年,为我们带来一抹清凉。
作品以白牡丹与吕洞宾的爱情纠葛为主线,以[八仙过海]为中心事件。到三戏白牡丹结束。采取大开大合的结构方式,八仙过海、飞剑斩黄龙、黄鹤楼的故事,穿插在暗访白牡丹、三访风月轩、结婚与发昏、送白牡丹的英灵投胎转世、玉帝怒斩白牡丹等[风流逸事]中去交待。细腻地描绘了吕洞宾与白牡丹之间的[千年情结],以妙语连珠的文笔,详尽地交待了吕洞宾多次投胎,多次犯[男女作风错误]的实事。时而让人读之喷饭,时而让你心头一亮、耳目一新。
证严上人说:“汇聚人人心中的光明,未来的地球必然非常亮丽。”这是个黑暗的时代,也是个光明的时代。 二十世纪的人类苦痛大过前此的十九个世纪,慈济在二十世纪中叶出现,是证严上人以一个宗教家的悲智,在面对世界灾难、沉沦、失落时的回应与扭转,他启动了全球慈济人的心灵力量与行动力量,为世界带来抚慰、提升与希望。 近来,证严上人更确立出“立体琉璃同心圆”的新架构,以“圆”的精神理念与组织形式,在时空中跨步,延续过去数十年的全球关怀、在地行动,与世界脉动紧密相连。 不论环境或心灵的灾难,证严上人因应而创造的各种大爱体系,为人群默默衬底,运转成扶持的力量,暗域中生起希望。
《闯关东的爱尔兰人:一位传教士在乱世中国的生涯(1897~1942)》作者马克·奥尼尔是老奥尼尔之孙,以新闻记者的严谨态度,搜集大量素材,包括爱尔兰长老会的珍贵文献以及奥尼尔家族史资料,通过讲述他祖父在中国传教的事迹向他致敬外,亦以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解构这段在中国历史上充满动荡与变化的时期。
清代中国海禁重开以后,大批西方传教士的接踵来华,成为晚清以及民国时代中外交往领域中引人瞩目的现象。事实上这个成分复杂的特殊群体的在华活动,涉及到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已远远超越传教范围。本书根据手资料,为其中著名的人物马礼逊立传。该书内容是以历史纪实笔法描述了马礼逊在鸦片战争时期从传教士、东印度公司翻译官,到出任英国政府副领事的全过程,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阅读趣味。传中大量引述档案文献、书信日记,以及作者采访这些人物后裔亲属所得的口述史料,多系一般专书中罕见,从而为从事近代史学习和研究的广大文史爱好者,以及各专业学人,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本书根据手资料,为晚清以及民国时代著名的西方传教士马礼逊立传。该书内容是以历史纪实笔法描述了马礼逊在鸦片战争时期从传教士、
惠能的中国思想史上影响*的佛教人物之一,他所开创的禅宗南宗渊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传统思想文化之中。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其思想集中体现地《坛经》一书中。《惠能评传(精)》由洪修平、孙亦平所著,充分利用包括郭煌文献和碑铭石刻等在内的大量禅宗史料,并借鉴国内外研究新成果,对惠能的生平事迹、《坛经》的形成流变、惠能六祖地位的确立、惠能禅学思想的理论渊源、惠能禅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色,惠能对传统佛教的变革与创新等都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并对惠能思想的历史地位与重要影响以及当代的“禅宗热”等作了探讨。《惠能评传(精)》提出了许多学术新观点,对学术界争论的一些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见解。
戒律的学习和弘扬一向是僧尼的专职,在家居士是不敢问律的,所以居士对戒律的了解至多停留于五戒八戒的戒相上,对于律学的开遮持犯理论很少有人知道,弘祖为此编写《南山律在家备览》,为在家居士学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戒律的实行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说,不外乎衣、食、住、行的如礼如法。弘祖受戒后,严格实践过午不食,躬行诸戒,僧衲简朴,赤脚草履,威仪寂静,充分体现出无挂无碍的解脱心境。所有起心动念,言行举止,行住坐卧,无不谨慎。一次,丰子恺先生寄一卷宣纸,请弘祖书写佛号,宣纸有余,弘祖便去信问多余宣纸如何处置?丰子恺先生原是多备一点,供弘祖随意处置的,连忙回信说明:“多余的纸,赠与法师,请随意处置。”又有一次丰子恺先生寄回件邮票多了几分,弘祖把多的几分寄还他。于是以后丰子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