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包括《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二月里来》等500多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为中国的新音乐运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赞誉他为 人民的音乐家 。本书结合冼星海的书信、日记以及学生、故旧的追忆评述,以生动的文字、翔实的史料呈现出冼星海执着于音乐和理想的一生。
《黑色安息日:现实之主》是 小文艺 口袋文库 33 1/3系列 (第二辑)之一种,本书通过相隔十年、总计33篇日记书信,描述了一位少年艰难成长中经历的困惑、失望、追寻、反抗。 黑色安息日 乐队著名专辑《现实之主》是少年叙述的背景,是少年绝望生活中的光亮,是少年被剥夺却永在的慰藉;《现实之主》对于他,就像天空之于游鱼,爱之于机器人。本书感人至深。
我想找一个词来形容张国荣:颓靡?妖娆?幽怨?冷艳?孤绝? 找不到。找不到唯一的,找不到最准确的词汇。其实,我们听见的,我们看见的,我们以为的,我们幻想的他 都已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那些快和慢的音乐旋律,那种复杂迷离漂游执著的眼神,那些特立独行的主张,已经和岁月融合在一起。本书详尽地记录了张国荣一生的艺术成就,力求还原他的各个艺术创作阶段。越是短暂的越美好,让我们记住张国荣这段躲开了岁月磨损的美好人生,记住他站在烟火处的那张带着美好的年华与灿烂的脸庞。有空气,就有风,风会继续吹;忘了痛或许可以,忘了张国荣,太不容易
【书名】 意义的边界 : 三次非正式音乐讲座 【作者】 【美】 查尔斯 · 罗森 【译者】 罗逍然 【丛书】罗森作品集 【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出版时间】 2018 年 11 月 【 ISBN 】 9787308182362 【定价】 39.00 元 【上架建议】 音乐 / 文化读物 【装帧】平装 [ 内容简介 ] 任何音乐学研究在一开始都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音乐的意义。罗森和所有伟大的音乐学家一样,都承认音乐必定会传达出某种意义。那么,在讨论和理解音乐时,意义是否存在边界,而边界又该如何划分?罗森认为,音乐的意义只存在于音乐本身,必须在音乐语言自身的框架之中来理解音乐,并在本书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另外,这本书分析说明了历代学者与理论家们在阐释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中国现代音乐目前杰出的作曲家。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包括《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二月里来》等500多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为中国的新音乐运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赞誉他为“人民的音乐家”。本书结合冼星海的书信、日记以及学生、故旧的追忆评述,以生动的文字、翔实的史料呈现出冼星海执着于音乐和理想的一生。
《人行道:无为所为》是 小文艺 口袋文库 33 1/3系列 (第二辑)之一种。 人行道 乐队是美国1990年代*有影响力和特色的地下乐队之一,是独立摇滚的杰出代言人。他们反传统、反主流,以急促突然、爆发般的回声,简洁干脆的演唱,隐诲的歌词以及挑衅似的低保真而出名,是一个到处散发着独立气质的传奇乐队。《无为所为》是*人行道乐队特色的一张经典专辑。本书通过采访乐队成员及相关创作人员,既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也生动地捕捉了当时的独立摇滚文化。 他们的歌曲遵循一种难以估量的内在逻辑。他们有朋克音乐,乡村音乐,悲伤的音乐和有趣的音乐。他们有着模糊的波峰和棱角分明的新波浪。他们有粗俗的吉他独奏和斯通布鲁斯。他们有着原始的刺耳声和踏板钢琴。 这些歌ZUI初看起来是半心半意的,甚至是小气的,但实际上包含着一种难以表达
《音乐家插图百科》讲述的是众多古典音乐家的悲喜人生,从鲜为人知的中世界音乐家,经过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到新艺术运动的急先锋、20世纪的前卫派。他们精彩的一生,以及的作品,在书中得到了有力地体现。
彼得·布鲁克被誉为现代戏剧实验之父,后现代主义戏剧导演的先驱。在这本书里,这位不懈的探索者和作者毫无拘束地谈论着他的主要作品,比如,《仲夏夜之梦》、巴黎中心的建立、他在伊朗和非洲旅行的经历、他里程碑式的戏剧《摩诃婆罗多》,还有他的电影作品《与非凡男子的相遇》等,话题涉及性、政治、父亲和哲学等。
2008年3月,在杰罗姆·桑斯上任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之后不久,他就开始酝酿这样一本访谈录。它既是对桑斯先生过去二十多年的策展生涯中,同全世界数百位艺术家所进行的访谈的延续,也预示着他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关系进入新的阶段。 桑斯同中国当代艺术结缘可以追溯到20年前。20年来,我同许多常驻法国的中国艺术家譬如黄永砅、王度和陈箴,都建立起了深厚了感情。他们一起工作、讨论艺术和庆祝新年,并成为桑斯最可爱的朋友圈子之一,也开启了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和热忱。所以当得知自己将在中国、在的北京真正地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之时,他自然是满怀热情和干劲。 桑斯将这本访谈视为我在中国艺术界工作的起点。从2008年的春天到冬天,桑斯利用工作间隙奔波于中国艺术家的工作室之间,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和创作动向
中国钢琴写作人以其罕见的真实性、预见性与文学性诉说了朗朗成为国际钢琴的历程…… 该书是郎朗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钢琴写作的人,刘元举的百万字钢琴作品已经引起了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在这部作品中,他以饱蘸激情的文笔,详尽地叙述了郎朗曲折而多少有些离奇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父母为他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这本书为喜爱郎朗的读者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郎朗的机会,从中也可以获得诸多启迪。
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三岁弹琴,四岁识谱,五岁开始作曲,小不年纪就名满京都,震动全欧。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满脑子都是音乐”,被誉为“音乐上帝”,而又历尽坎坷,英年早逝,博得后人无尽的倾慕和喟叹。 本书在众多关于莫扎特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不仅写出了大师不可思议的神奇和难以想象的才情,还写出了他与常人无异的平凡、天真和个性上的脆弱与缺陷,并以很大篇幅再现了他的成长历程、奋斗精神和家庭、社会、时代对他的影响。 这是一部音乐奇才的成长史,也是一部18世纪欧洲的风习史。 书作家布里奔吉特·哈曼以历史的眼光、艺术的视角和文学的笔触,通过真实生动的文字和刻意搜罗的大量珍贵图片,我们走近莫扎特和他的世界、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