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出生于英国东北部矿区的小镇青年来说,从工厂制图员到星光熠熠的摇滚乐队主唱,需要走多远、走多久? 天赋和运气之外,是什么给予他持久的能量? AC/DC是澳大利亚国宝级摇滚乐队,以典型的硬摇滚和重金属风格成为无数乐迷甚至乐队的偶像,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当属最高龄的乐队。 这是一本不平凡的小人物的传记。在书中,AC/DC第三任主唱布莱恩以时间为轴,从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展开讲述,回忆了幼年时期清贫的生活,少年时期与音乐的第一次接触,青年时期的学徒生涯,以及此后被摇滚乐彻底改变的人生。他经历了摇滚乐的起始和发展,也见证了摇滚乐的极致和辉煌,与大师为伍让他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也获得了更多的人生机遇。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东北部小城的独特风貌,还能从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谈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典影片,就不能不提到《神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影片,因为这些影片已经是人们公认的经典影片。但正因为是人们公认的经典影片,人们也就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本书没有选择这些影片——这丝毫不影响这些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地位。本书选择了另外一些影片如《小玩意》、《太太万岁》、《花外流莺》,我给自己准备了如下的理由:(1)这些影片可能是读者所不太熟悉的,应该有一点新鲜感;(2)这些影片也绝对够得上“经典”的原则和标准,只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它们或者被忽视,或者被打入冷宫;(3)也是更重要的,在当下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化的今天,这些影片对我们有更直接的借鉴意义。 一部用文字呈现的百年中国电影档案
本书是记叙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摄影家,中山籍文化名人黄绍芬的艺术人生及其主要艺术创作的图传。黄绍芬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总工程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第一届名誉会长,代表作有电影《女篮5号》《林则徐》《聂耳》等。本书图文并茂,真实还原黄绍芬近七十年的摄影创作历程,详细分析其摄影艺术和创作成就,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历时十年,通过实地走访父亲黄绍芬的生平好友和门生弟子后收集、整理、核实的数百张黄绍芬的电影剧照、摄影作品以及数万字的名家评论文章等珍贵资料。
“刷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截至2022年,我国短视频领域的日活跃用户数接近10亿。其中,参与短视频内容创作的用户数高达3亿。如此庞大的数据背后,是短视频已经渗透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领域的现状。 本书以“实操技能+实用案例”的思路,全面讲解了从事短视频行业所需的各方面能力与相关操作技能。本书内容包括短视频的发展历程、主流短视频平台介绍、平台流量分配机制、短视频拍摄与剪辑制作、短视频内容策划与定位、打造优质短视频的技巧、短视频运营推广、短视频商业变现等。 本书在相关章节中为读者安排了实操任务和课后测试,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全书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写作语言通俗易懂,实例题材丰富多样,特别适合广大职业院校及培训学校作为新媒体、短视频电商等相关专业
好莱坞非洲大片长期垄断着国人对非洲这片遥远大陆的想象,近年来随着中非交往的日益深入,中国电影人频繁走进非洲,打造了《战狼2》《红海行动》《万里归途》等国产大片,非洲由此成为中国观众新的视觉生长点。而在非洲,一批电影人逐渐从欧美文化霸权突围,创作了一批描写本土历史与现实经验的电影作品。《影像突围:非洲电影之光》是国内聚焦非洲影像文化的专著,通过中国之非洲、非洲之非洲、非洲与世界三个维度探索电影艺术在当代非洲文化发展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为读者呈现一个过去鲜少了解的非洲光影世界。
在《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中,作者试图借用文化研究中大众文化、精英文化(Eliteculture,有时被称为高雅文化:highculture)与主导文化的框架来区分中国的三种文化,用文化研究学派的一些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考察电视剧这一文化现象,研究这三种文化十分复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相互关系。
1979年,一份日后成为香港电影界专家杂志的《电影双周刊》诞生,从事电影界报道、评论的创作。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电影界,甚至没有电影人自己的官方组织。《电影双周刊》以其对电影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组织了一群电影人进行年度电影和电影人的评选,并从1982年开始,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此后每年一度,这就是目前在华语影坛具有极高影响力和专家地位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本书作者的灰,以香港金像奖开办以来历届荣获影帝影后的知名演员为对象,概括性地总结了他们在影坛乃至整个演艺生命中的创作与成就,并对其个人经历作了资料详实而又生动丰富的描述,对于喜爱香港电影,喜爱这些演员的读者而言,具有一定的阅读趣味和阅读价值。《香港电影金像奖帝后列
