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瑶铣(1943-2005),昆剧旦角名家。1954年考入上海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上海戏曲学校“昆大班”),1961年毕业任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演员。1965年从上海戏曲学校调到上海京剧院京剧现代戏《海港》剧组。1978年调上海昆剧团任演员。1979年调到北京任北方昆曲剧院演员。1988年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月下花神言极丽:蔡瑶铣传》共分八章,此书将蔡瑶铣的人生放到了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如一位当代昆曲发展史的“解说员”,人们可随着她的亲身经历和娓娓地“解说”,从南至北,从上海到北京,了解建国后昆曲发展情况。书中对蔡瑶铣的代表剧目,如《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琵琶记》、《女弹》等有详尽介绍和赏析。
2015年12月,阎肃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 从艺65年来,阎肃始终坚定爱党报国的理想信念,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崇高使命,把真诚为民为兵服务作为价值追求,创作了《江姐》《党的女儿》《长征颂》《红旗颂》《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感染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 本书由阎肃的夫人李文辉所提供资料和图片结集而成,分为“一片丹心向阳开”、“阎肃的‘风花雪月’”、“半生戎马半生歌”上中下三篇,从阎肃家人、朋友、同事、学者、媒体人等多个视角,真实、生动、详尽地介绍了阎肃的创作、工作、生活情况和他的心路历程,反映出一位人民艺术家不懈的艺术追求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关肃霜生前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剧协主席、省京剧院院长。原名关大毛,祖籍湖北江陵,生于武汉。为满族正黄旗驻防旗人的后代。是京剧鼓师关永斋的女儿。代表剧目有《大英杰烈》、《铁弓缘》、《战洪州》、《辛安驿》、《白门楼》等传统戏,以及《黛诺》、《佤山雾》等少数民族现代题材剧目。本书稿共分为七个章节,讲述了关肃霜精彩的艺术人生,她一生技术上精湛,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其精神与事迹在云南大地广为流传,比较符合本丛书“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精神标准。
本书记录的虽然是一些普通的湘剧艺人的生平,内容也有详有略,篇幅有长有短,但它们组接起来,却形成了一部了不得的内容生动的湘剧演剧发展史。从书中所载湘剧艺人们的简历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湘剧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演、声腔、剧目等情况,更可觉出清晰的、生动的湘剧演剧历史。生动的故事,多样的情貌,使人过目难忘。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通过记录艺人的故事,展示一个阶段戏剧发展的著作不多,但大都能从中体察一个时期的戏剧状况。因为戏剧是一种演员和观众通过现场反馈获取审美感受的特殊的艺术形式,所以往往可以从演出者的身上折射出戏剧整体发展的情状。早在先秦时期,便有巫觋和俳优的记载,《史记》中亦有《滑稽列传》,唐代更有崔令钦的《教坊记》,元代亦有夏庭芝的《青楼集》,记录了元代两百余名女演员的生平
书中文字均采自梅兰芳本人的话语,由梅兰芳的儿子梅绍武及梅绍武之子梅卫东共同编纂,是集 梅家三代人的努力而完成的。内容以梅兰芳青少年时代的学艺、演出、创作和生活经历为重点,配以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照片近二百幅。 书中文字朴实而亲切,原汁原味的讲述,使得书中的人物鲜活如生、真实可感。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的距离,观看他们上演的一幕幕生动热闹的舞台剧。这个在舞台上是个仪态万方,“比女人还具有女人味儿”的女性,在生活中却是一个俊朗、儒雅、正直、刚毅的男性,梅兰芳先生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是那样地引人入胜,令人爱不释手! 梅兰芳是个爱国主义者,深受人民群众的景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犯我国那段时期,他先编演《木兰从军》、《抗金兵》和《生死恨》等爱国剧目,激励人民抗敌救国的斗志。后来
书中对孟小冬、言菊朋、高庆奎、谭富英、马连良等几位须生名伶,从他们的家世、学艺经过、演出情形、艺术评价一直到个人的生活喜恶均有深入叙说,这对每一位名伶来说都是一幅忠实而完整的画像。 在近代须生中,孟小冬剧艺卓越地位超然,一九七七年病逝于台北,实在是菊坛一大损失。因此作者特别将曾在各报章杂志,所写有关其身世、剧艺、生活、及身后哀荣,遗音整理之文字四篇,荟集一起,可使读者对一代“冬皇”略有所识。 此版引进台湾大地出版社*版本,在旧版的基础上再加入沈苇窗先生所著《一代奇女子“冬皇”之由来》,与刘嘉猷先生所著《记余派传人杜月笙夫人孟小冬》。这二篇文章,对孟小冬女士有深刻描写。 简体版增配了精美的照片和剧照四十多幅,添助了阅读的趣味。
《烟花三月:扬州昆曲人物评传》以明清时期的扬州府为特定空间,以明清至近现代为时间长链,系统描述了昆曲在扬州地区的历史演变轨迹,详尽展现了扬州昆曲艺人和理论家在整个明清传奇历史阶段的杰出贡献,深刻揭示了扬州在昆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本书特点:一、按时间的进展,分别评述家班主人、剧作家、剧评家、清曲家对昆曲在扬州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二、从戏曲发展的本质上对人物和历史加以评述和总结。
