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开现代艺术启蒙教育之先河。他在国学、诗词、音乐、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造诣,是一位中国20世纪前半叶光耀一时的艺术家和风华才子。后来,他斩断尘缘,又成为一位拔乎其萃的佛门代表人物,被誉为僧德昭昭的云水高僧。 可以说,无论入世还是出世,他都向世人呈现了他凡事认真、勇猛而精进的一生。 作者汪兆骞先生从与李叔同亲友、学生的交往回忆中,从纷繁庞杂诸多史料的考伪辨正中,寻访李叔同鲜为人知的人生踪迹,和隐秘曲折的心路历程,力图还原一个真实、有温度、去神化的弘一大师,呈现了他将丰富、复杂和谐统一于一身的人性特质,摹画出百年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生动侧影。
破山禅师,号海明,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佛门巨匠。本书从破山的成长经历、佛学造诣、书法艺术和诗歌创作等几个方面介绍并剖析破山的一生。本书稿前五章讲述了破山海明禅师传奇的成长历程,第六章介绍其兼容并包的佛学思想,第七章介绍其浑朴超逸的书法艺术,第八章介绍其清新自然的诗歌创作。该书填补了对历史人物破山禅师系统地介绍其佛学思想、书画艺术和诗歌的空白,客观地再现了明清之际西部地区人民的生存状态和佛教发展方式。通过破山政治态度的前后变化以及他与 夔东十三家 抗清武装势力的密切接触,揭示出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活动之所以失败的深刻原因,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史料价值。该书已通过重庆民宗委审读,没有违背宗教政策法规和伤害宗教感情的内容。
由贾来生著的《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卷4)》共 写了元明时期第四十二代至第五十一代张显庸的生平 情况、历史迹遇、嗣统履职及社会影响等,客观公允 地展现张天师各具特色的历史风貌。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弘扬佛法,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慧灯无尽照海东——鉴真大和上评传》作者李尚全凭借其深厚的佛学和史学造诣,从扬州和奈良的佛教文化传统,熏陶鉴真佛教信仰的长安、洛阳两京佛教精英,鉴真在扬州的佛教事业和在日本的传戒弘法活动四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鉴真带有传奇性的佛教人生。作者“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的写法,使本书成为鉴真研究的一部力作。
本书分为百年乱世、祖师神迹、励精图志、出山立教、一代天骄等八章。概述了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丘处机的教义教制观、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深刻的影响,进而展示了全真教思想主要来源和基本内容。
《教皇往事(波吉亚家族)》(作者克里斯托弗·希伯特)是著名历史学家希伯特着力描写在中世纪末期与文艺复兴时期名闻遐迩的“波吉亚家族”的力作。《教皇往事(波吉亚家族)》中着力描写该家族中通过选举成为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阿方索·德·波吉亚”及其两个著名的私生子女“瓦伦迪诺公爵凯撒·波吉亚”和“卢克雷西亚·波吉亚”这3位人物的生平以及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敌人。
《成玄英评传(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成玄英是初唐时期著名的道教理论家,是重玄学主要的思想代表。重玄学继承了魏晋玄学与佛教中观学等认识成就,并且通过认真严密的理论分析,自觉运用本体论哲学获得的精神成就解释主体自我存在问题,合乎逻辑地将中国哲学推进至心性论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个包含本体论、存在论、方法论、修养论、心性论、意义论的完整哲学体系,实现了相当于先秦老庄学与魏晋玄学的老庄学的第三期发展。不仅为道教教义的成熟做出了划时代的伟大贡献,而且为日后道教内丹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形上学基础。《成玄英评传(套装上下册)》以对哲学问题与方法论的说明为重心,具体考察了不同时代哲学家对不同哲学问题的认识理解以及成败得失,展示了道教的思想巨人精神创造的历史风貌。
这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宗教思想家为释迦牟尼所作的传记。《纽约时报书评》评论凯伦?阿姆斯特朗的著作“富有洞察力、可读性强又不乏预见性”。她对释迦牟尼形象的描画结合了其神其人的两个方面,在描述释迦牟尼放弃世俗生活、追求真理的同时,思考他在人类精神探索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信仰没落的现代社会的启示。传记、宗教、历史和哲学,在这本传记里浑然交融,对于任何一个对佛教有兴趣的读者都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无神论是一个新事物吗? 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倾向于将其看作是欧洲启蒙时代所发明,当时,科学与世俗的力量广泛挑战信仰,破除对上帝的崇拜。其实上,无神论的产生要久远得多。 从《荷马史诗》的时代开始就已经有无神论者存在,因为没有 的主要宗教,在多神形态之外,无神论也就同时存在。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等人便是其中的代表。而直到古代的晚期,无神论在与君主和王权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压制下,显得 弱小。 在这本书里,作者探索了古代的地中海世界,这是一个当代人所不能想象的、 不同的世界。作者在这个世界里找到的是是那些 早反对神性的故事和声音。