恐怖电影是JoJo的奇妙冒险的原点日本当代漫画家荒木飞吕彦曾不止一次表示,恐怖电影为他创作的多数漫画作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次,荒木在嘿!恐怖:荒木飞吕彦的恐怖电影清单这本书中聊起了恐怖电影,他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侃侃而谈,时而作家,时而画家,见解新奇独到,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独特的观影体验
《彼得?布鲁克访谈录:1970-2000》的导演如何锤炼其专业技巧?的演员该符合怎样的期待?如何在演员和观众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彼得?布鲁克访谈录 : 1970-2000》,充盈着这些睿智的对话。从1970年到2000年,玛格丽特?克劳登与彼得?布鲁克在剧场相伴三十载。围绕布鲁克的主要作品和艺术理念,他们屡屡交心,反复探索,每一场对话都见证了布鲁克这位戏剧先锋的成长,以及他创作的“进化史”。在这些对话中,彼得?布鲁克不但吐露了他作为现代戏剧大师的“秘诀”,也向读者展现了最纯净的自己:一个传统的反叛者、倾尽一生的探索者、一位永不放弃反思和质疑的导演。 海报:
千年中国武术与百年西方电影在中国交汇,诞生了享誉世界的武侠功夫电影,其核心部分“动作导演”是中国电影对世界影坛的贡献! 武侠电影、功夫电影、动作电影的区别是什么? 八十多年的中国武侠电影史的技术脉络是什么? 中国武侠功夫电影的核心秘密和创作原型是什么? 电影武术指导、动作导演的创作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如何将剧本的武功描写转化为银幕上直观的动作形式? 如何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精彩绝伦的银幕动作结合? 本书作者文武兼修,首次以研究专著形式披露武侠功夫电影幕后的核心元素,将银幕上高深莫测、天马行空的武功化作通俗易懂的电影技巧,以动作导演和武术指导的沧桑经历,讲述一段荡气回肠的侠义之歌。全书图文并茂、行文简洁,将武侠电影史上《独臂刀》《侠
在《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中,作者试图借用文化研究中大众文化、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有时被称为高雅文化:high culture)与主导文化的框架来区分中国的三种文化,用文化研究学派的一些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考察电视剧这一文化现象,研究这三种文化十分复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相互关系。
《并非冷漠的大自然》译自苏联六卷本《爱森斯坦文集》第三卷,共分四部分:“论作品的结构”、“激情”、”再论作品的结构”和”并非冷漠的大自然”。书中,作者对如何使影片达到艺术上的完整与统一做了全面的论述,在镜头有机组合、声像和谐组合及合理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同时,还详尽分析和全面探讨了划时代力作《战舰波将金号》、《伊凡雷帝》等的创作过程和成功经验。这是一部解读大师的电影创作经验及理论思维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本系统梳理中国电视批评史的书籍,具有的补缺意义。全书对中国电视自诞生以来的批评进行了全面概览,分为萌芽初创时期(1958-1978)、起步发展时期(1979-1985)、拓展建构时期(1986-1992)、理论自觉时期(1993-1999)、多元化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港台电视批评等六个部分,对各个时期的批评形态、特征、文本、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入分析,脉络清晰,资料翔实,论证有力,从中既可以获知半个世纪以来电视学术水平和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探知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对相关专业学生了解电视批评史、写作电视批评具有较大的助益,对相关研究者具有的学术参考价值。
《百年中国电影研究书系》是电影理论界献给中国电影100周年的一份厚礼,《中国电影产业史》是书系的其中一本。电影产业的研究是块处女地,学术界对它的开发刚刚起步。本书所完成的是对百年电影产业线索的一次梳理,在这一写作中,秉承着以史实为依据,以文献为准绳,一切从史料出发,用事实说话的原则。
苏联电影曾是世界电影艺术中独树一帜、自成学派的电影流派,曾以鲜明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深受观众欢迎的观赏性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苏联解体后,电影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因为经济危机的困扰,陷入低谷,之后历经数次改革,才最终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开始其平稳发展的趋势。《当代俄罗斯电影》从电影产业、电影创作、导演研究三个方面入手,从创作流派:作者电影、大众电影;创作题材:反思过去、批判现实;人物形象:战争归来者、新俄罗斯人等方面,梳理了俄罗斯电影的整个创作过程及起起落落的发展历程,并总结研究了俄罗斯电影在发展及转轨过程中的得失教训。