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先发与落后,社会的发展与倒 等问题, 直是人类关注的大议题。就此,西方社会普遍认为西方国家 选的技术、完善的社会 层、百花齐放的文化成果,共同造就了西方文明 于其他,并决定了西方统治世 的地位,甚 认为究其根本是西方种族的 越性决定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告诉我们,答案并非如此。环境因素才是决定 的车轮向西方倾斜倾,文明的进步的确助推了文化、技术和组织的先发,但同时也导 了细菌的侵袭和船坚利炮对文明的 命摧毁,也就是说,种族决定论和西方文明 势论都无法解释为什么西方国家可以统治世 百年之久。是环境与资源的 渥滋养了西方文明的发展。 此外,戴蒙德从生物学、地理学、 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跨学科视角颠覆了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疑问,为我们理解人类 了崭新的视角。从深耕 业领域的 ,到关注人类社
蔡元培先生是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 学术 与 自由 之风。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40年在香港病逝。唐振常先生所著《蔡元培传》于1985年在我社出版,后于1999年重版,赢得了较好的学界反应和读者反响,成为蔡元培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也可资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等研究参考借鉴。本次收入人物传记系列丛书,重新制作出版,并参
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钱乘旦教授起了重要作用。本书是钱乘旦教授在学科形成过程中对区域国别学是什么、其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区域国别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术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需要区域国别学等等问题所做的思考和解答。区域国别学是一个新的学科,而且是一个交叉学科,建设好、发展好这个学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学术界、教育界面临的一大挑战。作为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具体成果,本书提供了新学科建设的思想框架。
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 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 性 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 常识 ,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zui大的 次改变, 大 分人将沦为 无 值的 体 ,只有少 分人能进化成 质发生改变的 人 。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 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他是新文学的巨匠,创作的《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小说泽被后世;他是著名的编辑家,他主持的《小说月报》为新文学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文字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长期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奉献与努力;他临终前,捐献自己的25万元稿费设立的 茅盾文学奖 ,迄今仍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 作者钟桂松潜心研究茅盾四十余年,钩沉史料,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别样的《茅盾传》。书中写尽了茅盾的艰难经历和巨大贡献,在茅盾家族的史料挖掘、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的史实记录、茅盾的革命活动与艰辛付出等诸多方面全面超越了以往的茅盾传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茅盾形象。
陈垣先生是著名历史学人,现代史学大家南(陈寅恪)北两陈的 北陈 ,北京师范大学有历史影响的老校长。以往,陈垣先生的学术历史,学界较为熟悉,也有此前已故教授刘乃和先生等编著的《陈垣图传》等著作系统介绍。 关于陈垣先生的家庭生活;以及陈垣先生广东新会的中药家世;长子陈乐素教授、长孙陈智超教授,一门三位著名史学家的家学渊源;陈垣先生生平资料补遗等。 本书资料性特征明显,因作者即是陈垣先生家人,共同生活多年,有很多陈垣先生的生活、学术、交往细节,尤为珍贵。
本书是叶圣陶先生的大型全传,旨在客观、真实而全方位地展示圣陶先生作为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生平业绩,彰显一个时代风云的变幻,以及一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叶圣陶先生( 1894—1988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在 1910 年就开始发表作品, 1912 年开始执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20 世纪 20 年代,圣陶先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主编过《文学周报》、《诗》月刊和《小说月报》。 30 年代,作为开明书店的 “ 灵魂 ” ,圣陶先生主编过 “ 开明文学丛书 ” ,以及《中学生》和《新少年》杂志。 40 年代,圣陶先生主编过《国文杂志》《国文月刊》《开明少年》《中国作家》,还担任过 “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 总务部主任(即 “ 主席 ” )。此外
