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包括《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二月里来》等500多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为中国的新音乐运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赞誉他为 人民的音乐家 。本书结合冼星海的书信、日记以及学生、故旧的追忆评述,以生动的文字、翔实的史料呈现出冼星海执着于音乐和理想的一生。
阿炳( 1893 1950),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中国民间音乐家,享有世界声誉的音乐大师。他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已经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不朽经典。 本书作者通过数年寻访,对十六位亲眼见证过当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作了深入访谈。受访者中,有阿炳抚养过的非嫡亲孙女钟球娣,有 1950年阿炳录音时的在场者黎松寿,有阿炳的邻居许忆和,有当年洞虚宫内常替阿炳买酒读报的道士华寅生,有与阿炳有着深厚交情的锡剧前辈艺人邹鹏,有20世纪50年代无锡《晓报》记者华钰麟,有无锡文物专家钱宗奎,有无锡第二代 小热昏 艺人尤茂盛、周仁娣夫妇,等等。他们谈及了阿炳对音乐艺术的痴迷、日常生活的困顿、街头卖艺的点点滴滴、个人的成长经历等不同层面,他们这些血肉丰满的感性回忆,为我们摹绘出一幅逼近于真实的、在社会和人世的黑暗低
经典通识,图文并茂。
《黑色安息日:现实之主》是 小文艺 口袋文库 33 1/3系列 (第二辑)之一种,本书通过相隔十年、总计33篇日记书信,描述了一位少年艰难成长中经历的困惑、失望、追寻、反抗。 黑色安息日 乐队著名专辑《现实之主》是少年叙述的背景,是少年绝望生活中的光亮,是少年被剥夺却永在的慰藉;《现实之主》对于他,就像天空之于游鱼,爱之于机器人。本书感人至深。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中国现代音乐目前杰出的作曲家。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包括《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二月里来》等500多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为中国的新音乐运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赞誉他为“人民的音乐家”。本书结合冼星海的书信、日记以及学生、故旧的追忆评述,以生动的文字、翔实的史料呈现出冼星海执着于音乐和理想的一生。
《国剧名伶轶事》中所谈的人与事,笔者都是本着多年对他们的观察、欣赏,和与他们的交往、过从,才敢动笔的。因此,所谈虽不是什么秘闻、内幕,却也有些是前人所未谈过的。同时,不能确知,或了解得不详细的,就不敢着一字。
本书作者已经70岁高龄,这是他撰写的一本访谈录,他访问了22位现代有成就的,但我们还并不太熟悉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他采访的重点放在对钢琴家对这个专业的经历和看法上。绝大多数钢琴家都表示,如果让他们重新选择,他们还会选择这个职业,因为这是一项完美的事业。 为什么弹奏?简而言之,钢琴令你的生活生动多彩,令你更好地与别人沟通,给你的朋友带来快乐,令你成为一个更真实、更完美的人。
这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有红花绿草,有蓝天白云。当你看到长空鹰击、浅底鲁翔的景象时,更会感慨这天地因为有了生命活力才更显可爱。但自然万物只是为着繁荣而竞争;而人类却是为了精神的终自由而执着追求。这当然是一个非常艰巨、非常漫长的历史使命,因为人们的灵魂还每每为物欲所困。 眼前的这套小丛书向人们讲述的正是二百多位活跃在20世纪音乐舞台上的钢琴家、提琴家、声乐家和指挥家们如何成功的小故事,虽然也可以作为查询这些表演艺术家们资料的便览手册,但更是一道富有营养价值的精神食粮。
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
本书作者约翰·阿塔纳斯生长于纽约,以丰富的艺术学养,平易近人的笔触,完整而详实的纪录马友友的音乐与人生,深受读者喜爱,是非古典乐迷认识马友友的经典,是古典乐迷、友友迷亲近马友友*不可错过的完全读本。 生于浪漫理性的法国,他用巴赫的音乐开户了自己的音乐人生。长于开朗乐观的美国,他用音乐的人文主义思想关照着人类的命运身体里流淌着中国血液,谦虚深沉的品德,使他擅长发挥对不同文化的敏感触觉。如果只有音乐还不够,本书将让你奢侈拥有一个完全的马友友。
