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对西方启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和日本社会的转型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著名的庆应义塾 (现为庆应大学)就是他创办的。福泽谕吉曾和西周等人组织 明六社 ,针对现实问题,展开评论,被誉为 日本伏尔泰 。本书是福泽谕吉根据回忆的事实加以叙述,宛如一场谈话,非常生动有趣。
从河南小郭庄的淘气少年到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再到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施一公在自我成长之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2008年,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回母校清华大学发展生命学科,在海内外引起大关注。2018年,他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创办西湖大学。 他在56年的人生历程中,总是做出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抉择。是什么促使他一次次突破自我?如何发挥理想的力量? 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又是什么?相信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求学、教育、家庭、友谊、理想之书,既写给自己,也写给教育科研工作者,更是写给青年学子,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共同前行。
本书为著名英语教育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李赋宁的口述自传。李赋宁教授的人生经历很有代表性,可以说是近现代英语教育史的一个缩影。 他的小学和中学曾在北平、天津、陕西三地求学,大学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大。毕业后攻读清华研究生,之后被聘为西南联大外文系讲师。194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1950年回到清华大学教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工作,任北大副教务长。 在英语教育面临转型的当下,以这本自传切入,回顾我国百年英语教育的历史,镜鉴过往,方能烛照未来。
谭延闿(1880 1930) 字祖庵,是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晚清进士、翰林,辛亥革命元勋,民国后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追随孙中山先生开展北伐大业,是孙中山先生主要助手和继承者之一,任大元帅府大本营秘书长、建国军北伐总司令等,南京国民政府主席、首任行政院院长。 谭延闿也是近百余年来书法成就较高者。 本书以 长编 形式编撰年谱,涉及时间和史实更细,史料征引空间也更大,具有资料性和学术性互补互佐的鲜明特色。 全书以细致的时序线索征引相关资料,铺叙生平史事。 全书以《谭延闿日记》为核心史料,并以同时代人相关文献及报刊、档案史料为补充,通过详尽记述、谨严考辨,较为准确、客观、系统、全面地反映了谭延闿一生的生活道路、政治倾向、思想演变历程。
陈嘉庚,被*主席称为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的伟大人物,在一百年前的民族危难之际,作为华侨领袖,抱着 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的信念,创办了集美学村,以及闻名海内外的厦门大学。他一生 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 ,他跨越了四个时代的历史人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无论怎样的艰难曲折,怎样的云遮雾罩,怎样的诡谲多变,他在每一个历史的关节点的正确选择与行动,都值得受到后人深深的敬仰。
本书由多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河北大学教授、顾随第六女顾之京用两年时间创作父亲小传。全书以父亲一生的经历为线索,分 求学之路 执教齐鲁津沽 登上大学讲坛 困居沦陷的北平 寄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抗战胜利后与古都黎明前 生活在新中国(上) 生活在新中国(下) 八章讲述了国学大师顾随不同时期的学习、生活、教学与文学创作情况,同时也展现出顾随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本书中很多细节从未面世,由其女儿悠悠道来,笔之所至,情为所动。这幅大师的肖像图亲切感人,使为学之顾随、为师之顾随、为文之顾随、爱国之顾随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圆润。本书为读者立体呈现了大师顾随之风采,为顾随研究者提供了更为详实的、更为丰富的研究材料。
本书记载了一位大学校长、教师与他一生所追求的科学事业的动人故事。他聪慧内敛,受中西方文化润泽,成长于一个忠公体国的大家族;他倾心教研,热爱学术,投身于诲人不倦的三尺讲台;他抛家舍子,在抗战爆发的连天烽火中临危受命,兢兢业业于战火中复兴大学;他寄情学术,甘作人梯,任劳任怨为科学进步偿尽甘苦;他壮志未酬,年仅47岁,累死在工作台上,临终惦念着未及整理的学术著作......他就是抗战时期厦门大学的校长——萨本栋。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感到民国山东四大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开放性、超前性、实践性和全面性。 本书共四章节,内容包括民国山东四大教育家产生的时代背景、民国山东四大教育家的生平、民国山东四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民国山东四大教育家的历史贡献。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平凡的人生-朱泰祺回忆与思考 朱泰祺老师自传
本书共分为18个小节,共选图80余幅,全书以时间为序,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文释图,以图补义,分五章讲述了张伯苓秉持教育救国的理想,50年投身南开教育,一辈子辗转南北、苦心经营,取得辉煌教育成就的人生历程。