心道法师(1948—),台湾灵鹫山无生道场开山住持和尚,世界宗教博物馆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爱与和平地球家” 的创办人。 《灵鹫山外山(心道法师传)》展现了心道法师戮力禅修、传承三乘法脉、弘扬人间佛教的生命传奇。 心道法师祖籍云南,生于缅甸,随军出入烽火,目睹人世的流离动荡;从星云法师剃度出家;历经台湾外双溪、圆明寺古庙、灵骨塔、古堡废墟独修,再到福隆普陀岩山洞长期断食修行;出关后,创立灵鹫山无生道场,秉持“工作即修行,生活即福田”的生活禅理念,教育僧俗徒众;建立全球首座世界宗教博物馆,推展世界和平、生命和谐共生的理念;传授寂静平安禅修,为现代人擘划了一条修行的康庄大道,也为修行人寻回本来、奉献社会擎起一炬明灯。 心道法师矢志不移的求道毅力、乐观宽容的个性、恢宏的国际视野,
这是一部数十万字的关于汤若望生平的巨著,它相当忠于历史,没有为了搞笑、为了卖点、为了迎合而戏说。但它也不是一部处处考证的干巴巴的传记,而是充满着场景、情节、想象、奇遇、冒险和心路的探察。 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从明末到康熙年,在中国生活四十七年,曾是中国钦天监个洋监正,累官至太常寺少卿、光禄大夫;各种著述和译著近四十种,涉及宗教书算、天文地理、大炮制造等。曾几何时,身陷囹圄,九链加身,险被凌迟处死。后又平反昭雪,被康熙称为“鞠躬尽瘁之臣子”。 汤若望这个日尔曼奇人伟人是中德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人生的诡谲在他身上也演绎得淋漓尽致。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冒险的一生,大风大浪的一生,人生的诡谲在他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从他身上也折射出中西文化之间的相遇、排斥、
成鹫法师生于广州方氏文化世家,有神童之名,文武双全,力大无穷,十三岁中秀才,多才多艺,父子号称“番禺三方”;他是 诗僧,沈德潜称“本朝僧人鲜出其右者”,号称岭南佛门的旷世奇才。成鹫法师是具有代表性的遗民僧,八岁时明朝灭亡,他就随父归隐,十五岁躬耕乡野,十九岁作塾师,四十一岁出家为僧,在佛门又四十六年。他出儒入释,一生坚守志节,不仕新朝。游历、结社、著述、住持寺院,见证了明清之际的百年历史。
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一个人,倏忽一世,却折射出山高水阔般的生命广度与深度。若不是切切实实遵照生命感觉的人,不会拥有,也很难理解如此跌宕的变化。 作家苏泓月历时三载,搜罗一切可寻之照片、书信、金石、书画以及各类文献,重新修订,增补数万字。用词考据不厌其精,连行文之中的对仗比喻都向相关领域的专家求证过。唯有如此谨慎,方不负大师,亦不负看官。 书中收录珍贵图片 30 余幅,多数首度公开刊印,部分图片来自西泠拍卖独家珍藏。张张图片配有详细解读,供读者深入品赏。 装帧精致蕴藉, 32K 圆脊精装,书名集魏碑,内文缀老宋,通篇晕染长衫深蓝 捧书在手,瞬间能够感知民国时期独有的典雅,乱世之中难以言说的哀伤。 特制藏书票一组六枚,以飨读者。以李叔同先生 * 代表性的书画、金石、信札等为蓝本,全彩印就
扣冰藻光禅师(844 928),又称扣冰辟支老佛,京兆翁氏,法号藻光,福建崇安县新丰乡吴屯里翁屯东村人,诞生于唐朝武宗会昌四年(844年)。13岁出家为僧,先后拜谒雪峰义存、鹅湖大义禅师。广明元年(880年)卓锡于崇安瑞岩,创瑞岩寺,徒众云集, 一时瑞岩道场,遂与天台、曹溪并峙千古 。扣冰古佛在世时,民间流传许多有关他驱邪镇妖、捍灾御寇的神话传说。天成三年(928年),他去世后,被闽王谥为 妙觉通圣大师 。朝廷的屡次册封,扩大了扣冰古佛信仰,更使扣冰古佛成为了当地的保护神,得到当地人们的世代膜拜。扣冰古佛所在的时代正是武夷山佛教禅宗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扣冰藻光禅师》旨在揭开扣冰古佛的神秘面纱,试图透过扣冰古佛信仰的形成和发展,对宗教、文化乃至社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包括历史中的藻光禅师、传说中的扣冰古佛
《杜光庭评传(套装上下册)》是一本全面系统研究唐末道教思想家杜光庭的学术著作。杜光庭(850~933)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道门领袖”。他曾对道教的哲学理论、思想源流、修道方法、斋醮科仪、神仙信仰等作过比较系统而全面的阐述。《杜光庭评传(套装上下册)》以《道藏》等典籍中保存的杜光庭著作为主要研究资料,借鉴国内外道教研究新成果,对杜光庭的生平事迹、主要著作、思想学说、神仙信仰、斋醮科仪、文学作品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学术新观点,并对学术界争论的一些问题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杜光庭评传(套装上下册)》认为,杜光庭既是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宋元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他的思想在唐宋道教的转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