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乐黛云教授60年北大生涯的追忆,也可以看作关于自己与北大的自叙传。她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追忆了与自己生命相依的北大生活、读书、求学、治学、师友。作者从1948年进入北大生活开始写起,写了整整60年的北大记忆:有解放前老北大四院与沙滩的激情革命,有未名湖畔五六十年代改变命运的“斗争”,有80年代从北大远游的求学与访问:哈佛、柏克利、意大利、突尼斯,作者的学术生命从这里开始,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到比较学的研究,从文化上的理论实践到参与中国文化书院的文化实践,我们看到一个富有学识、执情、创新精神和使命感的北大学者。 在这60年的风雨历程中,作者在北大(包括门头沟劳动基地、北大鲤鱼洲分校)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后又回到学术岗位。除了劳动、读书、求学、苦难,作者还写了北大的一批人物:马
读史如摸象,而探索历史的成果也就是摸象的印记,基本上也就是读书的心得,好像摸象的各位盲人说象那样,只要大家讲的是真话,就是有价值的,就是不可替代的。 如1948年陈叔通致马叙伦手札解读、黄炎培晚年三题、从《磨剑室文录》看柳亚子晚年议政、从毛泽东文稿看建国初期的叶剑英、读叶剑英《过五台山》和晋北土改史料、战时香港文坛矛盾和周恩来的态度、乔冠华在战时香港的纸上谈兵、于光远留在岭南的青春脚印、关于萧乾北上的原因、1938年广州守将是否通敌、李纯青《笔耕五十年》和日本问题研究等等,探索中国现代人物,本书梳理历史风云,力争实事求是。
这是一部深度剖析和展示“叙事研究”方法的著作,与常见的讲述操作步骤的研究方法指导书不同,本书加注重分析的逻辑——将叙事研究分为“整体-内容”“整体-形式”“类别-内容”“类别-形式”四种模式。 作者选择了一个自己主持的真实的大型研究项目(发生在以色列,主要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将研究者在其中所做的“叙事研究”部分详细地展示给读者。在这个真实的研究项目中,研究者们层层递进地使用了以上四种分析模式。他们从数量巨大的原始访谈资料文本中,多层次、多角度地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本书充分揭示了叙事研究作为一种包容广阔的研究方法所可能达到的深度,所提供的对全部分析过程的具体展示,以及多位研究者不同分析和诠释之间的“对话”,都能给学习、使用质性研究和叙事研究的人以丰富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