本书是一位普通却不平凡的初中语文老师宁齐堃老师的多名学生以及陈春花教授设立的 宁齐堃奖 基金的多位获奖人,对宁齐堃老师教育精神的回顾和思考。在越来越浮躁的世界,作为学生的 引路人 老师,以可贵的奉献品格去向学生传递更多的光与热,他们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仅向学生传递知识,还传递生活的智慧、处事的智慧,读之令人动容,他们的无私和爱心让我们看到了 教师 这个职业的伟大,能让大家重新唤起对教育的意义的思考。 附: 宁齐堃生平简介 宁齐堃,齐齐哈尔市第十一中学教师,特级教师,于1957 1958 年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当时为 哈尔滨速成师专 )中文系读书,曾于1980 年荣获 全国优秀班主任 称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教授于1977年至1980 年在齐齐哈尔市第十一中学读书
民国时期,14位著名教育家抱持教育救国的理念,筚路蓝缕,艰难奋斗,开拓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蔡元培一手开创了北大精神,梅贻琦缔造了尖峰时代的清华,张伯苓苦心经营南开大学,中国的高等学府在他们的努力之下熠熠生辉。晏阳初与平民教育,陈鹤琴与儿童教育,吴贻芳与女子教育,黄炎培与职业教育,陶行知与乡村教育……他们全身心地热爱并投入教育事业,其诚挚的情意、无私的付出、高贵的品格,令今人动容、景仰、深思。
本书1999年由美国HarperCollins出版社出版,并荣获2002年度“基督徒传记奖”(John C. Pollock),2011年由Ignatius出版社出版了增补版,新版内容一直追踪到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去世。本书通过作者对索尔仁尼琴本人的采访,以及得到索尔仁尼琴第二任妻子以及三个儿子提供的诸多帮助,以丰富、生动的内容介绍了索尔仁尼琴的一生及其思想与创作,再加上作者卓越的传记才能和深刻的思想洞察力,都使得本书成为索尔仁尼琴传记当中*、完整、权威的版本。
学术研究需要凝结朝气蓬勃的学术力量,发挥团队的智慧。为了保证《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诚朴雄伟泱泱大风: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系的学术水平,我们从全国多所大学广泛敦聘专家、学者,群策群力,共襄斯举。我们很高兴,《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诚朴雄伟泱泱大风: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系的撰著者,都是多年来活跃在中国教育史、中国近现代史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领域术业有专攻的学者。旧友新朋,为了共同目的,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讲究严谨求实的学风,不囿成说,勇于创新,各展学术个性,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两年来,孜孜兀兀,笔耕不辍,对大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及办学特色作出了新的认识,新的考辨,新的评判,新的结论,这是很可宝贵的,也是本书系可以欣然贡献于学术界和读者朋友的。
张亚红著的《温暖生命的音符--张亚红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当代教育家丛书》分四个篇章,以特级教师张亚红的人生历程、教育思想、教学实践、乐团建设等为主要内容,通过与人物有关的照片、故事案例等真实反应一位音乐特级教师平凡而伟大、普通而又不普通的阅历和对教育教学的追问。同时,在文章中又添加了旁白式的思想感悟,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提升,又是对生命教育的链接延伸。另外,还萃集了媒体、百家、名师等第三方对张亚红的客观报道和评述,使得书本更完整,内容更充实。总括而言,20余万字的内容,不仅是张亚红个人的财富,是北京市海淀区音乐教育的财富,更是中国基础教育界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的成功典范。
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编选的张寿镛校长与光华大学史料选辑,主要包括张寿镛生平述要、与光华大学关系之编年纪事,张寿镛主持光华大学期间的各种活动记录、讲话、书信、公文往来,以及光华大学日常办学的各种文献档案等。其中绝大部分文献为首次整理,并公开刊布。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民国人物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史研究,乃至上海史、民国史研究都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
“随园大家丛书”定位在学术和生活传记之间,力求反映每位大家的学术人生与心路历程,并且要避免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能够适合一般大众阅读。同时要求插入60至100幅图片。钱焕琦、孙国锋所著的《厚生育英才(吴贻芳)》为“随园大家丛书”之一。《厚生育英才(吴贻芳)》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叙述为主,以点评为辅;记述了吴贻芳先生的学术人生。
后勤人很平凡,后勤事很繁杂,但平凡人能够经年累月地把繁杂事做细、做实、做精、做优,就是不平凡。郑雅萍主编的《后勤人,后勤事》包括上下两篇,上篇在浙江省高校后勤选送的文章中,按照“点面结合、好中选优”的原则,精选并整理了60余篇,从无私奉献、尽心尽责、细致入微、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大爱无疆六个方面真实记录了后勤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班组)和先进事迹。下篇收集整理了100余个真实案例,主要是近年来省内高校后勤在劳动合同、工伤待遇、劳动报酬、制度管理、交流沟通、社会保险等人事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纠纷(诉讼、仲裁等),并对事件成因和事件启示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勤人,后勤事》既可为高校后勤宣传弘扬高尚精神、科学指导用工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亦可作为高校后勤人事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