《古画照相馆:中国画里的经典人物造像》是一本审视和解读中国古画中典型人物画像的书,书中精选300余幅传世经典人物画像,系统解读中华文明史上70多位代表性人物的造像艺术及其文化内涵。从创世神话中的伏羲女娲、西王母等上古神祇,到秦始皇、唐太宗等千古帝王;从骑牛老子、七陋孔子等圣贤形象,到财神赵公明、捉鬼的钟馗等神仙人物 本书通过严谨的考证与生动的解读,揭示这些经典形象背后 千年不朽 的文化密码。作者以新颖的视角,带领读者在欣赏古画中更好地去理解人物,领略中国人物画独特的审美意趣,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他是旷世的天才,25岁已是哲学和神学双料博士,38岁成为医学博士,一生共获得10个荣誉博士学位。他是音乐的大师,管风琴演奏家和修复者,其巴赫传记引人进入神圣的秘境,激起现代巴赫复兴的浪潮。他是仁厚的医者,热带丛林里救死扶伤的 非洲之子 ,20世纪人类良知的代表,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贝特 施韦泽,划时代的人道主义者、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医生。这位生于阿尔萨斯的牧师之子,青年时已饱读经卷,却立志要 直接为人类服务 。他看到政治灾难让文明化作荒野,从而提出 敬畏生命 的原则,以 文化哲学 拯救精神之迷失。作为传教士前往非洲建立热带医院只是他思索过的众多实践方式之一,一旦下定决心,他就以超人的魄力,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行医大半生;战后更是细心周旋于多国之间,为禁止核武器奔走呼吁。挚友爱因斯坦曾说
年前,尤瓦 ?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横空出世,颠覆了我们关于人类进化的认知。2016年,他的《未来简史》再度惊艳 座,刷新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掀起了全 球关于人工智能讨论的新思潮。 , 简史三 曲 收官之作《今日简史》推出,将目光聚焦到当下,直面今天关乎我们每个人命运的问题和挑战。 尤瓦 ?赫拉利认为,智人之所以能够崛起成为地球的主宰者,主要原因在于其具备了虚构故事的 。然而,在当前这样 个分化的世 ,我们对旧故事已失去信 ,对新故事亦远未达成共识。 《今日简史》提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科技颠覆、生态崩溃和核战争三大挑战。 国家 这 身份认同已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任何 个国家都无法 立解决全 球性问题。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正在颠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数据成为重要的资源。 当数据巨头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当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本手册是在总结各类齿轮书籍的基础上编撰的,本书中所涉及的标准尽可能采用现行新标准,各类数表尽可能采用编程制作,保证了数据的准确度,各类引用资料均取自成熟、实用性较高的文献。本手册中涵盖了齿轮设计及加工基础性内容、常见齿轮加工工艺要点、齿轮加工中常用工艺数据等内容,以数据、公式、图表、简要说明和实用价值的案例为主要特色。该手册共分为4章,*1章主要内容为常用基础资料汇总,*2章主要内容包括齿轮的几何计算方法、常用参数速查表格等,第3章主要包括滚、插、磨、剃、刨等渐开线圆柱齿轮齿形加工及圆锥齿轮的刨齿及铣齿加工及刀具机床调整等内容,第4章内容为机械式齿轮机床加工中经常需要使用的比值挂轮。手册中也采纳了不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
本书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其中口述历史部分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 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本书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的 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关重要。当身处 段深度关系中时,我们会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支持。然而,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很难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或者无法应对与他人更 密时不可避 会出现的挑战。事实上,所有的关系各不相同,但多数都会按照相似的模式发展。建立和维持深度关系的过程是可以描述、学习和应用的。本书内容源自斯坦福商学院50余年 课程 人际互动 ,两位作者将人际 理学的重要核 知识点应用在5种典型的人物关系 父女、夫妻、闺蜜、兄弟、同事中,探讨了关系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指明了深度关系的6个 征,让抽象的关系变化看得见,帮助读者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建立充分信任、彼此成就的深度关系。
俞伟超先生是集学者和教育家于一身的一代宗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他有教无类,循循善诱,无私地关爱和帮助自己的学生,成为深受晚辈爱戴的师长。他独具慧眼,选拔英才,不拘一格,一些自学成才的青年在他的推荐、培养下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俞伟超先生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尊师敬长,奖掖后学,在全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先后被聘请和推选担任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兼任教授、西北大学兼任教授、吉林大学兼任教授、上海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安徽大学名誉教授、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楚文化学会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四川大学博物馆顾问、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 传奇 与他的平常,他的 人格放光 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 对话 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华裔女作家聂华苓,以其在国内求学,台湾写作却遭政治迫害,最后在美主持作家工作坊的经历,讲述了自己丰富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思路历程;尤其是在爱荷华作家工作坊期间,对一大批重要作家思想和交流的记录,生动深刻、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