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生在一个“破”与“立”相冲突的时代。他才华横溢,创作了一曲又一曲传世之作;他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依然坚持着“一心向善,爱自由甚于爱一切;在任何情况下, 不背叛真理”的初衷。在这部传记中,作者从不同的视角,不仅以优美的语言讲述了音乐大师贝多芬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将一个伟大心灵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罗曼?罗兰还将贝多芬的遗嘱、书信,整理成集收入其中。
弗朗茨 彼得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 1797年1月31日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828年11月19日在维也纳逝世,享年31岁。 舒伯特的父亲是个小学校长。舒伯特共有四弟十四人,在都早夭,仅有五人存世。 6岁进入小学的舒伯特,从父亲那儿接受预备教育,成绩经常名列班级*。 舒伯特跟随大哥学习钢琴,跟随父亲和二哥学习小提琴。家时常常举行快乐的合奏。 舒伯特 11岁进入宫廷少年合唱团,同时在国立神学校普通科学习,成绩一直优良,特别是音乐成绩总是名列*。在音乐老师教新课时,舒伯特几乎都已经懂了,常让老师大吃一惊。 就从这时开始,舒伯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舒伯特 16岁离开神学校,成为当老师的父亲的助理。舒伯特一边工作一边继续作曲,创作歌曲、歌剧和交响曲。《魔王》、《野玫瑰》(两首?为歌德诗)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总是不断在变化,可是又始终讲着自己的、不曾变更的习惯语言;他可能做一些正确的事情,但也不过不适应的时候;他既不惧怕丑闻,也不为了获得赞扬而去挑起它,他不寻求却找到了对于他来说并非无关紧要的成功;他是我们时代作曲家中的惟一者,既惊世骇俗,又是世界公民,既是大贵族,同时又是知识分子;归根结底他是一个幸运的人,他堪称只做了他自己愿做的事情,他能够实现自我,同时又能够被整个世界很好地接受。
本丛书涵盖了几乎人类全部知识领域和文化领域,只要对某一知识和文化宝库,诸如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政治、军事、文学和各种艺术门类曾做出卓越贡献,或者对社会的历史进程起过显著影响。 本丛书的两个特点:一是使用手材料写成,加强传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二是所有书中均配有同传记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经历的历史事件和音乐活动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 本丛书还有另外两个特点:一是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搭配。 本丛书附带说明:书中若有对我国读者陌生、但对角本文起深作用甚至并键作用的人名、地名、名词和所说的事件、问题,原作者没有加注,但本丛书都作为脚湛主放在当页的下方。本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年)俄罗斯作曲家。1863-186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鲁宾斯坦,1866年任莫斯科音乐学院和声教授,并结识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课余从事创作,兼写音乐评论。1874-1875年创作了《钢琴协奏曲》,此曲使他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真正走向世界。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以抒情性的美丽旋律与强烈的情感宣泄的结合而见长,他吸收意大利歌剧、法国芭蕾、德国交响曲的创作特色,使其作品色彩异常丰富。柴科夫斯基*秀的作品为第四、第五、和第六3首交响曲、3部芭蕾音乐、《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小夜曲》。 一八一二年序曲完成于1880年10月,是尼古拉·鲁宾斯坦委托柴科夫斯基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创作的作品,也是柴科夫斯基受人们欢迎的作品之一。作品于1882年8月8日首次演出时,就受到了听众极其热烈的欢迎
贝多芬生在一个“破”与“立”相冲突的时代。他才华横溢,创作了一曲又一曲传世之作;他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依然坚持着“一心向善,爱自由甚于爱一切;在任何情况下, 不背叛真理”的初衷。在这部传记中,作者从不同的视角,不仅以优美的语言讲述了音乐大师贝多芬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将一个伟大心灵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罗曼?罗兰还将贝多芬的遗嘱、书信,整理成集收入其中。
本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 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杳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是*出版的。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门德尔松,出生于汉堡,是德国作曲家,与舒曼同为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 门德尔松的音乐活动是多方面的,他首先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受到欢迎,后来他担任一些歌队和东队的指挥,并开始进行创作。1843年他创建了德国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对德国的音乐艺术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门德尔松的作品以管弦乐为主,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乐》和《意大利交响乐》。作为当时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门德尔松也写了许多著名的钢琴曲。《无言歌》便是其突出的代表,这48首短篇钢琴曲感情丰富细腻,形象具体真诚,形式简洁完美,手法朴素且极富于歌唱性。因此非常受广大市民的欢迎。
