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叙述了著名画家、湘西奇才 文星街大哥 黄永玉几十年的人生追求和艺术追求。作者以其老街坊的视角,细数其与黄永玉多年往来间的乐闻趣事,为我们揭示了黄永玉如何从湘西凤凰城文星街的一个小朋友,成长为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展现了一个幽默、通达的黄永玉,讲述了黄永玉的生涯历程,记录了这位大师的艺术行旅,活灵活现地将读者引入黄永玉丰富的艺术人生世界。
潘玉良,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年少时父母双亡,14岁被卖到妓院。后被同盟会会员潘赞化重金赎出,供其学习西洋绘画。1921年潘玉良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入学里昂中法大学、国立美专、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等,曾与徐悲鸿同学。在法期间,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1929年归国,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后旅居巴黎,画作及雕塑作品享誉国际。 著名作家石楠根据潘玉良从小妾到名画家的坎坷一生,还原潘玉良以非凡的意志力,一生与命运做斗争,终成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画家的过程。
本书是启功九十岁以后的口述,经启功的弟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仁珪整理而成。在本书中,启功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他的一生并没有投入到惊天动地的政治斗争的前沿和时代旋涡的中心,过的基本是书斋的生活。但他特殊的家庭背景、他特殊的生活经历、他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中的特殊才能和地位,使他的书斋生活更为独特、精彩。从这里我们可以瞥见现当代很多历史的痕迹,也可以窥见当时著名文艺沙龙和著名文人的活动踪影。这些是其他人很难提供的珍贵资料。
人生在世,通常只有“一生”,无所谓前半生或后半生;偶或有之,多半是负面意义。但大千先生则是非常少见的既有前半生、又有后半生的不凡之人。大千二十来岁,在画艺上就已经出人头地,三十来岁就已是名震大江南北的大画家,五十岁以前就已经功成名就了。1950年,他刚过半百之年,远走海外,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可他不甘心坐享五十岁前成就的余荫,让自己一帆风顺地度过一生;他雄心万丈,决定重新奋斗开辟他后半生的新天地。费尽心力、智慧,运用他所拥有的一切资源,有计划、有策略地进军西方艺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他为自己所营造的愿景,达成了一个与前半生毫不逊色甚至更为出色的后半生。而此书的着眼点,恰在于此……
张大千出身贫寒,少年时就饱受苦难。长大后曾当过土匪,因爱情又做了和尚。家庭破产后被迫卖画,从此成了职业画家。青年时深研石涛、八大等人,极力倡导复兴中国古典精华,其仿作颠倒了国内外权威专家。同兄善子开发黄山,被称为 中国近代黄山画派始祖 。作为中国山水画的突出代表,与溥儒并称为 南张北溥 ,成了中国山水画的一大标杆。抗战时坚持民族气节,誓死与日寇斗争到底。中年时远赴敦煌戈壁,不辞艰辛,不计代价,苦苦面壁,使得敦煌艺术宝库轰动了全世界,从而拉开了中国现代科学保护与研究石窟艺术的伟大序幕。抗战胜利后,在全国各地频繁办展,大受欢迎,被画坛誉为了 画中李白 与 中国画仙 。1950年赴印度展画,从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力推向世界。晚年在海外侨居期间,高举中国文化艺术大旗在各地宣扬中国文化,被称为
凡·高,情感丰富、激情澎湃,擅用浓烈的色彩和动感的笔触,麦田、星空、向日葵成为不朽的意向,激荡着无数后人的心怀。高更,天资聪颖、敏感自负,灵动的画笔绘出一幅幅幽远神秘、高深莫测的幻境。他们,同为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同为19世纪伟大的画家之一。在风景明媚的法国南部,他们同吃共住,在黄房子里分别创造出了自己著名的作品。然而两人迥异的性格注定了悲剧,仅仅9周后,高更负气骄傲出走,凡·高因痛苦而自残,后更陷入无尽的疯癫深渊,开枪自杀。一段佳话终惨淡收场。 《凡·高与高更:在阿尔勒的盛放与凋零》向读者呈现了两人亲密的时光,深入详述了两人脆弱的友谊以及彼此独到的艺术见解、疯狂个性和天赋异禀。此外,作者还通过查阅大量史料和书信,揭开了凡·高割耳这个世界之谜的神秘面纱。
风雨如晦的民国初期,岭南大地雄起了三位艺术大师:陈树人、高剑父、高奇峰。他们高擎着改革创新的大纛,一扫当时中国画坛柔靡陈腐之陋习,任由明枪暗箭,不惧风狂雨骤。 陈树人那托物言志的诗《水仙》能反映他的人生心志与高风亮节:任他红紫尽成尘,剩得凌波飘渺身。仍向漫天风雪里,金坚玉洁见精神。
有生之年只卖出过三幅作品的保拉 莫德松-贝克尔,是艺术史上*位绘画自己裸体的女画家,*位画出自己怀孕的模样的女画家,*位拥有专属博物馆的女艺术家。这本书是她的一生。 保拉 莫德松-贝克尔一心只想画画。她曾与里尔克交好。她不太想嫁人。她喜欢米饭布丁和苹果泥。她喜欢在荒原上漫步。她欣赏高更和塞尚。她喜欢海水浴,喜欢裸体日光浴。她喜欢读书远胜于谋求生计。她喜欢巴黎。也许她想要个孩子 在这个问题上,她的日记和信件显得模棱两可。 我的一半始终是保拉,另一半则在与之博弈。 她曾经真实地存在过,那是在1876至1907年。