《田汉自述》是河南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大象人物自述文丛》的一种。田汉是大戏剧家,风云一生,经历坎坷,其剧作虽然已很少在舞台演出了,但《义勇军进行曲》仍是国歌,妇孺皆知。 所谓自述,本是自传或回忆录的一种。可以是口述,由别人代笔;也可以是亲笔撰写。田汉先生这部书,全是他自己的文字。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田汉就说过,“我常常想写一个自传一样的东西”,但书中真正被他冠以“自传”的文字,却是写在45年之后的“文革”初期。其时《人民日报》已对他点名批判,这篇自传怕是无奈之作,读来多少有些像是交代材料,写到后的段落,几乎是在辩解了。想到一代戏剧大师终还是没能逃脱“大叛徒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政治诬陷,惨遭迫害致死,那文字真就让人读出了杜鹃啼血的意味。 卷首的那一篇《母亲的话》,也可以说
本卷故事着重描绘了梅兰芳大师从一位 梨园新星 逐渐上升为征服一个时代的 环球*青衣 的艰辛历程,故事中除了细腻刻画了梅兰芳秉持谦逊谨慎、坚持努力的精神精彩出演《霸王别姬》《嫦娥奔月》《长坂坡》等著名剧目外,还从梅兰芳与夫人福芝芳相知相恋的角度展示了梨园伉俪举案齐眉的真挚情感。随书附录经典剧目指法介绍。
她,是一代 评剧皇后 ,连周总理都说 三天不喝茶,不能不看新凤霞 ; 她,又是一位前卫女子,这辈子干的*前卫的事当属追求 戏剧神童 吴祖光, 霞光恋 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她,终其一生都在与黑暗和庸俗的旧世界决裂,又用炙热的感情歌颂新生活 她就是新凤霞,在她去世十九年后,这部辗转于中国台湾、美国的手稿,终于重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既是一代评剧皇后的传奇自述,又是一部三四十年代的老照片。
本书采用“以图读传”的形式,辅以专题、名人名言栏目,并与内容同步配以生动、有趣、丰富的“知识链接”和“资料链接”,精选大量与莎士比亚紧密相关的各类图片,以简洁大方的版式将图片与文字有机结合,再现了莎士比亚传奇的一生,使读者看到一个全新、立体的莎士比亚,并能从中获取丰富的人文戏剧知识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乾隆皇帝与京剧的渊源,徽班进京历史与趣闻;梨园生活要素:关公、鸦片与扔鞋各自究竟如何;谭叫天戏里戏外跌宕起伏;梅兰芳的风情与风流——尽在本书。 《魅生(清末民国伶人秘史)》不仅改变了传统讲述方式,更独创了全新的写作方式,一反学究们的刻板、装腔作势与难掩暮气,亦摈弃年轻写手的轻薄与不够严谨、不负责任的现状。可以说,作者“以80岁的积淀和境界,为8岁的孩童讲故事,为18岁-28岁的青年说历史,为38岁-48岁的人说八卦”。 《魅生(清末民国伶人秘史)》由杨二十四等编著。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的编纂出版,从一个侧面系统整理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展现了江苏 悠久、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明成就。这有益于了解与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人 们更好地认知省情,有利于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境界。介绍、宣传江苏历代名人,不仅是对历 史的梳理和传统的厘清,更有展示江苏文化大省的形象,提升江苏在全国的地位、影响以及国际知名度的 重要意义。 胡莲玉所著的《梅兰芳》为《江苏历代名人传记 丛书》之一。 《梅兰芳》——他出身京剧世家,天资聪颖,悟性过人,终成一代京剧大师。舞台生涯五十载,令万 众倾心。他以戏为媒,在东西方之间架起友谊桥梁。 他热爱家乡,热爱人民,在周总理殷切关怀下成为中 国共产党一名普通党员。
顾聆森编著的《剧坛大将》内容介绍:时代造就了吴石坚这样的戏剧家。他在戏剧界团结了一大批党内外著名戏剧家,又培养和扶持了一大批青年作者成名成家。在他的领导下,成功地整理和改革了一大批京剧传统剧目,使它们获得了新的艺术审美内涵而在新的时代中大放异彩,继续流传;在他的主持下,一批戏曲现代戏(其中部分成了京剧“样板戏”)破土而出并成长壮大,终于能够立足于戏剧舞台而与传统剧目并驾齐驱、吐芳争艳!吴石坚是站在中国戏剧潮流前列的少数戏剧家之一:他以其深刻而丰富的京剧艺术管理思想和戏曲艺术管理经验,高瞻远瞩地把握和引导着苏沪地区戏剧的方向达半个世纪之久,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戏剧运动。一起来翻阅《剧坛大将》吧!
本书收入二人撰写的有关梅兰芳舞台艺术、交友、梅兰芳夫人福芝芳及梅家后人的文章50余篇,向读者讲述了很多真实感人的故事。
《严凤英一家人》是从严凤英沦落南京开始,描绘她为振兴黄梅戏所付出的艰苦历程。着重刻画她执着的追求和不屈的精神,也揭露了她鲜为人知的情感世界。同时,描绘她一家人在特殊年代的遭遇。作品还较为客观地描绘了她丈夫王冠亚对她的刻骨深情,展示了黄梅戏界的是是非非。语言温婉,情感充沛,许多珍贵图片是次公开。
程长庚(1811~1880),清同治、光绪时期京剧艺人,是徽班进京后,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过程中的奠基人之一。程长庚工文武老生,为老生"三鼎甲"之首,后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均出其门下。倦游逸叟在《梨园旧话》评其演唱:"乱弹唱乙字调,穿云裂石,余音绕梁而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其做工身段都遵循老徽班演法,以"端凝肃穆"著称。曾任三庆班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创办四箴堂科班,培养了陈德霖、钱金福等京剧演员。此书记录了程长庚作为京剧艺人的一生,从其艺术经历也可窥见早期京剧的发展面貌。并附大事年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