《吴祖强传(旋律的霞晖)》简介:在战乱与革命的浪潮下,他在音乐之路上苦苦前行,不断取得突破;在改革和开放的机遇中,他为中国音乐界选才育人,开启新的时代。书香世家,培养了这位天才少年,无悔追求,铸就了一代音乐大师。他,就是著名音乐家吴祖强。林林所著的《吴祖强传(旋律的霞晖)》正是生动描述了吴祖强的八十岁音乐人生。
里夏德·施劳斯像他的朋友和同时代人马勒一样,享有作曲家和指挥家的双重声誉。他是掌握许多音乐形式的大师。无论哪个交响乐团若没有把他的交响诗作为保留节目,都将大打折扣。他的作品把18世纪的高雅情调和瓦格纳式的丰富多彩融为一体。 他的交响诗配器辉煌,声部交织,细节生动。结构完美,犹如德国哲学家的人生宣言。他的歌剧至少一半成为歌剧院的常备节目,其中女高音的优美唱段,除了普契尼无人可及;特别是《玫瑰骑士》中三个女高音的唱腔各臻其妙,使人不禁怀念起已经不复存在的维也纳的浪漫岁月。至于其艺术歌曲,在20世纪的德国,可以说无出其右。他的音乐是19世纪德奥音乐传统辉煌的延续。
《群鸟之歌》是大提琴家韦伯为前辈大提琴大师卡萨尔斯所立之传。其实严格说来,这并不是什么传记作品,全书全部是由卡萨尔斯本人或者他人讲述卡萨尔斯的只言片语组成,所以任何一个读者,完全没有必要正正经经地去捧读这本书,它可以在随便哪个场合以随便哪个姿势从随便哪个地方看起,即便看完了全部,你也不会对卡萨尔斯的生平经历或者家族谱系有任何进一步的了解,它没有描写卡萨尔斯处身的时代,没有介绍卡萨尔斯的艺术传承,没有评价卡萨尔斯的艺术水准,全没有。它有的似乎只是浮光掠影的,对生活中某些特定片段的截取和记录。
缪茵(英文名YIN MA),当今举世公认的华裔“钢琴神童”,有现代“钢琴天才”之称。她的傲人音乐业绩和感人成长经历,已经先后被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华盛顿邮报》、《华盛顿时报》、《纽约邮报》、《每日新闻》、《纽约时报古典音乐广播电台》、《纽约音乐会评论》、《华盛顿古典艺术家评论》等;美国华裔主要新闻媒体《世界日报》、《侨报》、《星岛日报》、《明报》、《亚美时报》、《美国文摘》、《华语电视》、《美国中文电视》、《侨声电台》等;中国的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视点》、《世界青少年儿童》杂志,香港大型人文时政杂志《中华文摘》等,以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城市的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音乐网站等,给予高度赞誉和广泛传播。 缪茵7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著名音乐学府曼
贝多芬传存世已有几百种之多,流传广的要数罗曼·罗兰所撰的这薄薄一本,为其别出诸家而自成一书,不溺于繁枝细节而以宏显传主精神取胜。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类的生存状况渐趋舒适:“扼住命运咽喉”,以反抗苦难作为其生存方式的贝多芬精神,时下已稍显疏离,但是,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忧患还是需要我们直面的人生课题,故贝多芬的榜样对我们仍能有所感悟。 文史学家朱东润先生推许罗曼·罗兰《贝多芬传》为世界三大传记之一,不失为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译者傅雷先生所作《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自称是“一件越俎的工作”,,实与罗曼·罗兰的贝多芬本传相得益彰,当可相并进入二十一世纪。
《贝多芬自述(鼓掌吧,朋友们!)》简介:他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后一位大师,被人尊为“乐圣”。他一生坎坷,二十六岁就双耳失聪,却用音乐唤醒了德国的民族精神。铁血宰相俾斯爱在听了他的乐章后说:“这是为整个一代人的斗争而嚎哭。”他自己也说: “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这就是贝多芬,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人,没有任何人可以超越。这《贝多芬自述(鼓掌吧,朋友们!)》是他自己留下的文字,从中我们可以见证天才的轨迹、大师的足迹,以及那不可复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