杜尚一生除一本棋书外从未著书立说,他的存在却影响了20世纪整个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在《杜尚访谈录》(作者:皮埃尔·卡巴纳)中,杜尚罕见地敞开心扉,同卡巴纳聊及他的艺术和生活,回顾他的作品和经历,在这里呈现的,是一个完整、自由而独特的人。杜尚一生致力于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杜尚访谈录》所记录下的访谈,或许可以算作他的又一件作品,如同他信手拈来的现成品,如同他的每一次呼吸,这件作品不事雕琢,却必将影响深远。
作为揭橥“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的高剑父“春睡画院”的早期门人,方人定的艺术成就能体现这一艺术追求。其在中国画中引入西方艺术优秀技法的同时,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又能学古而不泥古,故其绘画艺术在20世纪的广东画坛上一直引领时风,而且对于整个中国画坛产生甚大的影响。
本书系“发现之旅”丛书之一,是继我社已出版的《毕加索》、《罗丹》等之后的又一本画家传记。 凡高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其艺术对现代绘画影响甚大,特别对表现主义影响更深远。凡高生前并不出名,到20世纪初叶才声誉日隆,至今不衰。其主要作品有《向日葵》、《鸢尾花》、《吃土豆的人们》、《星夜》、《邮递员鲁兰》、《自画像》等。 本书内容丰富、图丈并茂,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王冬梅主编的《历代名家书法经典:徐渭》是“历代名家书法经典”系列之一。 《徐渭》:徐渭《一五二一—一五九三》,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长,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藤老人、藤道人、藤居士、天池漁隱、金壘、余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鵾山人、鵝鼻山儂等别號。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绍興》人。徐渭多才多藝,在書畫、詩义、戲曲等領域均有很深造詣,且能獨樹一幟,给當世與後代都留下丫深遠的影響。 徐渭的書法和明代早期書壇沉悶的氣氛對比顯得格外突出,書法方圆兼濟,輕重自如,筆墨縱横,貌似狂放不羈,其實暗含秩序,為後來書家傚法,以行車為特佳,能以隸書筆法溶人行書,尤具獨創。他擅長氣势磅礴的狂草,但很難為常人能接受,用筆狼借,他對自己的書法極為自負,白謂書,詩次之,文次之,畫又次之气他的繪畫
方成为我国著名漫画家,以画漫画和写随笔、杂文著称。方老今年已经九十三岁,作者近一个世纪的生活和经历都记录和表现在他的自传作品中。前几年,朋友就劝我写自传,那时我正忙,没顾得上。但是由于几十年来从事文艺工作,在创作和生活各方面,总会有所感而为读者所关注,这些都值得写出来。近想到,已届耄耋之年,还是现在写吧。好在都是自己身边的事和自己所想,写起来不难,也就打定主意开始写了。我平时画漫画,写杂文,都是评论性的作品。因为写惯了,也想借这种写法,叙中有议,或者借自己的生活阅历,理出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所以我立意由感而发分题来写,既是回忆,又是评论。先交代简历,然后按时序写下去,想到什么写什么。
《郑板桥家书(精)》编著者李金旺。与弟亦师亦友,笑谈天下大事,纵论为人治学;与妻瑟瑟和呜,交换育儿看法,细聊生活琐事;与子舐犊情深,劝诚去恶向善——浓浓的亲情,真真的话语,深深的智慧,实实在在的孝道传承。郑板桥很擅长于诗、书、画,被誉为“三绝奇才”,其作品极受王公贵族赞赏。郑板桥平生著述颇丰,可惜本人性格放荡不羁,写完后往往随手丢弃,以致世间刊行流传的《板桥全集》也仅仅收入其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二三。今于三山某藏书家处寻得一册《郑板桥家书》,书后有附录,说明此书是从郑板桥后裔处借阅抄录,由此看来确实不是赝品。
傅雷是广受赞誉的法国文学翻译家、艺术评论家和新文学作家;而黄宾虹则是现代*重要的传统水墨画大师、中国艺术史专家。两人年龄差距四十余岁,同时活跃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这个中国文化转折的关键时刻。他们的艺术情谊,不但沟通了传统与现代,而且打通中西文化,并通过书信与黄宾虹题赠的字画,得以流传后世。两人以具体的实践,为后世提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思路和方向。《有朋自远方来:傅雷与黄宾虹的艺术情谊》详尽记述了这段友谊的始末,附有作者罗清奇对其间涉及的各种问题的分析与探讨,以及二人书信、黄宾虹题赠傅雷作品的选辑,为迄今为止*部研究二十世纪两位文化巨人友谊的学术著作。
《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评传》讲述一个艺术大师,开创的是一种风格或流派;而一位艺界领袖,开创的却是一个时代。自吴昌硕1912年(69岁)正式定居上海,一直到他1927年(84岁)归道山,这十五年,正是这位老人一生中*辉煌、*有建树的时期,从而*终实现了从画坛大师到艺界领袖的华丽转身。
Ar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