本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 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杳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是*出版的。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格林卡 (1804—1857) 俄国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奠基人。自幼学习钢琴、小提琴,并接触民间音乐。1818~1822年就读于圣彼得堡高等教育学院附属贵族寄宿学校,同时跟J·菲尔德、C·迈耶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20年代中期开始作曲,曾写过歌曲、室内乐和钢琴小品。1830~1833年游历意大利,悉心研究意大利歌剧。1833~1834年赴维也纳和柏林,曾随s·德恩认其学习作曲,在此期间立志按俄罗斯风格进行创作。1834年回国后进入创作旺盛期,1836年完成歌剧《为沙皇献身》(革命后改名《伊凡·苏萨宁》,在圣彼得堡上演后受到热烈欢迎,这是部具有高度艺术水平并享有国际声誉的俄罗斯歌剧。1842年完成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神话歌剧,音乐带有东方幻想色彩。1844~1847年游历法国和西班牙,1848年经华沙回国。在此期间的主要作品有两首西班牙
本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 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杳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是*出版的。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本丛书涵盖了几乎人类全部知识领域和文化领域,只要对某一知识和文化宝库,诸如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政治、军事、文学和各种艺术门类曾做出卓越贡献,或者对社会的历史进程起过显著影响。 本丛书的两个特点:一是使用手材料写成,加强传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二是所有书中均配有同传记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经历的历史事件和音乐活动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 本丛书还有另外两个特点:一是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搭配。 本丛书附带说明:书中若有对我国读者陌生、但对理解本文起加深作用甚至关键作用的人名、地名、名词和所说的事件、问题,原作者没有加注,但本丛书都作为脚注放在当页的下方。本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
穆索尔斯基 Mussorgsky,Modest(1839.3.21—1881.3.28) 19世纪批以俄罗斯民歌为创作基础的著名俄国作曲家之一。其歌曲和歌剧以现实主义为特点,人物刻画鲜明,深刻反映了俄罗斯生活。他的音乐语言大胆独特,和声与配器别具一格而简炼,作品虽不多,但对后世作曲家有深远影响。父为地主,曾祖母是农奴。自称幼时听保姆讲俄国神话故事对他是*的创作动力。母为优秀钢琴家,随母学钢琴,7岁就能演奏李斯特简单的钢琴曲。1849年随父去圣彼得堡,入彼得-保罗学校,为以后入军界做好准备。与此同时,从格尔克学习音乐。1852年入帝国禁卫军士官学校,又初试作曲,并对文学、历史、绘画、哲学,科学、天文学以及神学均甚爱好。1856年任禁卫团少尉,结识作曲家鲍罗丁。同年冬,又接触到格林卡的音乐,更加深其作品俄罗斯化的倾向。后投巴拉基列夫门下,遂退出
《贝多芬》一书主要讲述了德国 作曲家、音乐家贝多芬的传奇故事。贝多芬一生的遭遇,十分的悲惨。他一生穷困,饱受病魔的困扰,也遭到骨肉至亲的捉弄;甚至他那两只可以说是“音乐的生命”的耳朵,也失去了听觉,真是受尽了折磨。可是,他凭着惊人的精神和意志,征服了这些不幸,而且还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之所以能够那样真切地打动我们的心,是因为他突破了重重苦难,而从苦难的深处,引发出欢欣和幸福来馈赠给我们的缘故。 这本《贝多芬》由文心编写。
《贝多芬》一书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贝多芬的传奇故事。贝多芬一生的遭遇,十分的悲惨。他一生穷困,饱受病魔的困扰,也遭到骨肉至亲的捉弄;甚至他那两只可以说是“音乐的生命”的耳朵,也失去了听觉,真是受尽了折磨。可是,他凭着惊人的精神和意志,征服了这些不幸,而且还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之所以能够那样真切地打动我们的心,是因为他突破了重重苦难,而从苦难的深处,引发出欢欣和幸福来馈赠给我们的缘故。
又是一个名人后代的故事,幸与不幸,都已命定地纠结在一生中,逃不开也躲不掉,全世界都爱他的父亲莫扎特,可是她只爱他,原原本本的爱。他和父亲谁又更幸运一点呢? 幼年跟随母亲和姨妈一路巡演时,他就想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可是听众不甘心天才的故事过早地落幕,甚至连他的母亲也想把他当作莫扎特的替身。他不断地自问:我又在哪里,难道永远是“莫扎特的儿子”吗?挣扎中遇到一位娴雅的总督夫人…… 一路寻访父亲的足迹,终他发现了一个百丈红尘中哭过、痛过、爱过甚至被遗弃过的真实的莫扎特。他不再逃,不再恨。临终前,他终于坦然地面对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并且告诉心爱的人,他爱她,因为只有在她的心里他才是真正的自己。 为什么窗帘要紧闭呢?也许拉开就有太多的观众,真相又要局促地钻回大公的衣裳里去。 因为爱,他选择了勇敢
假如你是对他视之如神的,读了这本家书选,很可能会讶怪,幻灭。原来,一切音乐家“心中的太阳”并不那么纯,那么神圣不可思议! 家书之可贵,端在于此。莫扎特为自己画了真容:道地的凡人,往往还有大俗气,俗得可怪。 人如其乐吗?这道路好像用不上了。这种矛盾,这个“莫扎之谜”,且让学者们去解。对于莫扎特迷来说,这正可刺激我们去咀嚼他的音乐——看似平淡无奇却又耐咀嚼的音乐。 原信有好几卷,这里只选了一部分,而且只是摘其片段。附以夹注夹议的“译读札记”,既是希望有助于增加阅读兴趣,也是译读时心有所动,不能已于言,不免啰喵几句。 无论在音乐还是外文方面,译者都是个“受好者”而已。
本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 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杳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是*出版的。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